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每逢清明节,大家纷纷以自己的方式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清明节祭奠祖先有多种形式,“祭墓”是最早、最常见的一种。
在福清,清明节祭扫先人的坟墓,称之“祭墓”“硩(压)纸”,年轻人多称之“扫墓”。清乾隆《福清县志》载有旧时福清的清明节风俗:“清明,人家俱插柳于门楣,子孙拜扫先茔,挂纸钱而归。”由于福清先民大多来自中原地区,估计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戴柳、射柳、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
供品
福清地处东南沿海,“祭墓”时有两样供品不可缺少,一是光饼,一是熟蛏。这或许跟福清深厚的海洋文化有关,也有些只准备“光饼夹笋”之类的素食。
光饼乃抗倭英雄戚继光部队奔袭倭寇时食用的军粮,后来成为福清老百姓常吃的干粮。人们之所以用光饼“祭墓”,大概由纪念戚继光衍变为纪念先祖。
硩纸
福清多丘陵山地,坟墓大都依山傍田而造。清明节时,人们在祭扫之后会在坟墓四周的草木挂上纸钱,称之“挂清明”,以示此墓有主,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
后来,该习俗慢慢演变成在墓碑、供桌及坟墓周围用石子压纸钱,这就是“硩纸”的由来。基督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用石子压在坟上。
有闽诗云:“坟前致奠酒三杯,点滴何曾到夜台,地下料应无币厂,年年人世送钱财。”诗句诙谐地道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硩纸”的缘故。
以前,穷人无法修造大墓,已故亲友的坟墓多为土丘状的“墓仔”,容易遭雨水侵蚀而变小。所以“祭墓”时,人们会给“墓仔”培上新土,以保持其形制,民间称为“添土”。
“硩纸”“添土”之后,人们将所带食物吃掉,再将蛏壳撒在墓埕上,告知其他人此墓已扫过。这也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
“祭墓”返回时,人们往往会采摘坟墓周边的松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有的人还会顺便采撷鼠曲草,取其嫩叶,与糯米或粳米浆混在一起,制作成鼠曲粿(也叫清明粿、蔢蔢粿)。
鼠曲粿色泽鲜绿或深绿,清新可人。旧时,小康人家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来印制鼠曲粿,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常见的印模有乌龟、寿桃等。
鼠曲草是一种草药,性温。鼠曲粿有补脾益气、祛风化痰的功效,常吃还能治疗气喘、高血压、胃溃疡、支气管炎等。据考证,福清清明节制作鼠曲粿的风俗,宋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流传至今不衰。
祭墓
根据福清习俗,新丧者的“头年墓”,家属必须在清明节当天或前一两天“祭墓”。其余多在清明节后,万万不可提前。福清民间以是否及时“祭墓”论孝顺,故有“不孝子,清明不祭,祭谷雨”之说。若遇虎年,一般要提前或推后一两天“祭墓”。
在福清,“祭墓”还有一个小环节,那就是描绘合葬墓的墓碑。有的家庭会把已故和健在者的名字全都刻在墓碑上。这时,人们要把已故亲人的名字用黑漆描绘,健在的亲人用红漆描绘,以示区别。
如今,福清早已实施殡葬改革。虽然前往骨灰堂拜祭先人的方式有逐渐取代“祭墓”的趋势,但“祭墓”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当清明节到来时,人们提着祭品,带着鞭炮、“钱纸”一路进发。此时,满山尽是“祭墓”的人群,悲凉的氛围四野弥漫,好不凄清。在福清,也有极少人于清明节当天在家里拜祭祖先的习惯。
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福清籍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不远千里,携家带眷,漂洋过海回到家乡“祭墓”。因此,清明节就成了维系他们亲情的纽带,血浓于水的情谊日月可鉴。
改革开放以来,福清人“祭墓”习俗发生了新变化。有的人购买纸糊的手机、家电、轿车等烧给先人,冥钱中还有欧元、美元、港币等。他们希望已故的先人也能享受到这些“高档”品,此为陋习不可提倡。当今,侨乡兴盛“鲜花祭墓”“网上祭奠”等文明形式,备受年轻人推崇和政府鼓励。
近年来,福清市委、市政府每逢清明节都会组织公务员、教师、学生到有功于人民的志士仁人的陵园祭扫,敬献花圈,以表缅怀之情。
俗语
清明节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在福清,由清明节还衍生出一些特有的俗语,别有情趣。摘录如下: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清明韭菜正当时;
冬节西南一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谷雨过三天;
二月清明吃了种,三月清明种了吃;
二月清明多烂秧;
清明接谷雨,养仔不孝子;
清明夏,韭菜伓(不)使咬;清明蟳,好吃没块(地方)寻;
三月清明四月夏,麦收夏饼真作佳;
上元没雨多春寒,清明没雨少黄梅;
燕来清明节,燕去白露时;
雨拍(打)元宵灯,日曝(晒)清明田;
正月清明莫赶,二月清明莫懒……
作者:陈年久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