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三月到,野菜俏。几场春雨过后,田间地头的野菜纷纷破土而出,成就了“舌尖上的春天”。在长沙县金井镇王梓园村,记者就在田野间见到了一些正在挖野菜的村民。
长沙县金井镇王梓园村村民范金娥说:“你挖的是水泥子吗,这就是水泥子啊,这是我们这里的土话,一直都是这么叫的,学名叫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挖的,是一种叫水泥子的野菜,而把这种叫水泥子的野菜做成粑粑食用,是当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食俗,具体有多久的年头了,谁也说不清,而它的学名是什么,大家也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水泥子就会破土而出,絮状的小黄花开遍村间地头,在这时,村民们就会相约到田地里采摘,做成粑粑食用。
长沙县金井镇王梓园村村民任秀说:“在干燥一点的地方就比较多,像田埂上,树林里。这个采的是不是,是的,那记者刚才是试着采摘了一下,还是很好认的,因为它开这种小黄花,而且叶子是这种偏绿的,上面像有一层小白毛。”
而通过它的外型特征,记者也终于弄清楚了它的真实身份。水泥子又叫清明草,学名为鼠曲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的功效。任秀说:“我们这里也是说吃了好,吃了可以强腿劲的,特别是开了花的,强腿劲。”
长沙县金井镇王梓园村村民刘群芳说:“这一小会摘了不少了,不多,大概是一斤,这个时候的还不是特别多,那可以做多少粑粑了,也可以做一些了。”
带着满满的收获,记者来到了范金娥家,看看这当地的著名美食到底有如何独特之处。洗净、沥水、切碎,范金娥忙里忙外,很快就做好了准备工作。
拌匀后揉成面团,再做成厚薄均匀的圆粑粑,用油锅来炸,炸至两面金黄,水泥子粑粑就成了。水泥子的清香、米面的焦香融合在一起,沁人心脾。
唇齿翕动间,缕缕清香从嘴角溢出,水泥子粑粑寄托出的民风与民俗在村民间涌动,忽然觉得,世间的美食都不可辜负,亦不恨春归无觅处。
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乡村大视野》栏目
首播18:10至18:30(重播时间12:25)
长沙电视台家庭消费频道
每晚19:35(每天重播四次)
栏目—
小编: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