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使命: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感知科学文化的魅力。我们的价值观:以客为本、创造价值、甘于付出、合作共赢。我们的精神:诚信、创新、责任、实干、进取。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时节,
清明是一个节气,
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你的清明假期打算如何安排呢?
当美胖与同事讨论起才发现,
“哦?原来你家乡清明会吃这些?”
“原来清明北方爱踏青南方重祭扫?!”
……
原来不仅南北方清明习俗有差异,
连各地区的清明美食都是不同的~
简直是壮哉我大CHINA????吃·呐!
so…博学的小学趣决定开课啦!
“清明习俗大不同”科普时间到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饮食习俗大不同1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做法是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2清明粄(bǎn),是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食,就是一种由大米、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种小吃,类似于糕点。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清明粄广泛流行于江浙、客家、闽南及潮汕、广府地区。各种粄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大同小异,主要有甜馅或咸馅。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3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福建泰宁县民间每年在传统的"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
暖菇包的皮,由暖菇掺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浆里制作成。暖菇,学名叫鼠曲草,初春生长于田野,性味甘,早春采摘后洗净晒干,芳香扑鼻,有化痰止咳及强肾益筋之功效般有两种,一种是菜馅,通常是由腊肉、春笋、香菇等混炒组成;另一种是甜馅,主要原料是红米豆、红糖。在形状上,菜馅做成长形,甜馅的做成圆形,以便区分。
4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sǎn)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馓子也继续流传下来。
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5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子推馍一个重约一斤,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工具,以及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
6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7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8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9清明吃鸡蛋,源于古代的上祀节。昔日,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这其中也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
有些地方还有“撞鸡蛋”的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大家拿着鸡蛋逐一碰撞,看谁的鸡蛋硬,图个好彩头。
传统习俗活动多1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2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4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5蚕花会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总体上来说,我国各地的清明风俗
还是大同小异的,
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并没有什么差别。
除了扫墓,以上说的这些传统活动
还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四月,草长莺飞,燕语呢喃
正是一年中最欣欣向荣的时节,
美好的一年,
就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开始吧!
欢迎留言说一说你家乡的
清明习俗与传统美食哦~
本文来自:美食天下
学趣启迪智慧,培养对科学的神往,在同学们美好的心灵里,悄悄播下一颗兴趣的种子,让这颗神奇的种子,伴随孩子们长大,开花,结果...
"学趣"科学实践教育品牌下的各种项目、活动、产品,由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直属的科学国际旅行社及北京市海淀区中科科学文化传播中心具体承办实施。学趣整合了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科普场馆、野外台站、科普专家等资源,结合自身现有的教育、交通、住宿、旅行、与各相关部门合作关系、多年科学实践教育经验等优势,以激发科学兴趣、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努力打造"学趣"科学实践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