北京皮肤科医院地址 http://pf.39.net/bdfyy/tslf/180306/6084110.html
子推言避世,
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
相传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唐代之后寒食与清明便逐渐合二为一了。而寒食的习俗,也多多少少流传了下来。不久就是清明了,就让教授带你领略那些被时间渐渐偷走的寒食。
1
青团
江南一带还留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用野生植物“浆麦草”捣烂后挤压出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后,便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2
桃花粥
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如今因其既有美容作用,又可以治疗血瘀病症而渐渐又进入人们的视野。
3
子福馍
子福馍又称“子推饼”。为了记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停火三天吃冷食。由此清明吃寒食就出自这里,当地人都仿照介子推的帽子蒸个大镆来记念他,蒸的大子福就是介子推头上的帽子。
每年,提前蒸好的“子福馍”必须晾凉才能在清明节的早晨供奉在祖先面前,等到上坟结束后就可以各自食用了。或切成薄薄的馍片,或用手掰成一个个小块,暂时吃不了的就晒成了馍干,不在家的子女的“子福馍”父母会妥善的保管好或者是想方设法给他们送去。
4
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将当天采摘的暖菇草洗净,晒去水分,用石臼捣碎,拌入事先备好的米浆或米糍,和得不稀不硬,掐一块放在手心,刚好揉捏成饼状。包上用腊肉、香菇、油炸豆腐干、春笋、大蒜等炒制的馅料,爱吃酸辣的还会拌些辣椒粉和酸菜。上笼大火蒸,一股特有的青草香立刻弥漫整个灶膛。
6
乌稔饭
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7
润菜饼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
“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古人的习俗渐渐被人们忘记
又有谁还会在雨纷纷时
纪念那些古老而又不朽的灵魂呢
寒食了
又是一年春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