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到了春天,家家户户都做粄,也就是年糕,这是难得的”零食“。因为春天有鼠曲草,大人会让孩子们去采。稻田或菜地的田垅上,一片片黄黄绿绿的鼠曲草,小半天便能采回一筐。
鼠曲草采回家后洗干净,用菜刀剁成草泥,挤出深绿色的草汁,加到糯米粉里,年糕也变成青绿色,蒸熟后咬上一口,满嘴浓郁的草香,就像吃进去整个春天。
”清明粑,又名鼠恩粑,是我们新化在清明节前后食用的一种特色小吃。清明粑带有浓郁的青草香味,嫩滑可口、糍糯香甜的清明粑备受青睐。湘中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据悉南宋末年元兵入侵
饥寒交迫
鼠曲草成了人们的救命草
阴差阳错成了新化人代代相传的清明小吃
也是最朴实庄重的供品
《》:鼠曲草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楚人呼为米曲,北方呼为茸母。可以,、,。
在我们新化农村,每逢清明前后,家乡的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到处都生长着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经过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爱。
鼠曲草入菜有所讲究
从田间采摘后
入锅熬煮沥去涩水
经过几次的石臼捣砸才叫地道
那些年,家乡人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干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乡亲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粥或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家乡人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
颜色、形象也各不相同。
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便将它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糯米粉里搅拌均匀,搓揉成粑粑,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母亲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母亲好气又好笑地骂。
当然,那时的家乡人是不会知道清明菜的什么药用的,他们只是认为它又好吃又耐饿,而且能节约粮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顿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为了节约玉米面,主妇们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时节,家乡满坡遍野都是背篓挎篮的小孩子在寻找清明节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节菜的队伍。好在家乡的清明菜多,而掐过的清明菜隔几天又会长出一茬。家乡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乡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远吃不够的。只是夏至一过,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乡人便没那份口福了。
圆的、方的、绿的~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离开家乡身居城市了,只是每年临近清明时节,我便仿佛闻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了,总想再尝尝那味道。不料,到农贸市场买菜,无意中竟发现有鼠曲草卖,四块钱一斤,买的人竟还很多。本想买些来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罢。便与卖菜的农民唠叨,得知买者大多是些有钱人,因大鱼大肉吃腻了要换换口味儿。
一次上街,忽然听到“买许恩粑粑——买许恩粑粑”的吆喝声。寻声过去,才发现一个小商贩踩着一辆小三轮车,车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笼,有四、五层,每一层蒸隔里都码满了小笼包子大小的许恩粑粑。一问,要两块钱一个,比小笼包子贵一倍多。管他的,还是买来尝尝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和花生芝麻的,甜得腻人,一点也没有昔日的那种香味儿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