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欢迎欣赏孩子们的习作
这里——凝聚着孩子们的不懈努力
这里——汇聚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这里——承载着孩子们的情怀与希冀
让我们一起见证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为我们的孩子鼓劲加油!有进步就很棒!
让孩子爱上练笔,让孩子爱上《新芽》!
清明07班李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古诗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没错,清明节马上就要到来了,不过,在这之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动手做青圆。
青圆在我的故乡,是每个清明节必吃的东西。以往的清明节,做青圆都是奶奶包揽的活,我从没做过。不过,这也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话不说,赶紧开始。从菜场买来的新鲜的艾叶洗净,放入锅中焯过水,用菜刀剁出汁来。这才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做法。将鲜米、糯米粉与艾叶汁搅在一起,用筷子不停地搅和、搅和,直至面团变成淡淡的青绿色即可。再用手揉搓至圆滑、有弹性的青面团。
接下来就是馅料了,我准备包青圆的是绿豆沙馅,里面还有:桂花、花生碎、葡萄干、黑芝麻等。取一小截青面团,揉成椭圆,手蘸点油,防止面团粘手,在椭圆顶端按一个小洞,再向四周捏开来,成了一个窝窝头。把馅料塞进窝窝头的“肚子”里,用虎穴部位把窝窝头收口,一个玲珑可爱的青圆就做好了!
看着自己做的青圆十分精致小巧,我不由得暗自得意,看来,我这个新手也不错嘛!不过,我并没有一帆风顺,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差错:第二个青圆因为皮捏得太薄,导致这里补好了洞,那里又破个洞。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还是成功的帮那个青圆“缝好了肚子。”
做好后当然是放入锅中蒸啦!不过可千万别忘了垫在青圆底下的叶子,可以选择柚子叶或文旦叶。垫好叶子,放入蒸锅,就是静等美味出锅了。蒸好的青圆散发出艾叶的清香,颜色变成了深绿色,因为蒸过后有了水分,变得晶莹剔透。外皮Q弹香糯,馅料绵蜜可口,听说甜食能让人心情愉快哦!
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也又学到一项新技能——做青圆。
传承美食青团
07班陈睿妍
临近清明,我们江浙一带的人有个风俗,就是都要吃几个青团,小时候都是奶奶在那儿包,我只是在旁边看着,可今天我想自己尝试一下包青团。
首先那就是先做好馅儿,我们有三种馅儿,一种是我最爱吃的蛋黄肉松馅儿,还有一种是花生芝麻馅儿,最后一种就是红豆馅儿。先做蛋黄肉松馅儿的,咸鸭蛋去除蛋白,留下蛋黄加上肉松用勺子碾成糊状,最后加海苔和芝麻配料。揉成大小差不多的球放在隔油纸上。接下来就做花生芝麻馅儿的了,因为红豆馅儿要先在水中浸泡一个晚上才行,我们先把花生和芝麻榨成粉再加些白糖混合均匀搅拌就好了。
做青团的就是皮和馅儿,“那外面层绿衣服”就是用艾草先清洗煮沸,再榨成糊状,与糯米粉一起揉成团状,搅拌均匀,而且将之前煮艾草的水倒入制作而成,这和面团的水必须是高温才行,这是揉面团的关键,再拿出来时就变成了有点烫的软青面团了,面团还是要趁热时包,因为那时的面团比较软,会好包,并且还不容易开裂。
接下来就是要包青团了,因为我和妈妈都不会包,只能求助于奶奶,揪一块青面团,尽量揪里面一点,因为里面的青面团是还烫着呢,不会干裂,揉成长方条,再用大拇指按压一下,用大拇指和食指轮回转,再拿一块馅料,切记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最后,用食指和大拇指的中间包好,形成一个“小揪揪”,再把这个“小揪揪”按压下去,那么一个青团就做好了,奶奶说,如果已经有些裂的也可以去洗一下手,用湿了的手再捏捏,就不会那样了。
最后就是蒸青团了,把面团放在蒸锅里,青团慢慢地就熟了,从嫩绿色的青团变成了墨绿色的了,青团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中跑了出来,一打开,一颗吸附在锅盖上的小水滴,就滴在了那又胖又圆的青团上了。拿出还烫着呢的青团,一口咬下去,那皮还十分Q弹,第一口要下,吃到的大部分都是皮,第二口咬下去,满口的馅料,那馅料啊都快溢出来了,第三口……
这是老一辈的风俗慢慢慢慢流传下来的,传说那青团可是李秀成御敌自保的功能呢!青团是用来纪念先人,团圆的象征,并且青团那“绿色的外衣”还是用艾草做的,在平时艾草可以泡凉茶,做艾灸……,那么这个好吃美味的青团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呢!
做青团
07班庄子凌
每年四月初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家乡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每年这个节日都要做青团。今天,我就来尝试一下。
首先,我与奶奶采摘了新鲜的文旦叶,碧绿的颜色配上清晰的脉路宛如一片小舟。又去市场买了一种不知名的花,双双浸泡在水中。趁着时间,奶奶就开始做里面的馅料了,家里的老年人喜吃咸,小孩喜吃甜,奶奶也就做了两种馅。买来的花生剁成末放入盘子备用,甜的工序很简单。而咸的可就麻烦了。白萝卜切成丁放入锅中先煮,后再加上豆腐干,鱿鱼,芹菜,肉末。锅中不放油,直接加入肉末炒出猪油,接下来放入其他馅料翻炒均匀为止。肉香味扑面而来,真是香啊!
我的任务被派到洗叶子了,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叶子上生细菌,洗不干净吃进肚子里就糟糕了。我用刷子反复清洗了好多遍才得以停止。奶奶把花放入高压锅里煮烂,我把番薯粉倒入一大铁盆中,等奶奶把花煮烂先。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奶奶把一小块白色的东西倒入锅中又继续煮。后来,煮熟以后,奶奶把这一锅倒入粉中,用手揉抓,慢慢的由白色的粉变为绿色的。我迫不及待得待赶紧上手,哎呀呀,好黏啊!我用尽最大的力气从下翻上。揉的力要大,面才会有劲道,更好吃一些。好不容易揉好以后,就开始最后一步了——包团子。
按照奶奶的手法,抓起一小块面,放入手心揉圆,揉至表面无条痕时从中间挖一个洞,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部分从上往下挖,还要注意上面薄。放入花生碎和红糖包裹住封口。把面往中间挤,一不小心把馅给挤出来了,掉的满桌都是。静下心来好好包,终于包成了,最后就是把它压一压成为扁圆形放在叶子上。
包完之后放入锅中蒸,我搓搓手想要吃到亲手包的青团子。终于蒸好了,拿出来吃一口,嗯!真是太好吃了!甜而不腻,咸的也味道适中。
通过这次自己学习做青团子的活动,发现步骤有些和包汤圆差不多,又增加一门手艺了!
话青团
07班黄婧容
又是一年春季到来,又一个清明节来临。回想往年,家家户户皆做青团,去踏青,去祭奠祖先。尤其是在我们江南一带的人家,做青团比比皆是。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我家乡这几年的清明节大多都在下雨。正印证了那句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似乎给清明节增添了别样的意境。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特色小吃,由艾草为主要材料,它也是给青团添加色彩的重要“功臣”。青团正因为有这艾草,所以带有清淡而好闻的青草气息。青团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古人做青团主要是用来祭祀,从古至今,青团的作用到现在已没有这么多人重视了,忽略了中国传统美食。
青团的制作方法并不难,青团皮可以用艾草汁、麦青汁,或者绿叶蔬菜汁等也可以替代。艾草汁的制作方法是,先把艾草洗净,然后在锅中煮熟,捞出沥干水分,放入料理机搅碎变成艾草汁,与糯米粉合成,就成了青团的皮。青团皮和的时候加点油,使面团更柔软,口感更好。青团馅有好多种,例如:甜口的豆沙、芝麻花生馅。咸口的蛋黄肉松馅。只要取一小团青团面团,用手挖出一个小孔,用食指和拇指在小孔周围转圈,慢慢变大,然后挖一勺馅料放进去,包起来就行了。
青团要上锅蒸熟,蒸熟后,它那外皮的颜色已不是原本没熟之前的草绿。而是如翡翠那般的绿。咬上一口,香软糯香甜,但香甜而又不腻,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种天然绿色植物的感觉。在我们家乡,上锅蒸青团,青团底下还得垫上一层柚子叶,防止粘锅。
还有一个重点,青团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因为里面有艾草,而艾草的功效有很多。但是,切记肠胃不好的人少吃,因为青团皮里面有糯米粉,糯米对消化不好的人来说是“不速之客”。青团也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寄托。春去冬来,中华民族的美食习俗,愿世人永不忘。
别样的“青团”
07班黄天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到了,今天我们要来做“青团。”与其说那是青团,其实那是我家乡的特色小吃,我们称它“粿”。
制作那粿的第一步是要把米泡起来,再泡米的时间我们就可以上山采“青”了。沿着乡间的小路一直往上走大概米。那里就是我们采“青”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采“青”,所以迫不及待的先跑了过去。可是到那一看,大山屹立在那儿。我在心里默默地想:“难不成是要爬到这山上去?”再看看这山,十分的陡峭,也没有看到可以走的路,这怎么办呢?我这下没辙了,只好在原地等待老一辈的人跟上来。
“喂!走这边来。”他们说道,我迅速的跟了过去。原来我刚才站的地方是这座山的山头,那儿太过陡峭,没有人走,自然也就看不到路了。我跟着他们绕到了山的后面,果然在那看到了条林间的小道。经历了雨水的冲刷,这泥土又软又滑,这段路也是又软又滑。可我那时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依然的快步上冲。果然没过多久我便栽了一根头,裤子,衣服,手上全都沾上了黄泥。接下来的路我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的走,过了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刚才在山脚下看着心感到格外的绿,可当身临其境的时候,这似乎也没那么绿了。
其实那青是一种叫艾的植物,采摘艾的时候,我一开始是用手指甲去抠那艾的叶子。可是被那些老一辈的人看到了,他们说:“不是你那样弄的,看,像我这样要连着下面的一段枝也一起拔下来。”看他们抬手落手采摘艾的速度是快的,摘下的艾的质量是好的,想必最后的粿也应该是很美味的吧!
下山到家后,把艾清洗干净再煮一煮挤干水分后就可以和米一起打成浆了。以前这米是要放在磨盘上磨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已经是用机器打磨了。
把那一大桶米浆倒入大锅中,生起火开始熬那米浆。在熬米浆时精力必须集中,不然如果熬的有一点糊,这锅米浆可能就都毁了。母亲的汗水从额头上开始往下流,可她顾不得擦汗,手里紧捏着锅铲翻倒着锅中的米浆,任由那汗珠一颗颗往下流。最后熬出了一块似翡翠的面团,让他捞出锅后就可以揉搓成型了。
取一剂面用两手大拇指与食指造形,食指托住面团大拇指先按压面团中间,让面团凹陷,再不断地旋让面团转形成一个碗形。这样一个粿坯子就做成了,然后加入事先炒好的馅料,再上锅蒸一会儿就可以享受美味了。
别样的青团,同样的“情”。清明时节,让我们一起为逝去的人默哀。
青团
07班李昕恺
“清明”是一个扫墓祭奠的日子,它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美德,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与感激。
“清明”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日子,人们开始到郊外走走,但今年是一个不一样的“清明”,不能踏青,不能扫墓,确实心里感到有点失落。但是做青团儿想想还是挺不错的,毕竟感觉又有了节日的气氛。
姑姑一大早就出门买“青”回来。所谓的“青”是山上的一种有艾草香味的植物,叶子能为食物染色。但不知为什么到了下午才挑好,后来才知是因为市面上买来的青没有经过精挑,所以一些不能食用的杂草混在里面,必须要细心的挑选过,留下来的青要用人沸水焯过,用料理机搅碎加入面团中,使面团变成绿色。后面便是做馅的材料,先把绿豆煮烂后,搅拌成糊状静放冷却,加入桂花,花生等材料,加入一点点熟的糯米粉,香精,调均匀之后就可以开始包青团了。
青团的做法和汤圆差不多,只是把体积放大而已,左手拿着操好的面团,右手用食指按在面团上,再用左手拿着面团开始转,最后右手按在面团的孔中,放入馅料,用中指和大拇指夹住面团后,面团封口后就大功告成了,然后把做好的青团放在柚子叶上面,再把青团放入蒸锅里摆好开始蒸。
做是做好了,但是味道怎么样就很期待了,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香喷喷的青团终于出锅了,一个个大小相似的青团,终于让我可以尝尝鲜了。拿出一个青团,咬一口,太入味了,这种香甜无法比喻,很美味。
清明缅怀祖先,虽是让人悲伤,但传承美食文化,也算是得以慰藉。
青团
07班郭相杰
青团顾名思义,也就是一团绿色的粉团包裹成的食物。一想到清明节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想起青团。不同的是,这次我要亲自来做一回青团。
有很多人知道青团,却不知道他的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忙将李秀成装成农民的模样。做出青团给李秀成吃饱,帮助李秀成逃过了追击。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先准备好做青团的材料:糯米粉,粘米粉,豆沙和艾草。第一步先将艾草去硬根,留下叶片便将其冲洗干净。在锅中煮适量的水煮开后,放入刚才冲洗干净后的艾草叶片焯烫一下。第二步将艾草捞出过遍凉水,再用剪刀切碎,放入料理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成泥,再把打好的泥放入漏勺中。过滤出渣留取青汁。第三步,把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后再将青汁加热后倒入粉中和成团。倒入色拉油继续揉至面团光滑为止。第四步,将揉好的面团平均分好,再将其滚圆。取一个小口子放入豆沙馅,慢慢揉成圆。最后再将包好的青团大火蒸十分钟即可。一个美味的青团,不禁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咬一口,可口而细腻到红沙馅就出现在我的眼前,甘甜细腻,清爽可口,真是人间美味啊!
经过这次包青团,让我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不仅让我尝到自己的手艺,还了解到了关于青团的来历和知识。
做青团
07班陈泓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除了有祭祖扫墓这一传统,也少不了其他的传统。
周末,我们一家子还做了青团,这是浙江省靠宁波市一带的传统特色。青团,外表呈椭圆形,青色,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听说这种传统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约多年的历史。
那天,奶奶带着我来到阿太家,因为阿太家的另一位奶奶也经常会做一些糕点,所以就同他们一起做青团。
首先,做这青团的第一步肯定是准备食材了,青团有甜有咸,甜的需要:糯米粉、豆沙、菠菜粉或者艾草粉,还有猪油,这样会更香一些,咸的则要把豆沙换成其他佐料了。
其次,就是制作了先准备一个不锈钢盆,将糯米粉倒入盆中,再把艾草粉放入一个碗中,加入适量白砂糖,倒入60度左右的热水,搅拌均匀,搅拌完后将它倒入不锈钢盆中,与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用手揉到没有干粉为止。在这,我可是出了好大一份力,这可是个体力活,再接着加入些猪油,这样会更香些,再接着要包馅料了,步骤和汤圆制作方法很相似,把豆沙和面团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团,再把小团拍平,记得不要太用力,在将比小团稍小的豆沙团包在小团里,慢慢的包。这个过程中,要边包边推糯米粉,直到把豆沙整个包住。
最后就是蒸它了,将做好的青团放在一片片粽叶上,记得粽叶先清洗干净,最后放在蒸锅内蒸上5分钟左右,再拿出来,这青团就可以吃了,我做得最好的作品一直不舍得吃,后来还是忍不住把它给吃了,甜而不腻,带着淡淡青草芳香。
这就是清明节的一个传统“做青团”,也让清明节有了些许乐趣。
做青团
07班杨乐瑶
4月4日是清明节,以前我们是要扫墓的,因为特殊时期,我们尽量不去扫墓,就决定举行包青团的活动,这非常有意义,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说到要弄这个活动,奶奶也很迫不及待,就去菜场买了面粉和馅还有叶子,我打算帮助奶奶一起完成这项活动,但是我不会做青团,就由奶奶一步一步的来教我做。回到了家,我把叶子全拿了出来,把叶片洗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一点的灰尘,表面上看上去晶莹剔透。接着,我跟奶奶分工做,奶奶去弄馅,我去揉面团,揉啊揉啊。等揉到奶奶把馅端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做青团了。首先我拿一点面团先把它揉圆,然后用大拇指往中间轻轻的一压,用其他手指进行揉捏,揉成一个窝窝头的形状。然后用小勺子挖一勺馅,把它塞进去。最后,我们给这个窝窝头封一个口,把它放在叶子上就完成了!我们做了很多的口味,比如肉松、红豆、绿豆等等,但是不知道好不好吃。我们把一个个青团摆出花样,青团散发出一股香味。
包着包着肚子就饿了,于是奶奶就先蒸几个青团,一会儿就熟了,一口咬下去,真是好吃极了,色香味俱全,实在是太美味了,味道真是刚刚好,不甜,不咸。
虽然疫情的原因不能去扫墓,但是在家里做青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跟奶奶都十分快乐。在包青团的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青团
07李明德
在我们玉环有一道特别的地方小吃,只在清明时节才会有。这个小吃是绿色的,里面有甜和咸两种不同的馅料,非常好吃。
它就是青团,青团的制作非常的有意思。正好又到了清明时节,我们家也做了青团。我们做的是甜青团。里面包了许多甜的馅料,有桂花、柑橘糖、芝麻、冬瓜糖、绿豆、红糖、白糖、生姜、葡萄干、香蕉水。别看馅料这么多,其实做出来的却是巴掌一样大的小包子。
前一天晚上我将馅料全部剁碎放入一个大盆里搅拌均匀,呈甜度适中的甜馅料。重头戏来了,青团的好吃,最重要的取决于他的面皮。把提前放置了一个晚上的艾草剁成碎,等到汁水过滤了出来,用这个汁水和米粉,把它们混合均匀,加入剁碎的艾草用手掌反复的揉。直到揉成一个大面团。
然后妈妈开始教我包青团,扯一块青团面皮,用手掌擀成一根粗的棍子,一扯一扯把粗的棍子分成几个小段,取一个小段,将这个小段揉成圆滚滚的小球。用大拇指在小球戳一个洞,大拇指伸进去,用另外的几个手指压它的外皮,直到里面被戳出一个大洞皮变得很薄为止。汤圆的做法,大致是一样的。把多余的地方用虎口捏住。这样子就能封口了。把青团放到蒸笼上去蒸,我迫切的等待它出笼。过了许久,掀开锅盖,只见雾气缭绕,映入眼帘的是一颗颗饱满的青团。咬下去甜甜的糖浆流了出来,非常的甜。
青团,听说以前只有在清明节才可以吃到,它的制作方法真有意思。
第一次做青团
07班曾暄家
星期六就是清明节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我们自己做青团。这可是我第一次做青团,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和妈妈准备这次任务。一大早我便和妈妈去菜场买了做青团的材料。
首先,妈妈先将艾青叶处理好,我们便开始和面。过了一会儿,就好了。我先看妈妈示范做了一个,只见妈妈先从面粉团中抓了一块揉了几下,揉成个球形,再用大拇指放在中间转出了个洞,将馅料放进去,最后将口封好,放在艾青叶上,一个青团就完成了。我心想:这也不难,挺简单的。
于是,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从面粉团上抓了一些,揉成个球,再用大拇指在中间转了个洞,可是怎么到我这就被我转成了个饼呢。我不甘心,决定再做一次,我重新将面团揉成个球,轻轻地用我的大拇指在中间转,不一会儿,便捏好了,我正准备将馅料包进去时,妈妈见了说道:“你这皮也太厚了,包不了多少馅料,吃到的全是皮。”我看妈妈再次示范了一回,恍然大悟,原来在用大拇指转的时候,其他手指也要在边上捏。我开始了第三次尝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终于认同了这次成果,我便将馅料往里放,可是在我封完口后,里边的馅料居然将面皮撑破了,往外流。我这才意识到我的馅料放的太多了。我重新振作了精神,开始第四次尝试,这回我控制好了馅料的量,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个青团。虽然它的外观没有那么好看,但是它是经过我数次尝试做出来的。等大家都做好之后,我们把青团放在锅里蒸,蒸好后,我一眼就认出我做的青团,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心里美滋滋的,总感觉比以往的青团好吃。
经过这次做青团,我明白了有些事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一定,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第一次做青团
07班林熙雅
有些地方过清明节都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吃青团。可能有些人都不知道青团是什么东西。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一种特色小吃,因为颜色是青色的,所以叫青团,青团是由艾草的汁液倒在糯米粉里搅拌起来,再包进馅料,不甜不腻,还有一股青草的香味。
今年的清明节,我也跟奶奶学做了青团。其实以前我也很想去做,但是妈妈怕耽误我学习,所以不让我去。可今年老师布置了任务,还要拍照片,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很激动了,因为我感觉做成功了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星期六下午,我到了店里,奶奶已经把材料准备好了。我们先炒馅料,这馅料就是豆腐干加瘦肉,因为我不是特别喜欢吃甜的东西。然后再把馅料放在了一边,接着拿出一大盆糯米粉,加进一点艾草的汁液,还加了点热水,然后就在那揉啊揉,把它揉成了一个绿色的面团,奶奶给我示范了一遍,以她那娴熟的手法,做一个青团的速度非常快。看着奶奶做完我也马上做了一个,可是急于求成的我第一个就做失败了,因为我拿了面团特别小,而且我还特别贪,放了很多的馅料,面团承受不住自然就破了,后来还是奶奶帮我补好的呢,做第二个的时候我开始细心起来了,把面团拿了起来,揉成了圆,接着慢慢的捏着面团,生怕他再次破了,把面团捏成一个像温柔的形状的时候,我小心翼翼的放了馅料,可是又放的有点少了,奶奶就说:“这么少的馅料够给谁吃啊?”然后我又放了半勺的馅料,接着用我的中指和拇指把它的口给合上,接着再把它揉圆,一个小青团就做好了,虽然已经有了成就感,但感觉还是不够,我又做了好几个,这满满的成就感,使我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第一次学会做一样东西,成就感真是满满的,更何况是这美味的青团呀!多么希望以后还有更多可以做美食的机会啊!
青团
07班金子睿
青团是浙江独有的传统小吃。在清明节的前一天,长辈们都会做好亲团用来祭祀祖先,据研究,青团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他与普通的糯米团子不一样,如果你吃上一口,那你一定会难以忘却。甜而不腻,口感正好也不粘牙,含在口中,还有淡淡的青草香味。绝对是清明节吃的一道最为美味的传统小吃。
每逢清明长辈们都会准备好艾草和糯米粉制作青团。首先第一步将艾草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将搅拌好的艾草汁倒入糯米粉中,这就完全了第二部。再将糯米粉揉搓成大粉团第三部也就完成了,随后在一旁观望的我,也开始手忙脚乱地揉搓糯米团,刚开始还不成样儿,后来听从了长辈们的意见,慢慢地从我手中揉搓的糯米团也开始有模有样了。对于我来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独特的乐趣。
当然每一道传统美食,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传说这一天发生在清明节,一位农民为了救被清兵追捕的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大胆将糯米团子加入艾草,糊弄过了清兵,把清香扑鼻甜而不腻的青团送到李秀成的手上。后来青团也就世世代代留在人间,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一道传统点心。
其实在我看来青团不仅美味,它还凝聚了亲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参与享受着包青团的,这更是一份爱!
学做青团
07班张展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正是清明节,是家家户户祭扫先人的节日。而在这个时节,我们家乡有一道必做的小吃——青团
青团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面团,它是由植物汁液搅拌在面团里,作起来可费力了。今天我正准备做这一道美食,不知味道如何呢?
那我们开始做吧。首先我们要采集艾叶,把艾叶洗净后,放入榨汁机里榨成绿色的菜汁,然后再拿出准备好的糯米粉和面粉,把两者放在盆子里揉成面团,再把刚刚榨好的菜汁倒入其中,把三者混合搅拌,不一会儿整个面团就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然后再把绿色的面团分成很多小面团,用手揉成一个个小团团,这些揉好的团子就如同一颗颗小绿宝石般晶莹美丽。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豆沙馅拿出来,再用手揉成一个个小团子,然后把刚才做好的“小绿宝石”拿出来放在掌心上,把大拇指放在最上面慢慢转动,直到把它压成一个小碗的形状。再把豆沙馅放进去,均匀的包好,一个个青团就做好了。但做出来的青团形状不一,有的很厚,就如同一个胖将军一样;有的很薄,连馅都露出来了;还有的包的十分灵巧。几乎每个青团都有自己的模样,各不相同。最后把青团垫上绿叶,放入笼中,等待着它蒸熟。又过了半小时左右,青团终于蒸熟了,看着它热腾腾的,冒着热气的模样,就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顿时清甜的芳香充斥着整个口腔,糯米嚼劲十足,又不黏牙,十分香甜又不腻口,那独特的清香味,让人神魂颠倒,回味无穷。
这个清明节可真是让人难忘。
做青团
07班郑凯润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这传统节日除了缅怀先烈和自己的先人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一吃青团。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就是为纪念先人,当然,这个青团心须要自己亲手做,那才有意义。
首先妈妈教我将采摘的新鲜的艾草洗干净放入锅中煮烂,然后捞上将它剁碎。用糯米粉搅拌均匀,将其揉捏,揉的差不多了,就先放在一边。再做馅的材料,先把花生炒熟,去掉花生皮,将其和葡萄干一起剁碎,放入红糖、芝麻和猪油一起搅拌。然后将它们捏成一个个像小球一样大小,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进入做青团的程序了,也是我大显身手的时侯了。
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把面团,就急着把馅放进去。但是面团到我手里好像特别不听使唤,费了好长时间,我的青团不但没成功,反而成了一大口碗,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有点泄气了。妈妈在一旁看见了就笑着对我说:“做任何的事情,不能太着急,要有耐心,跟我学做吧!”于是我就学妈妈将青团粉揉成一个小圆团,再用大拇指轻轻按一个洞,然后一边转一边按,转啊按啊,做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再把做好的馅放进去,最后把开口的地方慢慢捏合。妈妈说:“青团的形状可以尖可以圆,就看你自己的了。”我觉得还是圆的比较方便,就用手轻轻揉圆。一个青团就这样在我笨手笨脚揉捏下诞生了。妈妈看着说:“真不错,第一次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再继续努力的话,一定会越做越好的。”我就继续再做,果不其然,我包青团的速度不仅快了,而且包的又圆又漂亮。
做完了青团,当然最关健的就是蒸青团了,我早已经垂涎欲滴了。我把青团放在锅里蒸,不到五六分钟,青团由原来的淡绿色逐渐变成了深绿色。将近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开锅了,一阵阵青团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就去拿来往嘴巴里送,也顾不上烫,一口气吃了六个。吃着自己亲手做的亲团,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通过做青团,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只有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所获的道理。
做青团
07班王好
一大早我们就迎着太阳,去山上采艾叶。
采的足够后,回家把艾叶清洗干净,然后上锅煮熟了。煮熟后,我们就可以把艾叶放进榨汁机里榨成汁了。将榨好的艾叶汁倒入糯米粉中,用手或筷子搅拌均匀,可以加一些小苏打,使面团更易成型。
面团准备好了,馅料也当然不能忘记。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做不同的馅。这次我做的是红豆馅的,要事先去买好红豆的馅料。
接下来就是面团成为青团的关键了。把已经成型的面团,捏走一个手心大小的部分。把这个小面团放在手心揉搓,揉成一个粗粗的圆柱体的样子左右。再用你的大拇指从圆柱体的任意一头往中心按压,另一只手这时也不能闲着,要拿着圆柱体的另一头。按压时,你的另一只手要在下面慢慢旋转。上面那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并用。一个在面团里,一个在面团外。随着旋转轻轻按压。把面团的按得差不多薄的时候,一个中间凹的馅皮也好了。接着就是用小勺子把红豆馅舀到馅皮里去了。红豆馅不能舀太多,要刚好能被馅皮包裹着。最后就是要收口了,首先把你的左手放在馅皮的下方,在用右手的虎口处把馅料的边皮收压在一起,这时候下面的左手要慢慢握着馅皮旋转,顺着馅皮的旋转,右手可以更好的进行收口。收完口后,如果想要做出的青团更加美观一些就可以继续用虎口处在青团上捏起一个小尖儿。把做好的青团放在采摘来的文旦叶子上就可以上锅蒸了,不过一定要记住要在青团和文旦叶之间涂一层油,不然蒸熟后的青团会很黏,难以从文旦叶取下来。
蒸熟后,就可以开始吃了。软糯的青团,甜腻的红豆馅,散发着淡香的文旦叶。这真是一道绝好的美味。
清明
07班蒋馨颖
清明又要到了,而今年的清明节与常年都不相同。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我们在家中做了自己的青团。
我们把买来的艾草放榨汁机中榨成了汁,倒入盆中,再倒入糯米粉,搅拌成面团,然后再把这个大大的面团搓成长条,再均匀的分开。你就有了一些大小均匀的小面球了。搓圆后再把他压压扁,只不过呢,在搓的过程中总是感觉手掌心总是十分的痒,难受极了。再在把提前准备好的馅用勺子挖一点放在面饼上,然后收紧口,团成球。我们的青团就做好了。包法跟包汤圆十分相似呢,把它们一个个放在沾过油的文旦叶子上面再放到蒸片上去,上锅蒸了。时钟在滴滴答答的响,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我们坐在椅子上满怀期待的等待,等待它们出锅,来尝一尝它们的味道呢。等着等着它们就出锅了,我们打开了锅盖,水珠从它们的身上滚落下来,一个个青团,绿绿的,犹如几只可爱的小绿精灵。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个出来尝尝看,吃了一口觉得还不错,便狼吞虎咽的吃下了它。当过了一会儿,我再去拿一个时,便咬了几口,冰了的青团它草的味道很浓,可能是我比较受不了草的味道几口后便不吃了,这一次的制作大概并不是很完美呢,还是下次再接再厉吧。
今年的清明是十分的特别的,特的是时间比较特殊,特别的是我长大了我可以亲自动手了,我们的成长就需要这样点点滴滴的尝试,点点滴滴去进步,去体会,去改善。这就是一次十分难忘传统节日。
包青团
07班张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我们思念已故亲人,哀悼已故亲人,悼念在战场上牺牲的革命先烈。
清明节有着许多习俗,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会去扫墓祭祖;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以及插柳植树,放风筝等。但对于我来说,最忘不了的就是包青团和吃青团。
什么是青团?在我们家乡的青团就是把艾草碾压成泥状再混入小麦粉发酵成面团,最后再跟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馅料。
今年的清明节与往常不同,今年因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去祭祖扫墓。但是,包青团的这一习俗依旧是照常进行,在清明节的前一周,我就与母亲早早决定要提前包青团。这天清晨,我们来到菜场买来了艾草、花生、白糖、芝麻、桂花来包甜的青团。但是,人的口味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不喜欢吃甜的。于是,我们决定咸的也包一些,我们又买了鱿鱼、虾干、鳗鱼干、盘菜来当咸青团的馅料。采购了这些食材后,我们回到家里,将艾草碾压成泥状,与已经出锅的糯米团混在一起,我与母亲一边等待糯米团温热,一边炒着咸青团的馅料,等到糯米团冷的差不多了,咸青团的馅料也已经冷了,就可以开始包了,看着妈带上手套还在手套上抹油,我的脑子充满了疑惑,摸不着头脑地问母亲:“妈,为什么要手套啊?我们一家人,不嫌弃的,为什么要在手套上抹油呢?”母亲微微一笑,说:“因为,这样可以不让糯米团黏在手上,还可以把青团的皮变的Q一点,时间久一点。”我和母亲分工,我包甜的,母亲包咸的,我把馅一个个揉成球分好,然后把糯米团也分成一个球一个球的样子,然后,一手托着青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成一个弓状,从糯米团的中间一直围到底下变成一个窝窝头的样子,紧接着,将已经分好的馅料装入”窝窝头中,最后再把它们揉成一个球状态,轻轻一压,一个甜青团就出来了。
吃着青团,想着今年这个特殊的清明节,心中感慨万千。
青团子
07班李想
清明节,年年过,但我不怎么吃过青团子,我一直认为地瓜包就是青团子,直到上网查询一下,才知……
做青团子,最不能缺的就是艾叶(或鼠曲草),它也是青团子为什么是青绿色的原因。先把艾叶洗净下锅煮5分钟左右,等到能闻到它那淡淡的柠檬香后就可捞出,将艾叶打成碧绿的泥汁。焯水这道工序真的很重要,可以去掉艾叶的青涩,又可以保留艾叶那本身的清香。接着就可以把糯米粉放入艾叶汁中,并加入适量温水搅拌,揉到不粘手即可停止加水,再用手反复揉搓,使艾叶和糯米粉充分融合,直到揉成一块绿色的面团。
接着就可以开始做青团子的馅了,青团的馅分为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的青团馅:把花生米用塑料袋装好,用刀背用力拍碎,芝麻下锅煮半分钟左右即可,把全部甜馅料拌匀装盘备用,可加入适当白糖、桂花和甜瓜干。咸味的青团馅:盘菜、肉丝、鳗鱼干、豆腐干、芹菜、葱、香菇(这些食材事先要切成丁或丝)。
然后就可以给青团填馅。绿色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等的小块。搓圆面团,用大拇指在面团中间按出一个坑,填入准备好的馅料,封口,继续搓圆,制作完成之后轻轻按压一下,在锅里一个个摆好位置。水开后上锅蒸十五分钟就熟啦!
青团记(片段)
07班沈丛泽
清明节要到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学包青团。我请了妈妈来帮忙,她经常做饭,肯定比我擅长做食物。
首先,妈妈上街去购买做青团需要用到的材料,分别有:核桃仁、葡萄干、花生、文旦叶。妈妈先把做馅料的材料剁细,接着混合在一起,然后放一些红糖和白糖调味。最后撒上白芝麻和黑芝麻点缀。这样,馅儿就做好了。因为怕制作失败,妈妈直接买来了和好的艾草粉。把艾草团揉成条状,再用刀把揉好的条状艾草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备用,这样,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既然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我们便正式开始制作了。
妈妈教我:“先拿起一块揉好的青团,在中间捏出一个洞,然后再把馅儿舀一勺倒进去,最后再像我这样。”妈妈用虎口把青团包好。又说:“就是这样。”说完,妈妈把青团放到洗干净的文旦叶上。她边放边对我说:“你自己试试看吧”。于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拿住青团,右手在中间捏出一个洞,再把馅儿倒进去,最后封口。做好了。想不到这还挺简单的嘛,我还以为有多难呢。过了没多久,我们俩包好了。
妈妈拿出蒸笼,把青团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放到蒸笼上,放完后,盖上锅盖。不久,青团就蒸好了。我先拿了一个尝尝看。嗯,味道不错,这次做的很成功!
做青团(片段)
07班许艺耀
清明节,我们要吃一种叫艾叶青团的东西。艾叶青团是由艾青嫩叶的汁水和糯米粉做成的。
今天我特别幸运,和妈妈一起去菜场里买艾叶,就像菊花的叶子,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们挑嫩叶,一片一片,又买了粉。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叫妈妈去做,妈妈把艾叶洗干净,在水里焯一下,再把艾青搅碎。我越来越激动,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好了,现在可以做了,我先做个示范。”妈妈说着就拿起一个小团子放在手上捏成了一个空心圆球,放上之前挑好了的馅料。我也开始包了,结果怎么也包不住,于是我又把青团揉圆,可是我怎么也搓不圆,搓了几下就散了,妈妈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揉轻一点,不能揉太重了,不然就会散掉。”我点点头,轻轻的搓着,终于团子搓圆了,放在锅里蒸。
我拿着香喷喷的青团给爸爸妈妈吃,“真好吃!”他们赞不绝口。
做青团(片段)
07班庄锶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清明还流传着一种习俗----吃青团,传说跟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大将陈太平有关。
今年清明我在家做青团吃,我和妈妈准备了艾草、糯米粉、咸鸭蛋黄和肉松。我负责把艾草汁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妈妈由于手腕容易扭伤,所以负责把咸鸭蛋黄和肉松调成馅料。
我和好面团后妈妈也差不多调好了馅料。随后我们把面团用包汤圆的方法变成一个窝窝头,再塞入馅料,用中指和大拇指中的距离合上那个开口,变成一个“青色咸味大汤圆”。掐掉尖角后就可以上锅蒸了,下面垫了一片粽叶蒸出来味道更佳。
出锅后我盯着青团看,它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青团被端上了餐桌,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也不管烫不烫就往嘴里塞上一口,这也太好吃了吧!面团居然也这么糯,里面的馅料有些入口即化。
我一下子就将盘子里的青团一扫而光,好想再吃一次青团!
包青团(片段)
07班连浩均
在这次清明节,老师布置了一个自己和家长包青团的作业。
包青团,首先要有包青团的皮,青团的皮是绿色的,所以还要用艾草混在面粉中,听妈妈说要先把艾草洗干净,之后弄碎,再和面粉拌在一起就可以做成青团那个绿色的皮了。
包青团肯定要有馅料,所以做好了青团皮,我们又开始做青团的馅料,有豆沙馅,那个好像是买了的,所以只要那个馅料倒出来放在碗里就可以了。一切具备,接下来就是动手包青团的环节了,包青团好像没有包肉包子那么复杂,只要把馅料包起来就可以了,跟之前老师教的包汤圆差不多,只是青团比汤圆大一点。
包青团的过程还好,不是很难,就是先把皮弄成窝窝头的形状,再在里面放入一些馅料然后包起来,这样一个青团做好了,重复着这样的操作了好几次之后,我们包了好几盘的青团。一次性吃不完这么多,妈妈就把一部分的青团放在冰箱里,还有剩下的一部分就被我们放进锅里蒸起来吃掉了。
这次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亲子活动作业,真的有点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艾草碧绿青团来(片段)
07班黄诗越
清明时节,江南地区的孩子都会吃一种美食——青团,交揉着春日的芬芳和艾草的清新,像是某种约定了的一期一会,是孩子们等待了一年的美食。今年清明,我跟家里的长辈学了青团的做法,铭记在心。
上山摘了一些鲜嫩的艾草,让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味蕾迎接“舌尖上的春天”,洗净煮烂,取出根茎,剁碎,拌在准备好的糯米粉里面,加上滚烫的的热水,仿佛是要把冬天的寒冷烫走,迎接春天的到来。将芝麻,白糖,花生,红糖,桂花等切成末,拌匀,面团揉好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用手掏出一个洞,像窝窝头,将馅料包进去,揉成圆球,垫上我们本地的文旦叶,上锅蒸,蒸熟端出,一道美味至此诞生,青色的外衣里裹着甜甜的馅料,油绿如玉,要上一口,又软又糯又甜,仿佛可将春天拥入怀中。
青团不只是江南人的名点,更是很多地方的美食,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的人儿也爱吃青团。只是叫法不同。这是他们用嘴捕捞转瞬即逝的春天最好的方式。青团代表的不止江浙,而是整个南方。华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文化的美好传承。
青团,只是这一众糯米美食中的一种,它源自生活。“哪儿的青团最好吃”?最好吃的青团,永远是被记忆珍藏的那一口,也就是家中的好味道。
做青团(片段)
07班林欣
正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眼看着清明节了,所以一向对做小吃颇有兴趣的我——又和妈妈学了一道传统小吃——青团子。
首先把今日早上买的一些芝麻花生馅,叶子和面团拿出,再把叶子放温水中洗个澡,最后再把叶子用色拉油在光滑的一面做个按摩。这样,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接着就是重头戏,做青团子了。
话说这做青团子的做法,其实与汤圆是差不多的。于是我从一大盆的青面团中揪出一小团,揉圆,再用做汤圆的法子,往里舀上芝麻花生馅,再封上口,压一压,然后,轻轻地放在抹满色拉油的叶子上,这样,一个青团子不算做好了。我看着自已刚刚做好的青团子,得意地对正在装锅的妈妈说:“包青团子也不难嘛!太简单了!”当然我也不是个有耐心的人,包了两三个,就不干了。洗净手后,便坐在凳子上等吃。不一会儿,青团子便出锅了。翠绿清香,馋得我口水直流。打嘴都不肯放呢!
清雨伴清明
08班周忻玥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后总是下点儿雨,这不是胡话,是有科学依据的。清明之时,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冷空气会慢慢退去,冷暖空气交汇,天儿就开始闹脾气了。过了清明,正如《岁时百问》中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花儿也露出娇羞的面容,争奇斗艳,大地恢复生机。
唐代诗人杜牧也曾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三月二十二早,突然变天,从万里无云到乌云密布,雨也紧接着下起来了,空中只剩下一块小角儿明朗着,淡淡的阳光透过云帘撒了下来,也没过多久又放晴了,这清明雨如人儿,阴晴不定。
清明前个星期,奶奶也开始筹备青团子了,不过我们这都叫青包子。之所以选艾草,是因为艾草在医学方面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
奶奶家后的小田中,长着艾草,不过长的煞是隐匿,是长在用土堆成的田的边缘小坡那,要不细看,恐怕会摘成野草吧!它本身也是刚生出的嫩艾。我还是记得它的模样的,但还是摘下时轻轻嗅下,那艾草自身能驱蚊,所以会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确认后才放进小塑料袋。奶奶家在山上,地多,但他们却连屋上的露天阳台也不放过,种上了柚树想试试看,能不能生出。到天台,采上几片又大又鲜的叶儿,用清水认真洗净后,嫩艾在锅中慢煮。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差不多,先将锅中的水缓缓倒入干净的铁盆中备用,再把嫩艾乖乖安置在垫板上,因为没有榨汁机,只能人工剁碎,不过这样又费时又费力。然后将碎末放在艾草汁中,拿出大米粉、糯米粉搅和均匀,倒入做好的艾草汁,猪油也加点儿,慢慢地揉捏它,让面团的每个角落都有艾草的身影,这种从无到有的蜕变,让人赏心悦目。将面团搓成长长的一条,大致的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接下来是调馅儿,猪油隔水融化,加进黑芝麻、白糖和花生碎,这是奶奶的独家秘传,据她所说,这样调出来的馅儿很香!搅拌均匀后,就开始包啦。先把切好的小面团揉圆,沾点油,搓个小洞,手呈半圆形,另一双手将面团的皮捏得薄而不破,然后把馅儿塞得满满的,用手将头捏尖。做好后放进锅里蒸三十分钟,过一会儿取出,本是清新的浅绿,变成了稍浅的墨绿。还有股艾草的清香,馅儿甜而不腻,香糯可口。
清雨伴清明,清雨携青团。一年一会,每次都是新的体验,新的乐趣,这就是生活。
清明·青团
08班牟芷娴
身为一个合格的“吃货”,也不能只吃不做呀!清明假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时机,应清明节的习俗就和奶奶一起来学做青团吧!
早上来到奶奶家,奶奶已经准备好了面团,那我就来洗文旦叶吧!拿出刷子,刷上一层油。奶奶从冰箱里拿出馅料,我猜是红豆馅的,但这种馅里的东西很杂,尝了几口只知道有花生碎而且味道不是特别好。奶奶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面团颜色为很淡的绿色,但也有深绿色的小点,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奶奶一步一步慢慢地给我讲解了一遍。馅儿足,样子好,也不会露出馅儿,小心翼翼地放在文旦叶上,完美,太厉害了!
我开始了,面团有点儿粘粘的,先揉成一个球再把大拇指插进面团里另四个手指留在外面,另一只手托着转啊转啊,转成一个小碗的样子。我抓了一点馅儿下去,当我问奶奶怎么包的时候奶奶说:“不行,不行,馅太少了!”奶奶抓了好多进去,看上去好像比面团还大。奶奶做了一个“枪”的手势,然后把这把组成“枪”的两根手指合上又打开,我勉勉强强地包了起来,再捏一下就是一个“又矮又胖”的小青团了。但是这油油滑滑的文旦叶真是很不顺眼,奶奶告诉我这是为了让青团不粘在文旦叶上。慢慢地,我的技术也娴熟起来了,就是样子还不是很好。
一盘又一盘的小青团就出来!我想,蒸出来的样子应该也不赖吧。但是这小青团怎么变成深绿色的了,一点也不好看了,看着不是很有食欲呢,为了不浪费食物我吃了几个,剩下的奶奶以后慢慢吃。
但是,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呢?经过网上的资料我知道:清明节时吃青团的寓意是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而且吃艾草做的青团子还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自己的身体免疫力。还有个说法,就是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一个大将躲在了农民朋友家里,这个农民朋友给这个大将做青团吃。
清明节时吃青团中有纪念先人的寓意。先烈人们永不忘,立志使人更坚强。
包青团
08班陈杨佳
下午,妈妈与我先去菜市场将清明草、糯米粉等所需材料买齐。回到家,妈妈把清明草中的杂草除去,而我则将无杂草的清明草清洗干净,再把清明草放入锅中煮熟。
过了十来分钟左右,我们将熟透的清明草放在冷水中过滤并剁碎。“咚,咚,咚”的声音持续了十分钟,一个看似青苔的清明草泥成形了。我们再将糯米粉与清明草泥混合搅拌在一起,随着颜色逐渐变淡。青团子的外皮就做好了。
之后,我将花生炒好,与芝麻、桂花、红糖等馅料拌在一起。青团子的馅料也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包青团。我先看着妈妈包,先将馅料包进清明草皮里,一点一点地包紧、揉圆,看着这过程,我顿时觉得无比简单。终于到我“大展拳脚”的时候了,我拿起一张清明草皮,将馅料包进去,不知是馅料放得太多还是皮捏得太小,我将皮合起来时,馅料有些渗出,如同有着啤酒肚的大汉。但我并不灰心,又捏出另一张皮,包起馅料,这次虽没有渗出,却同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瘪下去了。我开始有些丧气,妈妈却在一旁鼓励我,让我再包一次,我抱着忐忑的心理又包了一个,终于青团有了模样,虽没有妈妈的好看,但也很不错了。
之后,我与妈妈又包了几个,并摆了个好看的拼盘,拍了下来。吃着手中的青团,心中不由得有些美滋滋。
瞧,这就是我们坎门清明节的传统小吃——青团子。如果你们也想品尝一番的话,我们坎门人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
今又清明
08班庄子柔
又是一年清明,要说这清明啊,都是大家去祭拜祖宗扫墓,出去踏青,但最有特色的食品就是青团了,为了迎接清明的到来,我和奶奶在家一起做了青团。
我们先准备材料,面团是由糯米粉、粘米粉混合在一起,加上艾草叶打出来的汁,揉成的面团。馅料呢,各个家庭都做的不一样,有的人家喜欢包豆沙,包香芋,甚至是做咸口味的。我们家比较特别,是将炒好的坚果粒和花生、黑芝麻、糖、葡萄干混合在一起的。然后就是将放在青团下面的叶子上刷上油,防止青团粘连。
都准备就绪了,奶奶又拿来一点面粉,说是防止面团粘手的。我们将面团揉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团子,在手心加一点面粉防止粘手,是吧,然后就是把面团搓圆,搓圆之后用大拇指在面团上捏出薄薄的一层,形状就像火山口一样,然后慢慢地往下捏,一边捏一边转圈,防止面团不均匀,然后就是加上馅料封口了,我们把青团放在左手的几根手手指上,右手的虎口去,慢慢的圆回来,因为青团做的小就像包汤圆一样,如果发现馅料太满包不进去,就用手指往里面一摁,把馅料通通塞进去,用力捏捏最后的口,把它闭紧,然后把捏口的这一面,朝下放在刷了油的叶子上,一个小巧青团就做好了。
我是第一次做青团,手就显得比较生疏,面团常常粘在手心,奶奶一边帮我纠正做法,一边自己飞快地做,没用多久,面团就用完了,青团也就做完了,我们试着蒸了一笼,看着淡绿色的团子慢慢变成深绿色。终于,出锅了。我们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凉了凉,咬上一口,糖融化了和各种馅料交织在一起,滋味是甜甜的,甜进人们的心里,这也许是清明节给人们的安慰吧。
今年非常特殊,今天既是清明节,也是4月4号国家清明全国哀悼活动,因为疫情牵动着人们的心。我希望人们众志成城,我祝愿武汉转危为安,所有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平平安安归来,待到武汉樱花烂漫,不再封城,像往年一样,千千万万的人在樱花树下看樱花,樱花在树上看千千万万的人。
吃过了青团,过了清明就意味着春天到了,我相信有春暖就有花开。
我相信待到山花烂漫时,你笑,我也笑……
青团
08班江怡珍
明天就是清明节,所以我家今天打算展开一年一度的包青团活动。
首先就是要准备做青团的面和馅儿,以及它的“底座”。馅和“底座”还好。馅儿只需要些许芝麻、冬瓜糖、桂花和适量的花生碎,还有大量白砂糖,将这几样混合在一块,馅就做好了。青团用的“底座”一一文旦叶。再将这些文旦叶洗净就是了。而面,却有点难办了,水加多了,面就会很稀,软趴趴的;水加少了,面就会很散,不黏。费了一番功夫后才将面和好,只不过颜色有点看着怪怪的,青中带着点深绿,像是发了霉的面团。——这样基本的材料就准备好了。
搓好面团后,姑姑先给我这个“萌新”示范了一遍,首先,第一步,拿一点面团揉成四乒乓球大小的圆球。第二步,在稍稍将它搓成长条形,从顶部向下戳一个洞,再用大拇指把四周的面团捏的薄薄的。最终呈现出一个碗口形状,只不过这碗口是朝向内部的。放了馅,第三步,姑姑用虎口将“碗口”逐步合起来,最终合成了一个小揪。第四步,揉搓两下,又变成了球形,稍稍按压,青团就做好了。而后,我就照猫画虎的学着姑姑的样子,开始我的做青团之旅。做青团的步骤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难的,单是在第二步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困难了,老是容易把它捏成圆形,"碗口"容易捏的很大,然后我就多看了几遍姑姑是如何捏的,再试着调了好几回,才把它调的有点像样。但紧接着第三步,又把我难倒了,这个“碗口”每当我把它合起来的时候,不知怎的,老是多出来一大堆面团,就显得它有点“毁容”,不太圆润。我向姑姑寻求帮助后才知道,原来是我包的方法不对,我不是用虎口将整个碗口向内敛,而是直接把它合合起来。明白事情真相后,我做的青团愈发的圆润了。
包了好几个传统青团后,我就不满足于传统青团这朴实的外表了,想着给它换个造型。于是我就又在青团上,另外加了两个小“耳朵”;从馅儿中挑出几粒芝麻,充当眼睛;挑出点面团,揉成六根短短的细线,充当胡须。这样就做出了以猫为原型的青团。自猫之后,我又做了小猪等动物。姑姑看了我这另类的青团后,将青团做成了花,并将桂花、花生碎等,撒在了青团上面,显得格外好看。事后我和亲人们就将那些青团通通消灭了。
在做青团的过程中,我做的青团,整体偏小,而姑姑做的青团,整体偏大。两个青团放在一片叶子上,就好像大人带着小孩,正如同姑姑带着我似的。
包青团
08班潘涵
马上就要到达清明节了,清明节中有人人都必须参与的活动——扫墓,而要问清明的传统食物是什么?那当然是青团子了。
因为要包青团子,所以必须提前得准备好配料才行,而奶奶会做,于是等我们配料了,现在“万事俱备,只欠制作”了。做青团子对于我说有点儿难,所以我就拉上妈妈过来了。
开始做准备工作啦,妈妈先将青团粉给揉开,并叫我多揉揉,这样团子就不会太硬,我于是就照做。等揉好了上妈妈又要开始发令了:将揉好的面团扒开一点,并将这些放在手心转,要求这些旋转成“陀螺”的形状,这前两步对于我来说容易了些。
开始重要关头了,把“陀螺”上下任意一个尖尖的地方进行“打洞”,打洞的过程,必须将一只手放在青团下,然后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进行,而且那只手其它的四个手指关节也要动,所以就是大拇指一边“打洞”并旋转着,其它的就只要稍微捏一下。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毕竟我“损坏了”好几个“试验品”。
接着又进行到了容易的关头了:放馅料,只要将少量的放进去就行了,就个关头十分的简单,最后一步就是把口给“包”住就行了。最后,以此类推,一盆青团子就出来了,但还是得蒸一下才行。我把这一盘青团子亲自放入锅中,一直等待着。不久,就好了,我把它们一个个放入盘子里就要开动了。
包青团子对于我,说难也难,说简单也非常简单,我还是头一回吃自己以及妈妈帮忙的青团子,一开始我俩都不会。
清明节·包青团
08班许景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祭拜了先人,也少不了包青团!
制作青团可不是一项小工程,制作青团需要准备的东西可多了,比如:艾叶、豆沙、糯米粉……这些东西。
开始制作青团了!首先就是要将一片片洗净的艾叶放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这样呢,既可以保持绿叶中的清香,也能去除叶中的苦涩,将煮好的艾叶捞出水中,迎面飘来的是一股浓浓的清香,这时把艾叶放入榨汁机中,直到榨成汁水。接下来,开始考验技术的时候了,只见奶奶把榨好的汁倒入面团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将艾叶汁包裹在面团中,再将面团从上往下揉,时不时又从下往上揉,有时还将面团在空中以度的旋转,看起来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然后呢,就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了,首先要从面团上择下一块,将面团放在手中心,双手揉捏直到将面团变成一个光滑的圆球,在用大拇指在中间捏上一个洞,这时将另一支手也放入这个小小的洞中,一只手往下捏,而另一个手则是在这的洞的口中捏着,这样的双手配合就可以将原来的“小洞”而变成一个看上去像是“小坛子”的面团了,最后,就是放馅料的时候了,拿出勺子挖上一块馅料放入那个“小坛子”中,最后在将那坛子的口补上去,这样,一个青团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终于,香喷喷的青团出锅了,一个个蒸好的青团就像一块块绿宝石,亮的发光,拿出一块,大大地咬上一块,满满的馅料在嘴中爆开,既不失绿叶中的清香,也不失豆沙的甜蜜,也就别提有多美味了。
青团子
08班李泫毅
从古至今,元宵节元宵吃,端午节粽子吃,中秋节月饼吃,而在清明节当然也有它的主角食物,那就是青团子。
网络上流传了很多青团子制作方法,所需的材料有:艾草、糯米、粉和些许的馅料。青团子的大致做法:首先将艾草榨成汁然后取汁备用,再将糯米水倒入盒中,然后加入艾草汁混合均匀,揉搓成一个个的小团子。小团子里面包入馅料,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食用。
奶奶也教我尝试制作有我们家特别的青团子。
在做之前,我们选择了清明前的艾草,这个时候是最嫩的,颜色也非常翠绿。洗干净手之后,把艾草放入一个大盆子里捣烂之后用力挤压出艾草汁,用过滤网简单过滤一下,再把已经准备好的糯米粉取出,倒入艾草汁,拌匀揉合,使糯米粉变成一个青色的糯米面团子;将这个糯米面团中分出一个个小面团;取一个小碗倒入半碗左右的橄榄油;用大拇指沾取一点橄榄油,再用大拇指摁入小青面团中,不要按破,用拇指在青团内壁按出一个薄薄的小碗的形状;用小勺取小量拌好的馅料放进青团小碗中,然后用手把馅料儿上面的面团包起来。我们家青团的特别之处在于青团子的头上会留一个小尖尖,就和做地瓜包一样。奶奶说,这样的尖尖也有它的寓意,是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出人头地,要拔尖。
这样的青团多包几个之后,我们就将它们一起放入干净的蒸盘上放入蒸锅中,在等待的青团出炉的的时间,把之前做青团的工具收拾完。
青团子终于出炉了,口感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味道十分好吃,当然了青团子作为”清明果”从古流传至今,肯定是很多人经验融合的美食,再加上这次是自己参与制作的青团子,好吃的同时还多了些许成就感,心里美滋滋的。
学做青团子
08班梁文豪协作者:妈妈
清明节到了,江南一带就会在清明节做青团子,于是,我和妈妈学做青团子。
青团子,顾名思义,就是圆圆的、绿色的团子,里面可以包红豆沙做成甜的,也可以放豆腐、萝卜、青菜做成咸的,按照个人的爱好放馅料。
首先是和面,先把清明草打碎,放在糯米粉里,倒上水就可以开始和面了,在和面时一定要在手上粘上面粉,不然和面时面团会黏在手上,就不好和面了,把面和好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就是放馅料,既可以放豆腐、萝卜、青菜,也可以放红豆沙做成甜馅和咸馅,把面团捏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子,捏出坑,放入馅料,包起来就好了,看见一个一个圆圆的青团子,我非常的自豪。
第三步就是蒸青团子了,把一个个青团子的下面放上洗好的文旦叶,放入蒸锅中,盖上锅盖,开中火,静静等待,等到青团子蒸绿了、蒸大了就可以出锅了。
做青团子让我懂得了很多:看妈妈做包子很容易,但自己做的时候却很难:和面时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在放馅料时放的馅料太多导致青团子包不起来,把有些青团子包扁了,把青团子蒸破了……
不只是包青团子,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容易的,看起来容易的事情做起来却非常难,只要坚持,也是可以学会的。
做青团(片段)
08班张浩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节这个悲伤的节日中,我们去祭拜已故的亲人。
之后,我们准备做青团吃,青团有许多做法,我的外婆习惯将艾草的汁,在糯米粉中搅拌,再将豆沙作为馅料。
开始做青团了,把糯米粉和艾草汁和在一起,大小适量,再摊开,放入豆沙馅,包成拳头大小即可。这样一个美味可口的青团就做好了。外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包的青团是没话说,速度快,质量也好,成品大小均匀。而我的青团一大一小,东倒西歪,时常包着包着就漏了馅儿。
后来,我越做越多,不久便掌握了诀窍。不知不觉便越包越好,越包越快。不一会儿,青团就包完了,外婆便拿去蒸。经过一段时间,香气扑鼻的青团就蒸好了。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一口下去,全是清凉可口的味道,艾草的清香融入了馅料中,我不禁感到了自豪。
今年的清明节我学会了做青团,不仅学到了手艺,还吃到了美味,真是两全其美啊!
清明·青团(片段)
08班李芸
这次我们班举行了网上亲子活动,家里人一起做青团。开始了,材料早已准备齐全,只差妈妈动手,由于我不怎么会做,便就在旁边围观,记性不大好,只能依稀记得一个浆糊状的东西混合一些浆糊状的材料,再揉捏成面团,后捏成条状慢慢收拢,其实还可以加些造型,不过我不喜欢这么花里胡哨的,就没让妈妈加造型,然后这个青团蒸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可惜出锅的时候,似是嘴太馋了,都忘记要拍照了,我那时拍拍脑袋,说:“妈妈啊!我们青团都忘记拍照了!就吃了,这什么记性啊!”我赶紧把咬了一口的青团放下,把一个成品和一个吃了一点的一起拍照,总觉得这样更加真实。拍好了,就继续吃那个咬过一口的青团。
想起以往的清明节,都是和家里人一起出去扫墓。吃的青团,都是外面买来的,压根就没自己做过,只是觉得没必要吧,其实,自己做青团,挺有意义的,味道也倒是不错。
青团(片段)
08班陈奕锦
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所以,我要做青团,青团做起来还算简单吧。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想要去买食材还是很难找的。
青团的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绿色的面胚,摘成每个大约重75克的面团,搓成长条,逐个按扁,包入一些甜的食材最后揉成圆放入蒸笼包中,蒸个20分钟左右。
第二个方法是麦青加入搅拌机打成青汁,将麦青汁加入少量盐,入锅中煮沸,去除涩味,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面团,将粉团和豆沙分成数量相等的小剂子。将豆沙包入粉团中,搓圆,放入刷油或者垫粽叶的蒸屉中,蒸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青团就是要在清明前后的时候做,因为,在这个节日吃青团和做青团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清明的时候吃青团同样也是最有滋味的。我们在做青团的过程中也很快乐,而且做出来的青团外观很好看,吃起来也很有味道。
因为青团里面的料是味道是甜的,尽管外皮没有味道,吃起来却也甜甜的,特别的好吃。这样子不仅好吃,也同样给别人带来很好的食欲。做青团给家人吃,这样的清明节才有意义。
包青团(片段)
08班陈锦涵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里大家都要去扫墓和包青团。可是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所以今年大家都没有办法去扫墓,但是青团还是要包的。
于是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包青团。奶奶先把菠菜汁和面团揉在一起,然后把面团搓出一个洞,再把面团搓成一个小球,别看感觉那么简单,其实要注意的东西有好多,比如:皮太厚就不好包,太薄了,就会容易破。必须要刚刚好才可以。
奶奶把花生馅料包进青团里,最后封口。上锅用大火蒸20分钟,最后拿出,一个个小青团看上去十分好看,我用枸杞放在上面当装饰,又好吃又好看。青团软糯可口,吃到嘴里一点也不粘牙,里面的花生馅,在嘴里回味无穷,还有一点清香。
清明节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那可口的青团。
图片由家长拍摄。
如果您喜欢,请在最下方点个“在看”,这是给孩子们最大的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