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 http://www.yqyywdj.com/m/
端午节期间,我休假回了趟家乡。一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乡音让我在车上有了种莫名的感受,似乎现在每一次回家乡都会这样,本来应该是从陌生回到熟悉,但实际的感觉却是相反的,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是成长的代价吧。
回家乡的第二天,我去拜访了一些祠堂,在其中的一个祠堂门口,一位乡亲请我吃了她刚做好的粿,热腾腾的,多少年没有吃过这东西了,竟让人如此的回味,轻轻一咬,能瞬间让人回到过去。所以在机场时,我决定整理一篇关于“粿”的资料,试着去让自己更细地了解,当然也希望身在异乡的乡亲们可以看到,指正。
在潮汕这个地方,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做成的食品其实都可统称为“粿”的,但在早前,粿不是小吃,更多时候它是我们潮汕人逢年过节的祭拜供品。当然啦,也可以是主食,至于小吃嘛,应该是比较陌生的称谓了。像在家乡,阿嫲还在的时候,就叫“粿”,听着格外的亲切,有时候在外地,听到“食粿啦”,心里暖洋洋的。
潮汕的“粿”有很多种,即便是本地人也不一定能清楚数出具体有多少种,所以以下摘录的只是一些代表性的:
首先肯定是潮汕地区最为广泛的“红桃粿”,也叫“饭粿”,大多有香菇,虾米,花生,(各家配料不同,凭个人爱好任意加减)有咸有甜,有专门的形状模具,可蒸;也可蒸后再煎,吃的方式很多,记得阿嫲还在时,她说蒸着就好,省油,至今我都能记得我偷吃时她打我手的样子,她说“老爷食了你正好食”这句话一晃二十年了。
鼠曲粿,看起来乌黑乌黑的,名副其实的“黑暗料理”,不过不要以貌取“粿”。鼠曲粿用的是天然的鼠曲草,熬成汤汁,调入猪油及糯米粉制成的粿皮,包上豆沙或瓜册、白糖、芝麻、葱花、猪油渣,再用圆形或桃形印模压印成形,放香蕉叶子上面,然后上锅蒸熟。
“乒乓粿”原名“槟醅粿”,因潮汕话发音相似导致误传,但又容易记住,就变成了“乒乓粿”。这种在揭阳比较常见,在家乡却很少了,以前叫“米钱”。小时候吃过一次,也是邻居出门回来带的。一般为扁圆形,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软带有稠度。用白砂糖、芝麻仁、花生仁、槟醅麸、葱珠油为粿馅。乒乓粿馅内含黑芝麻,糖粉,碾碎的花生,口感很好!
韭菜粿,粿皮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上等的白米碾成粉,再与水一起调和,用力搅拌,揉搓,使米粉与水渗透均匀,便可作成雪白的粿皮料;另一种是用煮沸的开水同淀粉一起调和,反复搅拌,用力揉搓,使淀粉与开水渗透均衡,便可做成晶莹透亮的粿皮料。这两种粿皮料渗入的水或开水均要恰到好处,达到既不沾手又不松散,揉搓时有弹力的手感,方能做成皮薄馅厚的,蒸熟又不破裂的韭菜粿。
无米粿,意为无米之粿。粿皮是用番薯粉做的,馅多用蔬菜杂粮来做,有白菜馅,土豆馅,韭菜馅的,有咸有甜。无米粿从外形上来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则说明其馅是咸的,如果包口是圆的,则说明其馅是甜的。
栀粿,顾名思义是用栀子和糯米粉调制蒸成的,就是另一种方式诠释的粽子,用纱线分解成块蘸返沙白糖味道好极了。端午节吃“栀粿”是潮汕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食,在家乡也是有这种粿的,印象中蘸的是红糖,咬起来有点Q,但比较容易腻。
酵粿,又称发粿,一般在冬至、春节等大节目或重大祭神活动中制作,就像顺德菜系里面的“发财糕”一样,属于发酵类米制粿品,发粿表面由于酵粉发酵膨胀开裂,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花,花盛开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征发大财、发好运,即代表运势越好的象征。现在朋友过年时吃发糕以求好兆头。记得好像在家乡,每一个节日都有这种粿,因为太常吃,慢慢地变成了小时候最厌倦的粿,记得小时候都会偷偷地丢掉,现在想在吃,却不是以前的味道了。这也许是成长的另一种代价吧。
龟粿,人们往往会在过年时制作乌龟粿,有红黑两种,放入米缸,取守岁之意。口味跟红桃粿类似,但祭祀用品或象征意义不同。
粿肉,也叫虾枣。用腐竹皮裹起荸荠,虾丁,猪肉等馅料裹成长条状,再切粒炸至外脆里嫩,地道吃法要蘸着金桔油吃。家乡似乎是没有这种粿的,至少我记忆里没有过,也许现在有了吧。
粿条,南洋的华裔叫做“贵刁”,也就是潮汕读音的“粿条”,是用米搅成米浆,然后放进锅里蒸熟,就成了大片的粿了。卖的时候,一般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的。粿条形状类似于河粉但口感醇厚又有别于河粉嫩滑。粿条一般即做即卖,早上做的粿条到了晚上就可能会酸了,所以能端上桌的粿条是一定新鲜的,它可以炒着吃,可以下汤吃可以直接蒸熟拌其他材料吃。有牛肉粿,炒粿条,牛腩粿,沙茶粿。在外我曾以为就是河粉,但有些长辈说不是,但至今我也没有分辨出区别。
重磅来了,就是这个货,鲎[hòu]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由于它的血是蓝色的,故有蓝色动物之称,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记得小时候,要是有人家能吃这个,就特别地羡慕。
鲎[hòu]粿。最原始的做法是取鲎肉、鲎卵和米浆搅拌,再加入香菇鲜虾猪肉鸟蛋等其他食材炊制,后放入文火中温油炸熟。这里务必说明一下,由于鲎的数量慢慢减少,而且是国家级保护动物,现在的鲎粿都没有加入鲎肉和鲎卵的。只是保留了古时对这种潮汕粿类的称呼。
甜粿,主要用糯米粉和白糖做成的。关于甜粿,潮汕地区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生活所迫,所以漂洋过海谋生,那时出洋的人乘坐“红头船”是木质帆船无机械作动力,只能利用风帆,顺着潮水和风势行驶,有时遇到气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无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数。因为甜粿的原料是糯米和白糖,具有高糖份又耐饱的特性,所以带上甜粿,对保持生命较有保障。然而,蒸甜粿至少需要10斤以上的糯米粉和数斤白糖,要用大火蒸上十几个小时,这对于三餐难饱的穷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但为了出洋谋生长久生计,再穷也要将甜粿蒸出来,所以才有“无可奈何蒸甜粿”这一俗话的出处,它表达了那时穷人出洋谋生的悲苦心情,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穷困生活的写照。现在潮汕城乡年终节首仍有蒸甜粿的习俗,用煤气炉,高压锅等现代器具来蒸制,两三小时就可完成以前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但意义已经大不一样了。
所整理的资料,关于粿的故事大概就这么多。希望家乡人看到后,如果还有其他未提到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上,让以后的家乡人能记得,了解更多家乡的习俗往事。
Carly
年出生于海山
十岁移居深圳就读上步深中
年求学于复旦
?
在外几年,原认为会留在澳洲。在北京一次商业峰会偶遇学长,聊起海山。后来他到上海找我咨询传媒的事,并希望我有空回一趟海山,说这些年变化很多,活动结束后我希望他写句话给我,他留下《激荡十年》里的一句...
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
----------
--------------------
未完待续
海山游子呈现不一样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