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雨水”过了,就是“惊蛰”、“惊蛰”、“春分”、“清明”,三胞胎似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清明、清明,天朗、地清,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
小时候,一到清明,奶奶总是到尹家大塘靠南的山岗上采一些嫩嫩的艾叶回来,做青团给我们吃,奶奶自言自语,“清明食艾,无灾无病。”是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家人很少有人生病,百岁的奶奶只是年夏不慎,骨折了,拄着拐杖来回走动。不幸的,这个戊戌年的初四,百岁奶奶走了。
斯人已逝,风俗依然,重复着亘古的岁月。
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时节人的特殊心境和氛围。食艾草,扫墓、放风筝等清明习俗由来已久了。据说,源于东汉。《荆楚岁时记》云:“四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和面团,食之驱灾。”此风俗一直到今。
艾草,菊科,又名香艾、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艾草生长在路旁荒野、草地。春雷乍起的时候,便是艾草萌发之时。山坡染绿,艾草萋萋。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每年清明前后,取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
三
我的慈爱的奶奶,熟悉对面山岗上艾草的清芬,就像熟悉自己的乳孙的气息。后来在师范上学,喜欢上了文学,读到了知堂先生的《故乡的野菜》,提到清明的习俗中有鼠曲草的描述“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艾草的嫩头被摘下,艾草的绿中泛着灰,叶背微微发白,着一层细细的绒毛。这片片灰绿,看上去不怎么,蒸熟的青团却绿得鲜亮。
艾团制作简单,将艾草洗净,搅碎挤汁,绿绿的汁儿与小麦粉放在一起揉、摁;再揉、再摁,完全靠感觉和经验,就像烧菜是掌握火候一样,揉成盈盈翠翠的一小团。艾草的青色,融入那块原本粉白的糯米粉中。纯手工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沿土灶的锅边抹上猪油或者色拉油,贴上几圈,锅底放半木勺水,盖上锅盖焖上一个钟头。青青的青团出锅了,清香扑鼻,看上去,山清水秀,热腾腾的,鲜滴滴的。锅是铁锅,火是新火,人是亲人,蹿出明艳的火焰,好温暖,好神圣。
四
岸上有神,岗山有佛,草中有灵,艾草于野地里静静的生长如同亘古的巫师,年复一年保佑着万物和人类。艾草、面团、江淮、巢北,都是我的牵挂和记忆。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