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乡下,家里若有人头疼脑热,或者筋骨扭伤,或者身上哪里出疹,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便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俯身采些常见草药,或煎服、或外敷,随手见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草木。房前、屋后、溪边、陌上、林中,这些草药有知名有不知名的,祖祖辈辈相传,朝朝夕夕相伴。圣人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世代与大自然相亲,都习以为常,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稀奇。
但随着老一辈人渐渐离去,年轻一代为谋生计,大多出门在外,这样的传承慢慢要断掉了。
1、益母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祛瘀生新,又可用于跌打损伤,还对于女性由湿热盆腔炎症有一定疗效。
2、鬼针草
为中国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3、马齿苋
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
4、白茅根
春秋二季采挖。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切段生用或炒炭用。主要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
5、鼠曲草
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干燥处。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
6、薄荷
薄荷是中国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薄荷的花语是有德之人。
7、车前草
车前草——又名刻妈豆。可以当菜食用,口感不错,细嫩,没有异味。是很多地方的爱吃一的种野菜。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暑湿泻痢,衄血,尿血,肝热目赤,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8、艾草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9、牛膝
主治: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口疮,吐血,衄血。
10、海金沙
主治:通利小肠,疗伤寒热狂,治湿热肿毒,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经痛,解热毒气。又四川用之治筋骨疼痛。
11、刺苋草
喜生长在干燥荒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印度等地都有分布;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
12、苎麻
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
医药应用:根为利尿解热药,并有安胎作用;叶为止血剂,治创伤出血;根、叶并用治急性淋浊、尿道炎出血等症。嫩叶可养蚕,作饲料。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食用。
13、龙葵
我国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喜生于田边,荒地及村庄附近。
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咳嗽痰喘,水肿,癌肿。
14、鱼腥草
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15、紫苏
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
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行气宽中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