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
太乙明医主讲的《家庭秘道养生---课程》20集”公益讲座”传播结束,如需要重新学习《秘道养生课程》,请查阅《古代中药的传说》历史资料第四十集至第五十九集。
从第集开始,每天为您上传著名中医专家翟双庆讲《黄帝内经》视频课程。敬请有志学习传统中医的朋友认真收看。
《黄帝内经》--视频课程(之42)
翟双庆黄帝内经风为百病之始太乙明医《明医课堂》-视频
古代中药传说(集锦上集)(第集)
中草药是中国的国粹,是瑰宝。可以肯定中草药健康产品必将是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产品,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全球中草药市场交易额已接近五千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据预计,未来的十年之内,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
1、药店的由来
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创建的。当时,王安石基于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缠身,决定辞职而归隐山林。临别政坛,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可以说,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曾多次发生自然灾害。他虽然表示“夭变不足畏”,但看到那么多病人痛苦的样子,常常深感不安。尤其是当他得知病者缺医少药,有些人又乘机制造和贩卖假药时,更是百感交集。
这时,有人提出建议: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一方面研制一定规格的各种剂型成药,如丸、散、膏、丹,由国家专利出售,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疠之灾时,给百姓发放药剂。王安石听罢大喜,当即采纳了意见,并组织专门人员落实。
“太医局熟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为政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所以,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熟药所”的“生意”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到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与此同时,类似的药局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
再后来,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制药和卖药渐渐分离,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药店,专以卖药为业。
2、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
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
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3、中药药引子
提起中草药,年纪稍大的人们都会想到那一大碗热呼呼的、黑呼呼的苦药汤,真难往下咽呀。现在好了,国外把现代的中药做成了针剂、胶囊,还有甜甜的口服液等,让人们很容易服用,这就叫做“中医药的国际化”。
其实我们这是跟日本学习的,日本把中药叫“汉方”药,我们现在大量进口日本、韩国的“中药”,“学习人家的长处呀”、“洋中药好哇”!国外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把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服用方法彻底更新了,他们制定了各种理化指标和数据,还有大白鼠的临床实验结果,让我们花大钱来买现代中药的制作技术和专利。
我们的国人也认为外国中药很科学、很卫生、很讲究,很高兴地接受了,可我们居然还抱怨药太贵,上千万元高科技设备提纯的药与几元钱的沙锅熬的药相比,贵?值呀!
我们为什么会得病?身体会受到外来伤害?病由业造,业由心生。不深入讲了,这里只讲疑难杂症、慢性病、久治不愈等顽症的治疗理念,也就是那“一大碗中药汤里的惊人秘密”,是什么呢?
中医药讲究配伍,一付中药基本上按照君、臣、佐、使来配制,有时会加一些令人神秘的“药引子”,“药引子”是将敌方(病灶)引出来,我们有的人批判加“药引子”是故弄玄虚,是骗人的把戏。
“药引子”在最早是一些高明的大夫告诉同行加“药引子”是为了提高药力,普通的大夫也模仿加入“药引子”,人们后来不明真相加的“药引子”的确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因为不加什么“药引子”也能治好病,慢慢地我们放弃了“药引子”。
那当初为什么要加呢?为什么要加一些与要治疗的疾病毫不相干的“药引子”呢?疑难杂症、慢性病、久治不愈,这些让病人、让现代西医头痛的疾病,太难治愈了,那传统的中医是如何来对付的呢?理念太简单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传统中医认为,这些病就是来折磨你的,治好了才不应该呢,因为这是你世代不良的言行与意识累积才得的病,给你治好,那是绝对地不行,那样的话世间就失去了公平与正义,如果医生自身的功德敌不过其过错的话,那医生自己或其亲属可能要受到不明原因的身心伤害。
“简直是胡说!”有人会这样评论的,但你看那电视剧里的“神医喜来乐”不就是因为给那些守旧的大臣们治好了病,影响了“戊戌变法”,还连累了自己和亲属。影视作品虽然很多是虚构的人物与情节,但其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缩影,否则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作为职业医生不治病也不对呀!好了,那就给你诱发出你体内潜在的另外的一个身心痛苦,一个你还可以忍受的病,或者给换个另外的毛病,只有这样替代去治疗,去旧生新,原来的疾病才能除根,或者是一个大的变成几个小的等等。
所以无论中西医,临床时间长的医生都会奇怪这种现象;久治不愈的疾病,在经过各种治疗的尝试后,旧病未治疗好,却又添了个新病,但到后来旧病却不治而愈了,还以为是病灶转移了,奇怪呀,不知道为什么,但这却是事实。看似迷信,但其中的前沿科学道理的确是需要探索的。
故那一大包中草药,有的是治疗疾病的,有的却是来诱发疾病的。
再来说一下那一沙锅药汤,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必须要来一碗热呼呼的汤,热汤提供热能,来催发药力,这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讲了。所以外国人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你说他们能全部提出来吗?
药之外的功夫是提不到的,中医根据诱发疾病的状况来及时调整做“药引子”的材料,你说没有中医做后盾,那“汉方”药有多大的作用?
吃药竟然还要诱发疾病,千万不能说呀!只能说是为了提高药力加的“药引子”,这都是秘传的,为此我们的现代中医也怕落个迷信的黑锅而努力向西医靠,靠来靠去终于落后了!部分失传了。
如何运用“药引子”,那说来也简单,有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基础,自然能信手拈来。
4、中药及剂型名称拾趣
中药是中国特产,看似土生土长,其实,它也不断吸收外来“营养”。汉魏时期,曾从西域引进不少药物,在中药家族中,特意为这些新成员加上“胡”字作为标识,如胡桃、湖芦巴、胡萝卜等。
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又从海上传入许多药物,这些新品种都是“海”字辈兄弟,如海零、海棠、海桐皮等。
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从域外吸收而进入中药大家庭的就更多了。按时间先后而言,先引进的称“番”或“舶”,后引进的称“洋”,如番泻叶、舶乳香、洋姜、洋参等。
中药经过加工制作,一般有丸、汤、散、膏、丹等不同剂型。若欲考究丸之为丸、散之为散的奥义,其中还真有些趣闻。
原来“丸”的读音,在方言中与“缓慢”的“缓”十分相近,在吴方言中几乎相同,所以,大凡丸药,药效来得迟缓,却能久存体内,慢慢作用;相反,“汤”的读音与“涤荡”的“荡”颇为近似,所以,与丸药相比,药效来得迅猛。
至于“散”在中药剂型中,皆示散化之意,常用来治疗痼疾;而“膏”这类中药剂型,则独含膏滋之意,用于内服,每有养身、强体的功能。何以为“丹”?朱丹原是一种矿物,而用矿物炼制的中药,也就常被称为丹了。
5、中药命名概说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一)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二)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三)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四)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五)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六)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七)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八)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九)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十)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命名
例如,使君子,相传潘州有一个姓郭名使君的医生,善用该药治疗小儿疳积,因而出了名;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姓何乳名田儿的老头,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自感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发黑,寿长而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徐长卿,相传古时有一个姓徐名长卿的人专以此药治疗邪病,而故名;杜仲,李时珍在《纲目》中谓:“杜仲,人名也。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刘寄奴,此药为甯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十一)以国外进口命名
例如,番泻叶,胡黄连(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番”或“胡”),西红花,西洋参,东洋参,高丽参(朝鲜参)。
(十二)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例如,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十三)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例如,藏红花,广木香等。
(十四)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命名
例如,炙甘草,炮姜,焦白术,熟大黄,建曲,六神丸,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
(十五)以数码命名
例如,一点红,一支黄花,一支蒿,二月律,三七,三棱,四季青,四块瓦,五味子,五谷虫,五倍子,六月雪,七叶一枝花,七厘麻,七叶莲,八月紮,八角茴香,九节菖蒲,九香虫,十大功劳,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
(十六)以十二生肖命名
例如,龙胆草,蛇床子,牛蒡子,马兜铃,羊蹄,猪苓,狗脊,猴枣,菟丝子(兔耳风),鸡内金(鸡冠花,鸡血藤),鼠粘子(鼠妇虫),虎杖,虎耳草。
(十七)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例如,东防风,东贝母,西大黄,西河柳,南沙参,南梗桔,北五味,北细辛,北沙参,北豆根,中麻黄。
(十八)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例如,磁石。
6、中药名记趣
中药与四季:春砂仁、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
中药与气象: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公藤。
中药与空间:东白芍、西青果、南贡实、北沙参、人中白。
中药与五味:酸枣仁、甜石莲、甘草、苦参、辣蓼草、五味子。
中药与地理:望江南、河白草、海金砂、洋金花。
中药与五行:阴地蕨、阳起石、金石斛、木棉花、水獭肝、火麻仁。
中药与生肖:鼠曲草、牛蒡子、虎杖根、菟丝子、龙骨、蛇含石、马勃、羊踯躅、猴枣、鸡骨香、狗肝莱、猪牙皂。
7、李时珍猜谜识中药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
交谈了一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
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
“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
“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
“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
“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
“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您能猜得出吗?
中药名谜语
药名入诗、联、词、信、曲等,都是直接将药名嵌入,而药名谜则不同,它是以会意去猜。药谜巧隐巧藏、别具一格,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
药谜起源于三国时,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华佗。华佗来后,曹为试其才,写了一首猜中药名的谜语诗,诗云:“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兮,初入其境;长生不老兮,永世康宁;老娘获利兮,警惕家人;三十除五兮,函悉母病;芒种降雪兮,军营难混;接骨妙医兮,老实忠诚;黑发未白兮,大鹏凌空。”
此诗言辞风雅,壮然隽永,华佗看后,提笔写下了“穿心莲、杭菊花、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已、商陆、当归、麦冬、苦参、续断、厚朴、首乌、远志”十六味中药。曹见其确有才华,留下作为御医。
无独有偶,有一位中药铺的掌柜出了一谜语:“五月将尽六月初,二八佳人把窗糊,丈夫外出三年整,捎封书信半字无。”打四味中药名称。他的徒弟琢磨了好几天,总算猜了出来:“半夏、防风、当归、白芷”四味中药。真是意味深长,妙趣横生。
8、中草药谚语集锦
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药经验智慧及知识的大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富于哲理,使人从中增长了中药的知识。中草药谚语涉及到药物的采收、鉴别、贮存以及功用、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现摘几则如下。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家中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方。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识得半边莲,不怕和蛇眠。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
家有七叶一枝花,无名肿毒一把抓。
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
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编者温馨小贴士
在古代中医给人治病时重点是教他修身养性的方法,给其讲行善重德的道理,告诉他病的背后的诊症原因,通过提高心性而达到祛病;因为病是不好的东西,层次当然就很低;如果你心地善良,操守高尚,那病自然就会远离你,它够不着你。那么历史上随著人的道德下滑,心性的降低,为了各种私利争来斗去,在矛盾面前越来越不先想自己的不是,眼睛就盯着别人,使得这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不被人认同了,开始依赖用药等治病手段,两种方法同时起作用。
到了近代,中医的真谛就完全失传了,你现在跟病人讲什么修养调身,他也听不进去,废话少说,快些诊断开药。人的生命完全依靠药了,从根本上割裂了病的背后与人心的联系。就是原来修身养性的一点表面现象,如对治疗的配合,如多休息、心情保持愉快、饮食清淡、规律等等,现在人都懒得想,恨不能药一下肚,就立竿见影,好接茬去跟人争,去吃喝享乐。
在当今,人把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有的人快没人性了,你跟他谈向内修自己的心性,只能是对牛弹琴。那很多稀奇古怪的新病显然就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而中国的草药是神佛,比如药师佛等,传给人的,作用于人的另外空间的身体,从另外的层次中清理病的因素,所以说草药可以治本;西药直接作用于这个空间的身体,抑制病在这个空间的表现,所以疗效比不上草药。
逆向(秘道)给药提示:
“中药的传说”故事里,很多故事中主人翁的疾病与现代疾病是相通的,敬请有缘读者可以按故事里的单方中药试试,但在口服中药汤的同时,釆用”秘道养生”方法,将肠子里的粪便洗净后,将~毫升的中药液注入乙状结肠内,可以事半功倍,疗效会更快更好!
可惜古代人没有发明岀“秘道养生”方法,但古代人有病只用单方中葯,效果也非常好。可现代人连中医中药都不信,只信西方医学,而很多中医师也被西化了,在诊病时多釆用西医流程,用大剂量的复方,少则五、六味中药,多则十几味中药,使用单方中药治疗疾病的中医师悉属罕见!
亲爱的有缘老板、有缘朋友:大家好!
新的一年伊始,各行各业都正式开始紧张有序的工作。大多数企业、服务业、养生、保健机构、餐饮、食品、饮料、酒业等行业都面临企业转型、提升、重组的调整期,请认真审阅太乙明医在本集提岀的以下研究成果和"互联网+社区食疗+养生连锁大健康产业"的创意!
《互联网+社区食疗+养生连锁健康产业》
(关于太乙明医研究的《互联网+社区家庭型、功能型健康产业》系列项目公告:)太乙明医花费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岀了一项多功能型的大健康产业!太乙明医研究的纯绿色健康产业链已经基本完成,需要有市场推广实力的企业家,用"伯乐"的眼光,来认知"太乙明医的健康产业链"。太乙明医不会主动找投资方,而是要投资方找他,需要投资方三顾茅庐,请他岀山!他己近七十岁了,不会为了世俗赚钱观念低头,降低身价!再说,他研究的养生技术和养生理念属于全球唯一,可以让人们健康长寿,年轻人不病不老,老年人返老还春。他在等有大福报的有缘人,只有具备大福报潜能的人,才能承载得起他的这项大健康产业!太乙明医的大健康产业链:集"家庭养生、各种疾病自我调理方法、自我治病技术、社区"食疗+养生"连锁产业、保健品、保健饮料(液体饮料~如同矿泉水一样,生产出各种功能型饮料)、功能型白酒、葡萄酒、啤酒、健康调养型、治疗型技术培训、能量型宾馆、酒店、各类"食疗+养生+能量型"餐饮、酒巴、咖啡、度假村连锁产业、各类绿色日用品开发……等大健康产业"!欢迎有缘老板三顾寒舍,以示求贤、求产业发展的真诚之心!联系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白癜风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