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对于清明的印象,除了“雨纷纷”,还有艾草青团。
从小就喜欢艾草青团这样用糯米制作的美食,软糯Q弹,闽南语念做“印粿”(yinge),最常见的是红色、黄色和绿色。红色的是加了食用红曲粉,黄色的是加了红糖,绿色的有的是用艾草,有的是用鼠曲草捣成汁,染到糯米团上,于是叫法也多种多样,艾草青团、鼠曲粿、清明团子……馅料以花生碎或者红豆沙为主,还有一个地方,馅料里会加上咸笋和肉末,便把这种粿叫做“咸笋包”。
然而,这样的食物由于制作量大,工序费时,往往重大节日里才可以尝到,比如某户人家娶新娘,或者是佛生日之类的。外婆知道我喜欢吃“印粿”,村里若是有人做了分给她,她定要速冻到冰箱里,等我妈回娘家了再让她带回来,满足我这只吃货。
我通常将速冻的印粿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但往往出现粿的边缘热过头变硬了而中间馅料还是凉的状态,然而这并不会降低我对它的喜爱,毕竟,好久好久才能吃到一次。
仍记得初中时候,同桌有一次偷偷从家里带了两三个鼠曲粿给我,鼠曲粿自然是凉掉了,味道也不太记得了,但那份意外的惊喜与淳朴的情意,却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疫情期间在家研究美食,现在正值吃青团的季节,于是自己动手做了蛋黄肉松馅的艾草青团。新鲜的艾草,用料理机打成汁,与糯米粉融合,做成青团的外皮,碧绿如玉,色泽诱人。馅料是肉松蛋黄泥,软糯香甜,一口咬下去,有种绵绵沙沙的感觉,伴着艾草的清香…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哈哈,我终于吃到了刚出锅的“印粿”了!
温小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