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童鞋们是不是只想着去哪嗨了?但作为一个生活在有着发达美食文化土地上的筒子,不讨论一下“吃”的问题怎么能行呢?所以今个儿,一众“吃货”们可得注意了,看看你们清明吃喝都错过了什么!
青团
江南地区的人们经常在清明节食用这种由糯米制成的绿色团子。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清明果
清明节前后,是采摘新鲜鼠曲草(清明草)的最佳时机。当天,人们会在蔬菜卷或饺子里加入鼠曲草当作馅料。在华南地区,人们还将这种野菜加在馒头里面。
芥菜蒸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将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加入芝麻、花生和眉豆,蒸上15到20分钟后,艾粄就做好了。
今天的美食节目都这里就要结束了,看了这么多,是不是想要一饱口福呢?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注意不要吃得太胖哦~
编辑:陆佳辰
校对:胡仁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