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概述
立夏,四月节,太阳黄经45度。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是阳历辰月的结束以及巳月的起始。立夏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四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夏”通“假”,有“大”的意思,大意是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立夏三候一候蝼蝈鸣
“蝼蝈”为蛙类,非蝼蛄。立夏鸣的据说是一种色褐黑的蛙。
二候蚯蚓出
蚯蚓又名曲蟮,蟮长吟于地下,感阴气而曲,乘阳气而伸。
三候王瓜生
王瓜又名“土瓜”,非黄瓜。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立夏习俗迎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尝新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疰夏绳即所谓的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吃食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如浙江嵊州人认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
立夏养生《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立夏后人们应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与此同时,为保证充足的睡眠,也要重视午睡。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节气万物生长处于旺盛期。《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所以,故夏季养生应注重对心脏的养护。膳食调养中,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在这样的如梦如幻的时节里,为你推荐“枸杞文蛤氽丝瓜”。
饮食
在饮食上,常吃坚果能够有效强心护心。如常吃干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坚果,都有助于保护心脏。而由于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造成前文所说的“苦夏”,所以夏季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如白菜、苦瓜、丝瓜等。
夏季养心补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还应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养心安神,如小枣、莲子、百合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时喝粥和汤类对身体也大有好处,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可健脾祛湿,补养身体。
文字由乡土人文地理编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