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言不讳的名、利让人们逐渐委身为欲望的奴隶,学问也变为沽名钓誉的场所,我们是否还有可能真的理解一个隐者的心灵?(这应该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冯至的理由)
一、作者简介
冯至(-),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年考入北京大学,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里尔克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还不够
使这钟点真实地变神圣。
我在这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还不够
成为你面前的某个事物,黑暗而轻灵。
我需要我自由的意志,
希望它能伴随那条通向行动的道路
我希望在所有的时间请求疑问,
那儿有些东西在上升,成为那些知情者之一
否则孤单而独立。
我渴望映现出你最丰富的完美,
绝不因盲目或者太苍老
以致无法举起你沉重摇晃的影象。
我应该打开。
我不希望停留在所有欺骗和歪曲之地;
因为在那我会变得不忠诚,不真实。
在你之前,我渴望自己的良心能够真实,
期盼描述我自己就象我曾长时间观摩的一幅画,
它靠近我,象一个我学习和领会过的新词,
象那每天的水壶,象我母亲的脸,
还象一只船,它带着我孤单地穿越那致命的风暴。
年9月22日,柏林—施马尔根多夫
DasBuchvomM?nchischenLeben
IchbinaufderWeltzualleinunddochnichtalleingenug,
umjedeStundezuweihn.IchbinaufderWeltzugeringunddochnichtkleingenug,umvordirzuseinwieeinDing,dunkelundklug.IchwillmeinenWillenundwillmeinenWillenbegleitendieWegezurTat;undwillinstillen,irgendwiez?gerndenZeiten,wennetwasnaht,unterdenWissendenseinoderallein.IchwilldichimmerspiegelninganzerGestalt,undwillniemalsblindseinoderzualt,umdeinschweresschwankendesBildzuhalten.Ichwillmichentfalten.Nirgendswillichgebogenbleiben,denndortbinichgelogen,woichgebogenbin.UndichwillmeinenSinnwahrvordir.Ichwillmichbeschreiben,wieeinBilddasichsahlangeundnah,wieeinWort,dasichbegriff,wiemeinent?glichenKrug,wiemeinerMutterGesicht,wieeinSchiff,dasmichtrugdurchdent?dlichstenSturm.
(年9月22日,柏林—施马尔根多夫)
Herbsttag
RainerMariaRilke,21.9.,Paris
Herr,esistZeit.DerSommerwarsehrgro?.
LegdeinenSchattenaufdieSonnenuhren,
undaufdenFlurenlassdieWindelos.
BefiehldenletztenFrüchten,vollzusein;
gibihnennochzweisüdlichereTage,
dr?ngesiezurVollendunghin,undjage
dieletzteSü?eindenschwerenWein.
WerjetztkeinHaushat,bautsichkeinesmehr.
Werjetztalleinist,wirdeslangebleiben,
wirdwachen,lesen,langeBriefeschreiben
undwirdindenAlleenhinundher
unruhigwandern,wenndieBl?ttertreiben.
秋日
北岛(译)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秋日
冯至(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茂盛。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好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不停徘徊,当着落叶纷飞。
二、冯至十四行诗选
我们来到郊外
和暖的阳光内
我们来到郊外,
像不同的河水
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
在我们的心头,
是同样的运命
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
要爱惜这个运命,
不要到危险过去,
那些分歧的街衢
又把我们吸回,
海水分成河水。
[1]:原载年6月16日《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11年6月号。此据《冯至选集》编入,作者有题注:“敌机空袭警报时,昆明的市民都躲到郊外”。
一个旧日的梦想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
眼前的人世太纷杂,
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像个老人
期待着最好的儿孙--
如今有人飞向星辰,
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
怎样运行,怎样降落,
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
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做
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
仿佛鸟飞翔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
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婉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轻轻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深夜又是深山
深夜又是深山,
听着夜雨沉沉。
十里外的山村、
念里外的市廛,
它们可还存在?
十年前的山川、
念年前的梦幻,
都在雨里沉埋。
四围这样狭窄,
好像回到母胎;
我在深夜祈求
用迫切的声音: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三、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昆明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落到二十五万。这里原有的山村,是回民的,可是汉人的,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只知它们是在回人几度围攻省城时成了牺牲。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钉着各人眼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若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但是,这种树本来是异乡的,移植到这里来并不久,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想到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想到他死后的坟旁要栽什么树木。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作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作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豫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这美丽的兽,如果我们在庄严的松林里散步,它不期然地在我们对面出现,我们真会像是SaintEustache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看见了幻境。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年,写于昆明注: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北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旧路,
2.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
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答案:
1.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
2.(1)养育过山村人的泉水(或溪水);(2)围绕过村庄的鼠麹草;(3)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茵。
3.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4.(1)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2)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山村的墓碣
冯至
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
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
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
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
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
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
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
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
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这是真的吗?”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我生于波登湖畔,我死于肚子痛。”
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
“我是一个乡村教员,鞭打了一辈子学童。”
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们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
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
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沉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年,写于昆明
15.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中“瑞士山村”的特点。
答案:①山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争,环境幽静;②山村的人们朴质善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特色。
16.请谈谈你对“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这几句诗的理解。
答案:
①表达了生者对飘然远逝的人们的一种虔敬;
②象征了对路上的人生的体会,是人生的写实;
③借墓碣诗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解和同情。
17.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说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小册子和“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尘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表现出了对当时战争的厌恶之情;面对战争带来的大量死亡,作者遥想着瑞士山村的宁静和山中农人们质朴幽默的墓碣诗,表现了作者对安宁朴素的生活的向往。
瘞yì〈动〉
埋物祭地[sacrificetotheEarth]
有年瘗土,无年瘗土。——《吕氏春秋》。高诱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
伊年暮春,将瘗后土。——汉·扬雄《河东赋》
又如:瘗坎(古代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瘗地(祭土地神);瘗玉(古代祭山礼仪,治礼毕埋玉于坑);瘗土(祭土地神);瘗毛血(古时祭宗宙和孔庙的一种仪式);瘗位(设瘗坎之处);瘗埋(古代祭地礼仪之一);瘗缯(古代埋缯帛以祭地)
埋葬[bury]
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晋·潘岳《西征赋》
又如:瘗土(用土埋葬);瘗埋(埋葬);瘗葬(埋葬);瘗藏(指殉葬品;埋葬)
埋藏;隐藏[hide]
瘗,藏也。——《玉篇》
瘗,幽埋也。——《说文》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史记·酷吏列传》
瘗,幽隐也。——《集韵》
寇准瘗谷敌兵畏。——魏源《城守篇》
寇准瘗谷敌兵畏。——清·魏源《城守篇》
又如:瘗钱(古代葬礼置于墓中陪葬的钱财)
词性变化瘗
瘞yì〈名〉坟墓[grave;tomb]
18.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文章用平平常常的叙述,平平静静的语气,通过对几则独特新异的墓志铭的介绍,反映了山村居民朴素自然的人生观念,也透射出作者朴素豁达的生死观和博大的同情心。文章在平凡事物中见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永恒。
京派文学: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冯至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