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一抹早春的柔情

曾经从一本中医养生的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想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和环境,就去看看当地人这个季节吃什么,跟着吃总没错。”不知不觉,从西北来到江南已有五年,这期间我不止一次感叹于江南人对于美食的造诣。这种造诣远不止对食物色香味的把握,更多的是江南人在与大自然相依相偎过程中表现出的张弛有度、适时而取的聪慧。于是,江南人在第一抹春色里便寻得了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油绿如翠,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美妙的食物必有美好的传说,青团也不例外。

传说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被清兵追捕。清兵为防止当地村民暗中帮助太平军,在当地村庄四处设卡。然而,一位村民在思索怎样给太平军送干粮的时候,一脚踩在艾草上滑了一跤,起来时发现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清末正仪镇有名姓赵名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米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

暂且不去争辩青团的由来到底是怎样,但确定的是清明时节是吃青团的最佳时机。清明节旧时又称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二月仲春,雨润土肥,杏花扶墙,梨花含露。

树下野草,譬如艾蒿,一日三长,三日成群。

江南的春天阴雨连绵,湿气最为严重,但神奇的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神奇的植物——艾草。艾草,性温却味苦,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将艾草成团拔下,捣成汁,与糯米和之做皮,将祛湿清热的红豆磨成沙做陷同糯米一起,解去艾草的微苦—这就是最原始的青团。

不同的地方,对草头汁的取材略有不同。江苏一带就喜欢用浆麦草做草头汁,还有用鼠曲草、菠菜的,但都是春天最常见的时令野菜。不仅野菜的选择各有不同,陷的创意也是无限大的。上海人最爱的是马兰头与豆干做的陷,现在还有肉松、芝麻、酸奶等味道也都是比较常见的。

大自然将碧绿给了春天,也同时将对于美食无尽的想象给了人类。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到“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就只是“碧玉”二字,就让人仿佛望到了无边无际的春色。江南人把春天里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只有独自走在雨滴打的沙沙作响的小巷里,晓风轻拂,巷口的樱花树随着风若有若无的想四周抛洒花瓣,此时,轻咬一口手里温热的青团,在这微软微甜的味道里,你才能理解到南方早春的柔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7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