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个听名字就容易让人会心一笑的城市。
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无非是:土豪很多、经济实力牛逼、号称“世界工厂”。
emmmm,可能还带有一点点颜色。
所以在听到当地老司机说“身体不好的,别来东莞”时,人们不自觉地就想歪了。
其实,他们真的没开车,只是隐晦地说出了东莞身上一张藏得很深的标签——美食!
你没看错,在坐拥广州、顺德、潮汕等宝藏美食小城的广东,东莞才是最深藏不露的那个。
这不,《舌尖》的原班人马,这次就踏上东莞,拍了部活色生香的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
这下好了,又省了几天的饭菜钱~
禾秆下的明珠东:指广州之东;莞:则指当地盛产的一种植物,莞草。这就是相传东莞名字的由来。莞草又名禾秆草,在广东有这么一句谚语,叫“禾秆冚珍珠”。意指用不起眼的禾秆,来掩盖耀眼的明珠。东莞就是这么做的,它从不到处张扬自己有多好吃,籍此隐藏起“美食”这颗明珠。这颗明珠到底有多耀眼?我们先从一只鹅说起。人们都说,没有一只鹅能活着离开潮汕。这句话放到东莞,同样适用。烹饪鹅,不同地方有不同做法,潮汕爱卤,客家爱焖,而东莞则喜欢烧。秘制酱料灌入烧鹅体内,用耐高温的当地陶土做烧制容器,用特色的荔枝木做火源,盖上形似金钟罩的“鹅楼”,烧制40分钟,飘出的香气能馋哭好几个隔壁小孩。外皮油润劲道,肉质弹嫩多汁,斩件后浇上吸饱了鹅肉油脂的酱料,再次浸润鹅肉,这就是东莞的本土烧鹅风味。再配一碟酸梅酱,中和油脂的同时添了一丝酸甜。我在想,要是有这么一只鹅放到我面前,大概能干掉3大碗米饭吧。烧制过程中挑出来的内脏和鹅血,也被东莞人民的一双妙手,炮制成简单却诱人的美味。白灼鹅肠,爆炒鹅血,一只鹅能成为他们餐桌上的好几道菜。烧鹅濑粉,也是当地人最爱的早餐之一。新鲜出炉的烧鹅,油脂被濑粉的热度进一步融化,鹅肉变得更丰盈,濑粉也变得更醇香。一碗下肚,一整天都会变得有力量!东莞除了依山,还傍水。所以海鲜也是他们餐桌上的常客。应季的黄皮头,肉质超嫩,过油让鱼皮变得酥脆,配上柠檬,外焦里嫩还夹着一丝酸甜。新鲜的麻虾,制作手法更是简单,直接白灼就能得到无比鲜甜的味道。当然,最馋人的,还要数东莞的蟹。由于地处咸淡水交接的入海口,东莞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肉质和风味各有千秋的青蟹。冬春季节,是尚未成熟的雌性青蟹奄仔蟹,膏质呈半流体,味道淡雅清甜。到了夏秋季节,大伙最爱的膏蟹登场,蟹膏转变为橙红色,更加紧密结实,鲜味也更加浓郁。但膏蟹虽然鲜美,在东莞却还有一种比它还鲜几十倍的蟹,被称为黄油蟹。这种蟹,从蟹身到蟹爪,都是鲜美的蟹油,被称为青蟹中的极品!平均只青蟹,才有1只能蜕变成黄油蟹!极品黄油蟹,清蒸最美味。但在蒸之前,要先过冰水,防止蒸制过程中肢体破裂,毕竟每条蟹爪可都是黄油呀~来,都给我把“馋”扣在公屏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统统成为东莞人餐桌上的美味。但这颗美食明珠的耀眼之处,还远不止这些。四时流转,不时不食广东人不时不食的饮食特性,在东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鼠曲草,也叫艾草,是东莞人春季尝鲜的特色菜。艾草切碎混合鸡蛋,通过高温热油的煎制激发香味,就是家常又美味的艾草煎蛋。艾草和鲫鱼一起煮汤,既能去腥提鲜,又能给整锅汤添上一丝艾草的芳香。要是加入糯米粉,和艾草一起揉成团,包上花生碎、芝麻、白糖和椰蓉,再用树菠萝叶托底,简单蒸熟,就成了人见人爱的艾粄和艾角。而到了夏天,岭南人最爱的水果——荔枝,开始登上东莞人的饭桌舞台。相比于增城的挂绿荔枝,东莞的荔枝品种以桂味和糯米糍为主,没挂绿那么金贵,却是寻常老百姓最爱的美味。桂味核小肉厚,天然糖分高,汁水丰富,而且带有一股独特的桂花香气。所以,它不但是当地人的饭后果,也是当地厨师的心头好。荔枝片皮鸭、荔枝核桃芦笋丁、荔枝果冻...在东莞,你能品尝到很多不一样的荔枝吃法。待秋风一起,便到了吃腊味的时候。除了腊肠、腊肉这些常见的腊味,耐心的东莞人还创造出像腊猪头皮、金银润和腊鸭喉等特色美味。猪头耐心地去净所有细骨,用盐反复揉搓入味,再加入酱油浸泡后晾晒,便是透亮诱人的腊猪头皮。而腊鸭喉,选材自肥鸭布满脂肪的食管,手工翻转并晾晒,油脂会牢牢地锁在里面,最适合搭配素淡的萝卜。想象一下,要是在嘴里咬开,这爆汁的感觉也太过瘾了!金银润则是冬天才有的腊味。先把猪肝简单晾晒以增加弹性,再把冰冻过的猪臀尖肥肉用盐、糖、酒腌制,嵌入猪肝内部。等晒足火候,简单切片,就成了外层富有弹性、内层油润微甜的金银润,下饭一流!四时流转,不时不食。东莞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选材上,也体现在灶火间。不变的传统东莞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但你总能在这里窥见祖先留下的技艺。清晨,一位叫黄柏森的老人在灶火间忙活。凌晨3点熬制的豆浆,此时表面开始凝结。在最外围轻轻划一圈,伸入棍子,小心地整张挑起。分离出来的这一片,叫腐皮。换一种手法,把豆浆表面的凝结层划开,折叠压缩后,制成的叫腐竹。之所以把工作时间选择在深夜,为的是赶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腐竹的成型离不开阳光的照射。如今腐竹的生产基本都在工厂完成,因此老黄家的传统手工作坊,也吸引了不少前来尝鲜的人,特别是在早上。他们看上的除了腐竹,还有那一碗从深夜开始熬制的腐皮豆浆。刚成型的腐皮,与豆浆一起放入碗中,豆香味浓郁,口感黏糯嫩滑,略带胶质,这是传统手工作坊才能诞生的味道。手工做的腐竹,是另一道美味。无论是简单的凉拌,还是拿来做汤做糖水,都带着股掩盖不住的鲜味。过油的腐竹,则会显出另一种口感,与羊肉一起焖煮,鲜香柔韧又下饭。在东莞这个现代化都市,传统的味道被保留得意外完好。比如说,当地端午前后最传统的一样美食——林旁粽。露兜树,当地人称它林旁,叶片虽然带刺,却是包粽子的好材料。去刺、削细条洗净,编织成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八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寓意各不相同。虽然复杂,但仪式感十足。而且林旁叶富含与大米相同的芳香成分,长时间的蒸煮,能为粽子增添更丰富的稻米芬芳。传统的智慧,放到今天,依然弥足珍贵。被模糊的界限独在异乡为异客,作为一座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超70%的“世界工厂”,东莞却让他们,在这里模糊了异乡与家乡的界限。靠的是两样东西,美食与人情。从古到今,分享丰盛的食物,是中国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也是凝聚族群的纽带。东莞龙背岭村,是一个有年历史的客家村落,每年重阳节,无论有多忙,大伙都要回村中团聚。厨师们精心准备了客家传统菜肴,并给每户人家都留了一份地道的客家焖猪肉。在口齿的咀嚼、肠胃的蠕动和邻里的打闹中,乡愁被慢慢消去。同样被模糊的,还有日与夜的界限。东莞的宵夜档,与精致的粤菜相比,多了份粗犷,显得朴实无华。但无论多晚,你总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它们为你亮起的那盏灯。每个档口,都有一两道招牌菜式。可能是盐焗猪腰、可能是湿炒面、也可能是焗花蛤。甚至可能,是一碗卖了27年的排骨饭。在麻涌镇有一个小铺,营业27年,始终只有一道菜:排骨饭。稻米冲入90度开水,码上排骨,直接上锅蒸15分钟,再淋上一勺调好味的猪油,简单却美味。特别是对周边的工厂工人来说,这几张木桌,几把残旧的塑胶凳,和那碗排骨饭,就是最实在的深夜饭堂。只有真正踏上东莞这块土地,你才会发现,在工厂与轰鸣的机器背后,是淳朴的人情,是坚守的匠心,更是美食的世界。东莞这座城市是不是深深吸引到你呢?要是想继续了解东莞的魅力,推荐你们一个超好用的旅游APP——游必知!人少景美的私藏景点,当地老饕才知道的地道美食,旅游达人的攻略与经验,这款APP全都有。下载链接都准备好啦,赶紧扫码,一起寻味东莞吧~文:游游图片来源:腾讯视频《寻味东莞》-互动话题-你们与东莞之间的故事你们珍藏的东莞地道美食都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