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54岁。
主诉:右乳溢液9个月,伴疼痛2个月,体检发现右乳肿物1个月。
现病史:患者9个月前无诱因发现右乳溢液,暗红色血性,无红肿,无疼痛,无发热,无乳头、乳晕糜烂,无乳头凹陷。就诊于外院,行乳腺X线摄影示:右乳腺体增生,BI-RADS2,诊断不详,未予进一步治疗。2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乳及右腋下区域疼痛,可忍受,未予诊治。1月前患者体检B超示:右乳外侧实性结节,大小约1.0*0.8cm,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呈毛刺状,内部低回声,不均质。现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食欲良好,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多肌炎病史1年,四肢肌肉酸痛、乏力,活动略受限,口服泼尼松,已停药半个月。肺间质纤维化病史1年。其他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WBC5.26×/L;CA15-.64U/ml(正常值:0-25.00U/ml);CA.73U/ml(正常值:0-35.00U/ml);甲胎蛋白2.17ng/ml(正常值:0-7.00ng/ml);癌胚抗原1.75ng/ml(正常值:0-4.7ng/ml)。
专科查体:双乳对称,双乳皮肤无红肿、破溃,乳头无凹陷、溢液,无橘皮征、酒窝征。右乳肿物,位于9点钟方向距乳头约2cm,大小约1.5*1.0cm,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欠佳,轻压痛,无皮肤粘连。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未及肿大。
超声:无。
CT/MRI扫描:乳腺MR平扫:检查设备为GEDiscoveryMRw3.0T,患者取俯卧位,乳腺表面线圈,扫描范围包括双乳腺和腋窝区。常规扫描序列如下,轴位T1WI,TR4.5ms,TE2.1ms,扫描层厚3mm、层间距1.5mm,矩阵×,FOV35cm×35cm;轴位T2WI(AxT2FSE-IDEALASSET),TRms,TE81.5ms,扫描层厚6mm、层间距7.5mm,矩阵×,FOV35cm×35cm;矢状位T2WI(SagfsT2FSE),TRms,TE86.3ms,扫描层厚4mm、层间距5mm,矩阵×,FOV22cm×22cm;DWI(AxSTIR-DWIShim),b=s/mm2,TRms,TE75.9ms,扫描层厚4mm、层间距5mm,矩阵×,FOV35cm×35cm。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A
该病灶临床初诊约位于右乳9点钟方向,即右乳外侧,结合MR轴位及矢状位扫描,病灶位于右乳外侧且向下方过乳头水平,所以病变的位置应该是右乳外下象限,A为描述错误选项。病灶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欠清晰,形态为条片状,似沿乳管方向走行,其内可见扩张的乳腺导管,T1WI为高信号,T2WI为更高信号,推测其内可能含出血或蛋白成分,扩张的导管延伸至乳头。此病变并未发现有分叶、毛刺及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征象。病灶在DWI上信号明显增高,ADC值为0.×10-3mm2/s,ADC值较低,提示病灶弥散受限。故BCD为正确描述。
问题2:该病例在乳腺MR平扫的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A乳腺CT平扫
B乳腺CT平扫+增强扫描
C乳腺MR增强扫描
D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D
CT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因其软组织分辨率相对较低,不作为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乳腺MRI常规增强扫描能更好地定位病灶,显示病灶形态、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血供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尚不能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乳腺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大大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病灶的早期增强程度反映了血液灌注情况,恶性病变大多在早期呈明显快速强化,而良性病变则倾向于呈缓慢渐进性强化;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病灶血流灌注和流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体现病变强化的全过程,恶性病变大多呈廓清型曲线。所以乳腺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将病灶的形态、血供情况、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模式等方面结合,对乳腺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故此问题选项D为正确答案。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扫描持续时间1.6s,获得时间52s。对比剂为Gd-DTPA(0.1mmol/kg体质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浅静脉以3.0ml/s流率团注,并跟注20ml的生理盐水。注药的同时开始灌注成像采集,后立即采集T1WI增强图像,采用VIBRANT序列,TR4.5ms,TE2.1,扫描层厚3mm、层间距1.5mm,矩阵×,FOV35cm×35cm。
问题3:根据以上MR增强图像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增强扫描后病变边界更清晰,形态呈不规则条片形
B病变明显强化,强化曲线为平台型
CMIP重建后显示右乳病灶周围血管未见明显增多
D根据MR平扫及增强特点,右乳病灶分级为BI-RADS:3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ABC
本病例增强扫描后病灶早期明显强化,之后持续强化,重建后强化曲线为平台型,增强扫描血管MIP重建显示右乳血管并未明显多于左侧,增强后病变显示更清晰,呈条片状形态延伸至乳头方向。综合上述表现,病变形态为沿导管走行方向分布,推测可能来源自导管,其DWI信号增高,ADC值减低,且强化曲线为平台型,推测本病灶不能排除恶性的可能,所以应将其分级到BI-RADS4级较适合。故本题ABC为正确答案。
问题4: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浸润性乳腺癌
B乳腺导管原位癌
C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D乳腺导管内神经内分泌癌
答案分割线
问题四解读
答案:D
手术病理所见
(右乳)多个导管扩张,可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生长,细胞有异型,部分细胞胞浆内可见粘液空泡,间质中见血管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ER(90%++),PR(小于25%++),cerbB-2(+),SyN(+),CgA(个别细胞+),E-cadherin(+),P53(个别细胞+)、P63(个别细胞+)、Top-2(20%+)、CK5/6及34βE12(部分导管周围+),Ki-67(20%+),Calponin(—)。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导管内神经内分泌癌(也称实体型乳头状癌),直径0.6cm。
病理诊断
(右乳)乳腺导管内神经内分泌癌。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为右乳外下方病变,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欠清晰,形态为条片状,似沿导管方向走行,其内可见扩张的导管延伸至乳头,病变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低,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曲线呈平台型。综上特点,推测病灶可能为起源于导管的,并在导管内生长的病变,恶性不能除外,但并未发现病灶向周围组织浸润的征象,且强化曲线与典型乳腺癌的廓清型曲线有区别,故推测病变可能为低度恶性病灶,BI-RADS分级可分到4级。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MRI发现右乳病灶较容易,平扫即可发现病灶沿导管走行,其内扩张导管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弥散受限的表现;增强扫描十分必要有助于更清晰的显示病灶的形态、结构,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更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为病灶定性提供重要线索。本病例基本征象为条片状、无毛刺及浸润、沿导管分布、弥散受限、强化曲线平台型的占位性病灶。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确定病灶为与右乳外下象限较容易;确定其来源有一定的困难,但根据其沿导管走行分布,其内可见扩张的导管这些特点,推断可能来源自导管。
3定性诊断根据本例病变的形态、弥散及增强特点,推测病灶可能为导管来源的低度恶性病变。
病例供稿:医院放射科陈皓主治医师
专家点评
1诊断要点乳腺导管内神经内分泌癌(E-DCIS)为少见的低度恶性的乳腺肿瘤,属于导管内癌(导管原位癌DCIS)的一种亚型,好发于老年女性,文献中报道平均发病年龄70岁,较少发生于60岁以下,本例为54岁女性,发病年龄略不符。该病变的重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本病例符合,说明该病变可能为导管来源,并位于导管内,MR图像上病变条片状形态,并沿导管走行的段性分布特点亦符合导管内病变的特征。病灶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内可见扩张的乳腺导管,导管内T1WI呈高信号,T2WI呈更高信号,推测其内可能含出血或蛋白成分,更说明了病变位于导管内。病灶在DWI上信号明显增高,ADC值为1.00×10-3mm2/s,ADC值较低,提示病灶弥散受限,所以此病灶不能除外恶性病变的可能。本病例的强化曲线为平台型(II型曲线),参考既往研究结果,此曲线类型为可疑恶性。导管内神经内分泌癌是一个相对恶性程度较低的导管内恶性肿瘤,较符合以上特点,但根据图像做出此诊断较困难,本病与其他导管内病变(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原位癌等)影像表现上有一定的重叠,需做进一步鉴别。
2鉴别诊断(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变多表现为乳腺内结节或肿块型病变,与本例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不符,此外,浸润性乳腺癌的边缘可见毛刺或星芒状等恶性边缘征象,此病例也未见这些征象,乳腺浸润性癌的增强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廓清型,III型),与本例亦不同。
(2)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MRI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的病灶,通常呈导管样、分支样强化,或局限性强化、段样分布,与本例相似。但DCIS的增强曲线多为廓清型,本例为平台型,可以将其作为鉴别的依据。
(3)导管内乳头状瘤:形态多为小灶、卵圆形、边缘光滑、有相关导管扩张,结节肿块型的病灶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伴邻近导管扩张,扩张导管在T1WI呈线样高信号,与本例非常相似。MRI扫描早期呈明显强化,强化均匀,延迟期边缘强化明显,但其动态增强MR表现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征性,时间-信号强度曲线I、II、III型均可出现,亦无明确特征性表现,所以本例病变无法除外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能。查阅文献,导管内乳头状瘤在DWI上呈高信号,但ADC值相对较高,有报道约为1.34×10-3mm2/s,本例ADC值较低,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但仅凭ADC值不能完全鉴别两者。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陈皓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杨文涛,朱雄增.版WHO乳腺肿瘤分类解读.中华病理学杂志,,42:78-80.
2.杨文涛,许越香,张廷缪.乳腺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内癌.中华病理学杂志,,35:-.
3.魏兵,步宏,陈卉娇,等.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35:-.
4.双萍,乔鹏岗,秦永超,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5(2):-.
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