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清明前后,天暖雨沛,草长莺飞,江南人家便都开始准备做青团了。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宁波叫青团,苏州叫青团子,杭州叫青团子或清明团子,南京称清明团或春团,温州叫清明饼儿,金华叫清明果儿(月牙形的叫清明饺儿)。
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
青团,因为颜色碧绿,所以是为青团。“青”、“团”,两个单字都朴拙自然,拼在一起瞬间便还原了这个食物的乡野气息。清明节食青团是江浙一带的食俗。《遵生八笺》有载:遇寒食,菜其叶(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词遗意。由此可见,吃青团习俗缘于寒食节。在南方,艾叶如夜雨春韭,鲜嫩多汁。由于寒食禁火,在南方为青团和糯米糖藕。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青团则成为了清明的食俗。制作青团,要经过采艾草、煮青、捣青、和粉、裹馅、蒸熟等工序。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
青团能够做成,青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定要保证质地的纯正。清朝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究竟是什么草,美食家没说。青草,做青团用的可以是泥胡菜、鼠曲草、艾叶草或是麦青。泥胡菜汆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用艾草做青团最普遍,艾叶性温,理气血,驱湿寒,确实很适合在春寒料峭的时候食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馄饨,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可见艾草青团还有压时气的防病作用。春日里去田野山坡,采了艾草回家,煮了捣烂,和上糯米粉,揉成青色的一团,做成艾青麦馃或艾青饺,斑斓可爱。加入细腻的豆沙馅,或者是炒过,拌着猪油的芝麻,包裹成一个团,圆滚滚的碧绿色,模样十分讨喜,看着着实可爱。
青团做好,齐整地排在竹匾里,等到入蒸笼的时候,还要刷上一层油,等到出屉的时候,就是油光水滑的青团。蒸饭的时候在青团外表还可以滚上珍珠似的米饭,蒸好后趁着热先吃上一个,满口的青草味,那是春天该有的香味之一。
甜蜜、糯、香,好像情人
当然,青团最重要还是抉择做什么馅的,是甜,是咸,是芝麻还是豆沙,是雪菜还是荠菜,全凭个人喜欢。青团子碧绿的色泽来自三四月最鲜嫩的艾草,不过它的包馅竟然也有甜咸之争。甜派吃的是豆沙桂花馅,作家雪小禅怀念南方,说起了豆沙青团,“里面包着豆沙、猪油、糖,甜蜜、糯、香,好像情人。”
咸派吃的是香干马兰头等春季时令,梅菜肉、荠菜甚至肉松蛋黄都入得了馅。上一年还有上海杏花楼推出的网红“咸蛋黄肉松青团”引发排队狂潮,据说今年还有榴莲青团、芒果青团。
菠菠粿
清明节吃菠菠粿是福州的一大特色。用菠菠草染色制成的点心也被叫做清明粿,红糖粉裹着枣泥、豆沙和萝卜丝等制馅,垫着黄皮叶蒸制完成,色泽呈现出深绿色,口感略苦涩。
朴籽粿
清明节做朴籽粿是潮汕人民的传统习俗。将采摘下的朴丁树叶和朴籽洗净后,加入大米粉用石臼捣烂成汁,再拿粗布过滤,滤过后的汁水混合适量的糖、水和酵母粉,搅匀后装进桃形或梅花形的粿印中,蒸熟即可食用。若是放在梅花形粿印中,还可以看到蒸熟后的朴籽粿,表面裂开交叉的两道口子,像一朵盛开的花。
艾叶粄
在客家地区,每年的清明节,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采摘些鲜嫩的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矢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当地人常说:“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上山采摘青草后,回家洗干净后放到开水中“烫”去苦涩的味道,然后剁碎,和以糖、糯米粉或者面粉,制成印子般大小的圆饼蒸熟即成“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
来源
凯风网
木棉雅韵
远离邪教,健康生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