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三明治发起“中国素描”,希望更多人都用文字把这个时刻在中国各地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目前已经开始记录的城市有宁波、百色、咸阳、上海、香港、汕头、济南、烟台、南京、苏州、重庆、恩施……
一个月过去,这场漫长的改变还在继续。这个特别的时刻,在中国的千万个城市和乡村,我们期待生活回到从前,也感受着发生在城市和乡村里真实的变化。如果我们能留下一点记录,就是为了不遗忘,不能忘。
返乡搭秋千的博士
记录者:李丽琼
坐标:广东汕头
椰子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们认识二十年了。他家有一座祖宅在樟林古港附近,近几年,他开始着手“老屋活化”,椰子原本期待在这个春季,让老宅有些新的变化。
椰子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今年他早就计划好要带着三岁的儿子小文,从广州出发,跨越四百公里,回到乡下祖宅过年。回到家乡之后,他遵循传统,踏着木梯子,在自家祖宅挂上了传统的竹制灯笼。
椰子的家乡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塘西村。樟林是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侨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地。潮汕先民们在这里搭乘红头船下南洋,在异国他乡追逐发家梦。近几樟林古港经过经过环境整治和修缮,开始成为一处旅游景点,时常有成排的旅游大巴排列着,一到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
今年春节疫情蔓延,全国旅游业都受到影响,樟林古港也随之没有了游人的踪影。乡里每一年的游神活动也取消了。乡村广播用普通话和潮汕话大声播放着疫情防控信息,在东里镇樟林古港附近的樟林新陇村闸门外,放置了两根横着的竹竿,竹竿中间加了铁丝网,默默劝退路过者。原本四通八达的乡村街道,也被封住了多个出口,封路的材料用的是竹竿和铁丝网,只留一两个要道进出。平日里热热闹闹的“美食街”中山路,店铺基本关门大吉。
拍摄:彭业宏
2月25日,汕头确诊了第二名患者。手机上的新闻告诉椰子:这名患者就住在离家不到米的邻村新兴街。患者沈先生22日返回东里家中,随后出现低烧症状,23日被送至汕大附一院隔离治疗,一时间人心惶惶,更少人外出了。椰子家里过年祭祀也准备了鹅肉、鼠曲粿、红粿桃,倒是有几天不用为食物发愁。
春节期间,很多在外工作的潮汕人会回到潮汕,也会有很多大学生放假回乡生活。原本椰子已经计划好,要在春节这个“黄金时间”由他带队来做一次樟林古港的导赏,组织一些面向儿童的乡土教育活动。但是因为疫情,一切只能先放缓。
这几年,乡镇也建起了很多商品房,居住在传统老建筑里的人越来越少。椰子更多时候是家乡的一个过客。前些年椰子的爷爷、奶奶、叔叔相继辞世,老宅曾经空置了三年。当一座房子没有人气的时候,总难免显得凋零。椰子一直想在自家祖宅起凤陈公祠前面搭一座秋千,成为一处大家有事没事都愿意过来走走的地方,他还特意画了草图,标明了尺寸。
我们曾经就这件事情有一些分歧,我认为这样的设施是有风险的,公共空间是重要的,可万一有孩子玩耍的时候伤到了,椰子就是自找麻烦了。
椰子很坚定:“如果因为有顾虑就不做了,那很多事情就做不成了。”
他自己按照草图找来了木材和绳索。平时只在三尺讲台讲课的椰子,自己拿起了锤子敲敲打打参与搭建。一月底,秋千的框架搭好了。椰子还做了一块木牌子,提示人们要注意照顾好孩童、爱护设施。椰子的“秋千计划”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影响就此搁置,他特意托朋友从普宁快递来稻草,加盖在秋千的顶上。看他这么郑重其事,我还以为秋千顶上的稻草有特别的寓意讲究,向他打听,他却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美观。”
过年前,椰子一直期盼着这个春节,自己的儿子可以和厝边头尾的大小伙伴,无拘束地在自家的老宅玩耍。谁也没有料到,秋千搭建好之后,村里的各家各户已被要求自觉隔离。阳光晒在秋千上,温暖祥和,但出来玩的孩子却并不多。在这个特殊时期,秋千上的“注意安全”的字眼,格外亮眼。
过了几天,附近倒是零星有小孩子过来玩耍,有的还一天过来两趟。也有一些乡民会过来打羽毛球,这里成了乡亲每天出来透气的地方。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也有人打趣在乡下地方这些设置时间长了就没人打理,椰子倒是想做一个试验,就看看到底村民能不能自觉维持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
椰子邻居一位阿姐,每天会带两个小孩来玩两趟,她笑着和椰子说,平时过年都是出去玩,现在不知道要去哪好,每天来这次打两次卡。
有一天傍晚,椰子看到一位小男孩和一位小女孩在荡秋千。小男孩对小女孩说:“你们家差不多要吃饭了,快回家去吃饭。”小女孩嘟着嘴说:“我才不要,等一下回家后再来,秋千的位置就被人占了。我等下再回去。”
椰子的儿子小文今年三岁,在广州出生和长大,今年已经上幼儿园了。这次和爸爸回老宅过年,对周围的一切也充满了好奇,屋前屋后跑来来去,和爸爸一起在老宅写字、涂鸦、做手工,甚至还能套上舞狮玩一玩。要是留在广州过年,就难得外出了。
在老屋里,能在八仙桌前吃地道潮汕菜,用老式的炉子吃牛肉火锅。吃完饭到屋外荡秋千。乡村的广阔天地,让人感到无拘无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门敞开着,进来两位老阿姨,笑着说几十年没有进来过,进来瞅瞅。寒暄几句后,椰子得知她们是爷爷奶奶的旧识。两位老阿姨溜出门口晒太阳、看秋千,怡然自得,也挺“自来熟”,这个场景,平常得让椰子恍惚间以为瘟疫并没有发生过。
老乡的培训机构能撑下去吗
记录者:韭韭
坐标:广东广州
接到她电话的时候,快到下午四点了,但我却躺在床上补觉。宅在家里练厨艺的老母亲我,昨晚煮了一锅奶茶,用川渝地区特有的老荫茶弄的,太浓了,昨晚失眠。
寒假开始,她的培训机构组织了英语学习试用班,一个孩子发了一个平板,我家小孩也参加了。这种类母语的英语学习方法,本来是挺好的,但是用三年要交近七千人民币,目前家庭收入为负已两个月,还不知坐吃到啥时候,实在不敢把钱几千几千的往外掏哇。
我得去把平板还给她。很久没有出过门了,街上的木棉花,开得灿烂鲜艳。
见到她,她说机构也支撑不下去了,求房东缓几天交房租也不干,不做了交的押金也不退。想搬东西走,又请不到搬运工和车子,到处都封了,人进不来。
我认识本村的司机,答应给她试试看。回家时顺便去了司机家,他不在,他老婆很是犹豫。她说:“现在,外地回广州的人这么多,不放心他到处跑。”还好,最后这个热心人表示即使她老公不去,也会帮我联系愿意出车的司机。
街上的人的确越来越多了,过年我们这栋楼只剩下三家人,现在已回来了一半。相信再隔十几二十天,没有增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西下的夕阳,好美丽啊!
回家吃了晚饭,老乡发信息来,她楼下的模具厂老板想租下半层,分担了一半房租,她还是想再撑一撑。
上海植物园开园首日记
记录者:刘小蚊纸
坐标:上海
今天是上海各大场馆、公园、景点恢复开放的第一天,我好奇这些地方大病初愈后的状态。所谓“恢复”,其实也没回到常态,大部分地方要求提前预约,还规定了单日和任意时间的最大游客数。
我决定探访上海植物园。一来没去过,二来小区和公路上的樱花都开了,这对憋了一个半月的市民来说是个诱惑。
我是下午三点到的唯一开放的2号门口。门前设了好多条黄黑相间的铁马,当中穿插着四个凉棚,喇叭里循环播放着“请打开随申码”。四个棚代表着入园的四道关卡:预约,扫描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