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多小食,这是每一个对潮汕乡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所共知的。所以,要介绍东里的各色美食,就必须从樟林说起。近期,由于午餐成为问题,故偶尔会怀念起东里的猪脚饭。因此,本文就先从声名在外的猪脚饭谈起吧。完整版
1、猪脚饭说起猪脚饭,在澄海可谓是家喻户晓,乃至整个潮汕,也是广为人知。就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偶尔能见到悬挂“澄海猪脚饭”或“樟林猪脚饭”招牌的大排档或快餐店。说明猪脚饭的名声已较为响亮。猪脚饭虽然成名于东里樟林一带,但是,拥有七、八万人口的东里镇辖内,真正经营猪脚饭且拥有较好口碑的快餐店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樟林车头“老姐”,塘西市场内“老杨仔”,文化西路“歪头远”,文化东路的“和平”、“阿敏”,以及东河路和南畔洲市场猪脚饭等。论东里猪脚饭在外的名声,应该还是文化路的“歪头远”和“阿敏”比较响亮,他们逐渐朝大排档的性质经营,交通又便利,外头知道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许多餐厅酒楼买整砂锅猪脚,也都基本向他们买。很多顾客也将卤猪脚作为家乡特色食品,捎给远在广州、深圳等地的亲友。但是,按照我个人口味,我觉得最正宗、美味的猪脚饭当属塘西市场内的“老杨仔”猪脚饭。事实上,猪脚饭最初起源于樟林市场的商贩食品--半碗叠。顾名思义,半碗叠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饭的碗中叠上二、三块卤水猪脚。昔日的樟林,商铺林立、集市繁华,是远近闻名的商埠,也是各类农产品的集散地。每天清晨,当地的以及周边的盐鸿、十五、溪南等地的农民、商贩都挑着鱼、菜、肉等各色产品前来赶集。由于要赶集,都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等到完成交易,集市散了之后,大多要到上午的八、九点了。到这时刻,清晨出门前吃的那两碗稀饭已经消耗殆尽了。而此时,离吃午餐还尚早,因此,很多农民和商贩就会到市场边吃一碗“半碗叠”,以填肚子。而因为只是半碗饭,加上大多匆匆要赶回家,食客们都是三两下几口就吃完了,所以吃“半碗叠”时是蹲在条凳上的,极少坐着慢悠悠吃。人的肚子一饿,吃什么东西都觉得香。所以,半碗饭加三四块肥肉,对于处于饥渴的农民来说,确实美味。因此,“半碗叠”也即猪脚饭逐渐出名,散播开来。但是,后来其它地方的猪脚饭,盛的米饭就不是半碗的了,而是满满一碗,猪脚也不是叠在碗上,而是用另外的盘子盛着,然后是坐着慢慢吃,传统的“半碗叠”风格已经消失了!目前,仍保留着“半碗叠”风格的猪脚饭,只有塘西市场内的“老杨仔”。他的猪脚熬制得很有特色,很美味。卤猪脚分冻的和热的。老杨仔的冻猪脚最诱人,切下来时,皮是金黄色的、肥肉是乳白色的。一叠上热喷喷的米饭上,那乳白色的肥肉会慢慢软化,伴着饭香直奔鼻子,诱得食客猛吞口水。上述的猪脚饭快餐店我都吃过,只有老杨仔的猪脚吃起来软烂无渣、肥而不腻。一般的猪脚饭快餐店,都会免费提供汤水,大多都是用些简单的、稀薄的猪骨汤或紫菜汤什么的,大家都把这些讽刺为“洗鼎水”。当然,这虽然没什么营养,但顾客有口汤喝,才不会因饭太干难下咽。不过,老杨仔的汤却与人不同,他用的是米汤。也就是他煮饭时水下多点,等到饭有七八成熟了,他把饭捞起来,再装到高压锅里压一下。剩下的那些浓浓的米汤其实就是稀一点的稀饭,免费提供给顾客解渴。老杨仔的米汤很受顾客喜爱,大家饭前都会先喝一碗,喝米汤时,还必须撒上一把香菜,那米汤味道,不止解渴,更是开胃。不过这样捞出来的饭,就没有高压锅直接压出来的饭香了。老杨仔猪脚饭,至今也保留着蹲着吃的风格。他的长方形肉桌前,横、竖摆着两张条凳,容得下同时蹲六个人。而他的店里,同时也摆着五六张饭桌,顾客可以坐着慢慢吃。但是,他的店前,经常是前面蹲位满了,后面第二排还站着十多人,宁可放着店里的桌椅不坐,站着在等着前面的人吃完走开,然后争着蹲上去。十多年前,常光顾“老杨仔”的我,也属于这样的人,那段时间好像没有蹲着吃,就吃得不愉快似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老杨仔猪脚饭店位于塘西市场内,路很难走。但是,每天慕名而来的食客却络绎不绝。当然,来的大多也是当地或周边的人。外地客不识猪脚饭的正宗味道,要品尝猪脚饭,大多到位于文化大道边那几间环境好、交通便利的猪脚饭店。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要评选东里猪脚饭的“百年老字号”,非老杨仔莫属。老杨仔是店主外号,估计他爹叫老杨吧。他现年大概有近60岁,是一个讲原则到类似于顽固的人,大家都用“古浪”来形容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人太多时,你不能催他,一催他就会跟你急,赶你走,让你去别的地方吃。他自会很原则的让先来的人先吃。二是他右手拿刀,左手拿肉。向顾客接钱找钱时,他永远是用那只接触刀柄的右手。他宁可一只手慢慢的在抽屉里挑零钱出来给顾客,也不用左手来帮忙,这让很多人感到放心。三是你如果事先没有预订,是很难向他买整砂锅的猪脚的。他首先考虑的是店前的顾客和生意,无论你多远来买,不卖给你就是不卖给你。大家虽说他“古浪”,但内心还是认同他的,那些被他赶的人,下次还是会来吃。老杨仔猪脚饭不好的地方就是地面垃圾没及时清理。大家蹲着吃,猪骨头是随口就吐在地上的,而那些坐着吃的人,也是这习惯,骨头不是吐在桌子上,而是直接吐到地上。以前曾带一住惯城里的同事去吃,他当场就被满地的骨头吓到了,再好的猪脚饭也觉得没有味道,一次之后他就不再去了。十多年前,有一段时间经常早餐不在家吃粥,直接去吃一碗老杨仔猪脚饭,然后上班也好,和两三朋友闲聊也好,整个上午喝再多的茶也没有问题。说真的,吃完猪脚饭后,再泡一壶功夫茶,那不单是舌尖上的幸福,也是胃口里的和谐啊!2、鼠壳粿樟林多小食,尤以饼食类和粿品类最为繁多,而鼠壳粿,则是樟林粿品类中的精品。鼠壳粿是用一种叫“鼠壳”的野生植物加上糯米粉掺和揉制成粿皮,再包上馅印制出来的粿品。该粿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有着天然鼠曲草的清香。鼠曲草可治胃肠病,备受群众青睐。小时候,母亲就总说,吃了鼠壳粿能消掉肚子里平时吃下去的毛,大概意思就是指清肠胃吧。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地区,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只能用野菜充饥。饥民无意中发现有一种野草“鼠壳”,既能充饥,还有特殊的香味,又无毒,便把它采来食用。后发现这种野草可以掺米磨成浆做成粿,便称为“鼠壳粿”。后来这粿品经民间逐步改进,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为使用糯米,再包上香甜的馅,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潮汕名小吃。现如今,鼠壳粿是农村地区过年拜神的必备贡品,不只在樟林,整个澄海,以及潮州、饶平一带,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户户都有印制鼠壳粿的习俗。而这些地区中,尤以樟林的鼠壳粿最为出名。因为老一辈的樟林人对鼠壳粿的制作十分考究,做出来的粿,无论是形状还是口感,都胜人一筹。樟林人对鼠壳粿做工的考究,首先是从鼠曲草的选材开始的。鼠曲草是一种中草药,属野生植物,一般生长在农田田埂或野外荒埔中。芯末开白色小花,花蕾及枝叶有棉絮状的白色纤维。制作鼠壳粿,只摘取鼠曲草芯叶,考究的樟林人对芯叶要求严格,一般只摘取棉絮厚实的芯叶,然后入锅熬煮,沥去涩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烂。对鼠壳粿做工的考究,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必须把鼠壳芯叶舂得黏稠糜烂。以前是将鼠壳芯叶放入石臼反复舂锤的,舂锤得多烂,这就要看人的耐心了!有些地方的人不懂考究,芯叶选得不好,又舂得不是很烂,这样做出来的粿皮就比较粗糙,入口没有细腻感。第三个要讲究的环节就是馅的制作。馅有咸、甜、双烹几种。甜馅有红豆或绿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馅是用米饭加香菇、肉丁、虾米、花生仁、香料等配料炒出来的炒饭;双烹则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咸馅的制作关键看本钱,舍得下本钱买好一点、多一点的配料,炒出来的炒饭自然好吃。但甜馅就不同了,红豆或绿豆有没有去皮做出来的豆沙口感差别是很大的。多数樟林人都很讲究,都要先将煮熟的红豆或绿豆先去皮,再做成豆沙。这个过程很繁琐,要先将豆捣破,包上纱布后在水中反复揉搓,挤出豆粉,将豆皮过滤在纱布中扔掉,樟林人称为“洗豆沙”。洗豆沙费工、费钱也费时。但是,这样做出来的鼠壳粿软香甜润,确是很值得的。据我了解,其它地方很少用洗豆沙的馅,并非完全是为了省工省钱和省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观念的问题。他们会认为鼠壳粿无非就是拜老爷一贡品,做得形似、神似就够了。所以,甜馅做得好不好,关键看观念。突然想起一句话:今天吃了,明天还想吃,那叫美食;今天吃了,明天还得吃,那叫饭!最后一个要讲究的就是印制了。先将粿皮包上馅后,捏成一团,放入粿印模压印。有些人粿团捏得大大的,印出来粿“挺着大肚子”,一看就没有食欲。讲究的樟林人将粿团捏到大小刚好,粿的底部与印模保持平整,印出来的粿“身材苗条”,既是珍品,又能映衬出主人家的心灵手巧。鼠壳粿印好后,垫在香蕉叶上,放入蒸笼蒸熟就可以吃了。要吃鼠壳粿,最好就是刚蒸熟时吃。这个时候吃,鼠壳草的清香味最明显,软香甜润感最好。但是,一般做鼠壳粿都做很多,无法一次性吃完。那么,过后吃的话,除了先将它蒸软之外,还要放在鼎中用油慢火煎,把粿皮煎到稍微变成金黄色就好了。这个时候吃,粿皮的脆香味是其它粿品所无法比拟的。大概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樟林,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做粿、做糕(绿豆糕),而且年前、节后均要将糕、粿作为手信,互送亲朋好友。糕、粿一般都是家中女人做的,做得好不好吃,也就成为了展现家中女人贤惠不贤惠的一个方面。所以,那时候的外地女人嫁到樟林人家当媳妇,都会认真的学习做糕、做粿,争当好媳妇。现如今,经济发展了,商业发达了,很多人专门开了粿店卖鼠壳粿,很多人也懒了,不再自己做,拜神也好、送人也好,需要多少就买多少。鼠壳粿这种特色粿品虽然还在,那种过年前竞相做粿的风俗却已在逐渐淡化。3、绿豆糕顾名思义,绿豆糕就是用绿豆为原料做出来的糕饼。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绿豆具有清热解暑的功能,采用绿豆粉为原料的绿豆糕,历来就是中国传统的夏季食品。目前全国各地的绿豆糕有近十种,樟林绿豆糕被列为其中一种,足见其知名度。樟林绿豆糕是当地老百姓中秋节拜月娘的必备贡品。因此,樟林片区有着中秋节前家家户户都做绿豆糕的传统,这个传统具体要追溯到哪个年代已无从考究,但至少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目前,樟林绿豆糕这种特色小吃已散播到整个澄海乃至潮汕各地。每逢中秋节,汕头、潮州、揭阳等地的大小商场均能见到绿豆糕的身影,而且都是贴上“樟林绿豆糕”这个标签。至于是不是完全来自于樟林,那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不过现今市面上卖的绿豆糕,不管是不是来自樟林,但基本都学习了樟林人的做法,基本上都做到金黄油润,清香甜美。以前就不同了,以前市场上极少专门卖绿豆糕的,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所以别的地方做出来的质量根本不能和樟林比。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吃了鸿沟舅舅家的绿豆糕,确实是不敢恭维。而母亲虽然嫁到樟林已多年,但做出来的绿豆糕也比奶奶做的差了很多。奶奶出生于河美的大户人家,属于“姑娘小姐”之类的。这种人家的女子对做糕、做粿最考究,工夫和本钱都舍得投入,因为她们把绿豆糕当成了争巧比娴的重头戏。樟林有句话说“从前阿娘磨绿豆,每次只放两三粒”,意指绿豆糕是姑娘小姐们慢工细活做出来的。绿豆糕的制作工序很多,从选豆、敖豆、去皮、磨豆,到做反沙糖、做馅,再到印制,蒸熟,每个环节都有讲究,难以一一介绍。其中与口感关系最大的是豆粉的磨工,反沙糖的质量以及猪油的比例、馅的好坏。说到磨绿豆,不得不介绍一下樟林一奇人:这位奇人是一个盲人,家住河美仙桥街,是我奶奶家的邻居,姓甚名谁我忘了。但凡盲人,脑袋都好使,他也一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很多活干得比正常人还地道。比如筑灶、砌墙建房等泥工活,钉做桌椅等木工活,做铁锹、瓜刨等铁艺活,样样精通,有些人甚至崇拜的说,只要他摸过的东西,就能照样子制作出来。印象最深的是他做的铁瓜刨,十分耐用好使。而这盲人的拿手戏就是磨豆粉,他从年轻时就经营着他的磨坊,以前是手工推石磨的,他独自一人耐心的磨,磨的绿豆粉细腻嫩滑,远近闻名,四乡六里的乡亲们要做糕、做粿时都来向他买。“盲叔豆粉”成了当年樟林民间浓郁的糕、粿习俗的一个标志。现在这位盲人应该有八十几岁,却不知是否仍健在。话说回来,绿豆糕做得精致不精致,要看糕的高度是否适中和馅露得多不多。印糕是小孩子最喜欢的热闹戏,以前我们兄弟几个最喜欢比比谁印得好看。“印”糕虽简单,但手法大有讲究,力不到,糕散,用力过猛,做出来的糕也反而硬度过头不好吃。印的时候,馅要添放在豆粉中间,太靠边的话,印出来的糕会看到边上很多馅,一看就知道主人家马虎。而糕模也大有不同,以前富贵人家的糕模是刻得很精美的,有石榴、牡丹、水草,以及福、禄、寿字等多种。穷人家有的没有糕模,有的糕模单一,所以,做糕之前邻居间就有互相借糕模的习惯,很多人也以有人来借作为有面子的根据。就这样,一个糕模借来借去,借遍左邻右舍,带旺邻里情谊。绿豆糕印好后还必须蒸熟,蒸也很关键,蒸太久了,糕会变形,时间太少又蒸不熟,所以必须算准时间,等到绿豆糕出笼,清香扑鼻,入口软滑清凉,别具风味。如果说,鼠壳粿是樟林粿品类中的精品,那么,绿豆糕则应称之为樟林糕饼类中的佼佼者;如果说,过年前家家做粿是樟林的一种盛况,那么,中秋前户户做糕则是樟林的一道雅景;如果说,鼠壳粿映衬出的是樟林媳妇的贤惠,那么,绿豆糕代表的则是樟林姑娘的灵巧!4、豆糕粿说起豆糕粿,樟林人妇孺皆知,老少喜爱。它是一种街头小吃,常年都有,不比鼠壳粿和绿豆糕等年节贡品,要逢年过节才印制。它也不比其它粿品,家家户户都会做,而是有专门的小贩做出来卖。旧时的樟林,专门经营豆糕粿的小贩寥寥无几,一般一个村子只有一个。但是,几乎所有樟林人每天都能买到豆糕粿。原因就在于豆糕粿小贩是流动的,每天都穿街过巷贩卖豆糕粿,所以想吃的话,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记得小时候,我家那一片贩卖豆糕粿的是一位个子不高的阿伯,每天上午十点左右,他就会到我们那条巷子吆喝着:“豆糕粿啊……”。这一声吆喝,对于吃货们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小贩每天上午从家里出发,穿街过巷的路线是固定的,所以,他在哪个时辰走到了哪条巷子的时间也是相差无几的。想吃的话,就必须在那个时间留意他的吆喝声,如果错过了,他今天就不会再来。不过那些小贩在村里转了一大圈后,一般中午时分会到菜市场边将剩下的豆糕粿兜售完再回家,掌握了小贩的规律的村民们,一般都能寻到他的“踪迹”。豆糕粿制作工艺不复杂,原材料简单。制作时,就是将掺了绿豆的米粉浆舀进三角形叶状的陶质“盏”里,然后蒸炊熟而已。熟后的“豆糕粿”是跟“盏”粘在一起的,吃的时候须用一支船浆状的竹片将粿与“盏”剥离。其实,豆糕粿的粿就相当于粿条而已,但是,吃的时候,在上面敷上热火厚朥煎出来的又焦又香的“菜脯粒”,就特别“抢嘴”,教人吃了还想吃。一些喜欢吃辣的人,再加上小贩配备的一小勺辣椒酱,那简直就是绝配。每一位沿街叫卖的小贩的担子里,均备一个炭火熊熊的小炉,专门加工“菜脯粒”。那些切得幼细的菜脯粒在热油中咝咝发响,一路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豆糕粿由于材料及工艺简单,成本不高,卖的价钱也就很低。以前一个(盏)1毛钱,现在大概也就1元三个,澄城相对贵点,一个5毛钱。我的二姑妈最喜欢吃豆糕粿。她早年就出门谋生,在外定居,后来每每回家,必让我们帮她买豆糕粿,而且,她一次就要吃6个、8个,百吃不厌。她总说,几块钱就吃得满身欢喜,很值啊。樟林以外的有些地方把豆糕粿叫作猪朥粿,比如溪南、澄城等。但是,东里市镇内有一真正叫猪朥粿的,与豆糕粿略有不同。猪朥粿制作时,米浆里不放绿豆的,而且猪朥粿小贩的担子上多一个平底锅,顾客购买时,小贩将粿从“盏”里剥离下来,放在锅上加油煎后再卖出去。现在的豆糕粿小贩已不用挑的了,大多都改用三轮车载。而改进运输方式之后,小贩却懒了,大多都是沿着主要干道摆放,虽然偶尔挪挪地,但基本不穿街走巷了。如今,不常回樟林的我,已不能准确说出哪里有卖豆糕粿了,但是,即便是偶尔在别的地方吃到,吃出的仍是家乡那不变的风味。5、青叶粿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樟林埠的小食比其它地方多了那么多呢?这是因为樟林古港是明清时期出口通洋总汇之地,彼时万商云集,各地的小食自然也就随着商人来到古港扎根发展,所以小食业才会这么发达。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主打品牌之外,樟林的糕粿、饼食类食品还有很多,比如菜头粿、无米粿、青叶粿,还有潮汕朥饼、黄金卷、屐桃包、油追、卵粿、地豆方、香酥虾饼、春卷……,这些都有专门的店铺或小贩在生产经营。要尝遍樟林小食,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在这里,我要重点介绍的是青叶粿,是一种樟林人喜好的药膳小吃,也是樟林本土的一种时节性食物。樟林人重古礼,每年从正月到腊月,都有不同的礼节,女人们都要做不同的粿品来拜祭。如正月十五做菜头粿,五月节做枝粿,八月中秋做绿豆糕,十月拜米瓮做尖担粿,冬节做汤圆,十二月做甜粿和鼠壳粿。而青叶粿则是属于九月重阳节的粿品。青叶粿,即是用植物的叶子为食材做成的粿品。它不用印模印出来,也不用讲究什么形状,只是用手将粿团捏成椭圆形粿片就好,看起来其貌不扬,薄薄的、扁扁的,像一片大耳朵,有些地方称之为“粿头”。以前做青叶粿,用的植物叶子有好几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叫鸡屎藤,名字虽难听,却是一种能清热解毒的草药。后来鸡屎藤难找,有些人就用菠菜叶、蕹菜叶、秋瓜叶及“金不放”等绿色的叶子代替,也均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的作用。青叶粿制作简单,就是用这些绿色的叶汁与米粉(以前用冷饭)拌匀,再加入适量食盐,捏成椭圆形粿片,放进锅里蒸熟即可。不过樟林人做青叶粿有讲究,大多捏得很薄,并且吃之前都要在鼎里加点油慢火煎一下,煎到稍微有点焦时才算完成。这时候吃,悠悠的草药香味混合着淡淡的米粉焦味,再加上有点咸、有点油,咬入口中越嚼越香,味道很特别。每年重阳节,樟林家家户户都做青叶粿,以前也只有在重阳节才能吃上青叶粿。不过现在不用了,因为在樟林塘西侨联前,有一个小摊档专门在卖青叶粿,一年四季都有。这家人的青叶粿做得很不错,粿薄、草药香味浓,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谁人嘴馋了,回到樟林就不妨去那里试一试!6、猪头粽猪头粽,是澄海最为著名的潮汕土特产之一,历史悠久,驰誉中外。而澄海猪头粽,则以澄城老山合和樟林老喜利两大招牌为主。樟林“老喜利”腊味店是潮汕有名的老招牌,创业于清代末叶,至今已逾一百年历史。它专制“猪头粽”、“腊肠”、“肉脯”、“肉松”等腊味,其中以“猪头粽”著称。老喜利旧址位于樟林中山路中段,昔年旺盛时期,其家族在该地段建了一大片房子。由于其招牌显赫,村民们一贯把该片房屋称为“喜利内”。论在外名声,樟林老喜利可能没有澄城老山合那么响亮,但论其猪头粽品质,老喜利与老山合却不相上下。老喜利猪头粽的肉质较幼软,嚼后香中带甜;老山合猪头粽的肉质较粗脆,嚼起来很香。吃惯老山合的人会嫌老喜利带甜,香味不够,吃起来容易腻;但樟林人吃惯了老喜利,自认为老喜利猪头粽软中带韧、香中带甜才正宗。所以,口味虽略有不同,孰好孰差却全凭个人喜好。制作猪头粽有一套精湛的传统工艺,具体秘方无从知晓。一些外地人对猪头粽不了解,怀疑用来加工猪头粽的肯定是那些零碎的、质量差的猪肉或猪皮。其实不是,据了解,老喜利猪头粽,是选取了鲜润猪头皮和上乘瘦肉为基础材料,再配以各种药材和配料精制而成的,选材严格,制法考究。也只有这样,老喜利和老山合等百年老店才得以经久不衰。而猪头粽得以历时百年经久不衰,深受潮汕人民喜爱的原因主要还是它符合潮汕人的独特饮食习惯与口味。潮汕人的饮食一向以清淡为主,早餐常是白粥辅小菜,而猪头粽香而不腻,正好是配白粥的绝好小菜。同时,猪头粽也是一种好酒料。以前在居委会工作,晚上常值班,无聊时总会与同事喝几瓶啤酒消磨时间。那时,四栅街头小卖部里的猪头粽成为了我们的送酒好料。一小块猪头粽嚼起来,既有猪头肉的质感,又有牛肉干的香味,可以说是满口不肥不腻的肉香。此时,会迫不及待的想要喝上一大口啤酒。这种吃了之后会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喝酒的东西,是堪称好酒料的。关于猪头粽亦有美丽的传说。相传,潮汕人吃猪肉时,都把猪头扔掉,只吃猪身。猪头的冤魂不服气,就告到阎罗王处,阎王也认为有理,就一状把潮汕人告到玉皇大帝那儿。玉帝要求乡里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用猪头肉做一道天下美味。潮汕人急了,他们夜以继日,想啊,做啊……终于,在最后一天,一个潮汕人用猪头剁成碎、晒干,加上绝密的香料,再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序,终制成了今天美名远播的潮汕小吃猪头粽。如今老喜利猪头粽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外包装上也比较精致,利于储藏和运输,他们的猪头粽,已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国。老喜利猪头粽也被很多樟林人作为家乡土特产,买去送给远在他乡、远在海外的亲朋好友……7、牛肉粿条汤一说起牛肉粿条汤,30岁以上的东里人一般都会想到一个叫“青窗”的地方。那里有一家老牌的牛肉粿条铺,大家习惯把它叫做“青窗牛肉粿条”。“青窗”,位于东里溪墘街,是一家国营旅社的旧址,因其窗户全部刷成青色,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做青窗。青窗,曾经是东里镇商业发达,盛极一时的象征。那个片区,除了这家国营旅社,还有百货公司、商业公司、食品公司、电影院、书店等国营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商品流通不自由,东里及其周边的人们要买东西,基本都云集到了那里,名声几乎比澄城还响。现如今,国营旅社昔日的风光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了飘零憔悴的残楼,就像一个风烛残年老人呆立着。虽然那一排排的惨淡绿色似乎还在向世人昭示着它曾经的骄傲,但如今唯一吸引人的只剩下那破屋檐下的牛杂店了。也要感谢这牛杂店这么多年来的长相厮守,不离不弃,让人们心目中光鲜亮丽的“青窗”不致于那么容易的褪色消亡。也不知道青窗的这家牛肉粿条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经营,只知道每次想要吃牛肉粿条汤,去到那里准准有。一样的炭炉味、一样的配料、一样的汤水、一样的美味,几十年不变。虽然现在已不同以前,牛肉粿条铺到处都有,环境也比青窗这一家好,但是,我相信在东里人的心目中,青窗牛肉粿条永远是最正宗的。8、蹲鼎仔脚“蹲鼎仔脚”不是一种小食,而是樟林特有的饮食文化。那么,何谓“蹲鼎仔脚”呢?原来,旧时的樟林塘西市场内及河美中山路一带,均有一些专门经营小炒的摊档。这些摊档的特点就是大灶台、大生鼎,并在长方形大灶台前横、竖放着两张条凳。灶台就是顾客的饭桌,顾客们就这样蹲在条凳上吃点心,和前述吃老杨仔猪脚饭时一样。人们把这种蹲在小炒摊档前吃点心称为“蹲鼎仔脚”。听老人说,旧时的樟林最常去“蹲鼎仔脚”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富人家的阿爷、阿舍,他们“钱有事无,一日猎猎梭”,“猎”到肚子饿了,就去吃点心;第二种是商铺的掌柜、管家,每天安排完店里的工作之后,总会到去一饱口福;第三种是前来樟林埠赶集的小贩、农民,这种人就和那些去吃“半碗叠”一样,吃个点心后赶回家。而当地普通人家如果太常去“蹲鼎仔脚”,则会被左邻右舍视为“好吃懒做”之人。昔时的樟林富人多、商铺多、集市热闹,这三种人也就很多,这种方便快捷的吃点心方式,最适合这几种人。所以“蹲鼎仔脚”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就这样发展沿袭下来。“蹲鼎仔脚”吃的点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蚝烙,一种是爆炒牛肉粿条,一种是爆炒米粉。“蚝烙”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小食,历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各地的“蚝烙”小食摊就十分普遍。樟林“蚝烙”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水多、烙软、不成形,是真正的“烙”,这样吃起来有鲜美的蚝香味。它不比有些地方,“蚝烙”其实是“蚝煎”。我个人是不喜欢吃“蚝煎”的,虽然“蚝煎”上鼎时一片片比较好看,但吃起来脆、硬,容易腻。而吃“蚝烙”时,最重要的是要淋上鱼露与胡椒粉,离开它们,“蚝烙”就称不上美味了。“蹲鼎仔脚”吃爆炒牛肉粿条或米粉时最热闹。大灶台、大生鼎,大柴火,干柴烈火,逼得大鼎中的猪朥吱吱作响。再把一盘或牛肉、或介蓝、或粿条、或米粉倒进去,于猪朥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牛肉、介蓝、粿条等食材在大鼎里瞬间的和谐,催生出一盘盘香喷喷的爆炒牛肉粿条。吃的时候,再拌上沙茶酱,那味道,让再斯文的人也变得狼吞虎咽起来。如今,“蹲鼎仔脚”的饮食特点已在逐渐消失,很多年轻的樟林人甚至还没听过这个名词。不过,“蚝烙”和爆炒牛肉粿条、米粉等的小炒摊档却还不少。这些摊档白天很少出来经营,主要是晚上经营,满足有吃夜宵习惯的“吃货”。而现在晚上想要吃美味的小炒,除了樟林中山路的一两家,最好还是到东里搬运前到“青窗”一带,这里晚上俨然是小炒一条街,煎蚝烙、炒牛肉粿条、米粉等有好几家。虽然不是干柴烈火,但火力凶猛的大气炉同样烧得热火朝天……9、卤狗肉中医认为,狗肉味咸,性温,可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因此,我国自古就把狗肉作为一道特色佳肴,尤以寒冬腊月最为盛行。潮汕人也有食用狗肉的传统。潮汕人食用狗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狗肉火锅,把鲜宰的狗肉加上配料放在火锅里炖着吃。这种食用方式以饶平县所城镇最流行。另一种是卤狗肉,将狗肉在特色卤汤中卤熟再卖。在澄海,东里的卤狗肉最为出名。而一提起东里的卤狗肉,相信地道的东里人肯定都会想起“青窗”前、狗肉巷头,以及老桥头这三家狗肉摊档。这些狗肉摊都没有招牌,也没有“挂羊头”,但人们都知道他们在卖狗肉。以前在居委会工作,走街串巷经过这几家狗肉摊时,总会见到有几位老人坐在那里,斟一大杯“选庄”米酒,切一小盘狗肉,然后酌着酒、撕着肉、聊着天,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特别是狗肉巷头,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或是晚上,都有这样几位老人在那里享受着。也不知道“狗肉巷”是不是因这家狗肉摊而命名的!个人认为,这三家狗肉摊以青窗前的“阿何”狗肉最为好吃。他卖狗肉也有二三十年吧,他卤出来的狗肉相对来说比较肥嫩,嚼起来软香味十足。阿何卤狗肉时喜欢放一些鸡蛋在卤汤里一起煮,煮熟后一并卖,说这样的鸡蛋饱含狗肉的营养,我们把这些鸡蛋称为“狗蛋”。曾经有一文化较高的亲戚托我买狗肉,我就顺便买了几个“狗蛋”。然后跟亲戚说里面还有几个狗蛋,这名亲戚听后“恍然大悟”:“哦,狗也会下蛋的啊”!——我几乎当场晕倒!卤狗肉是现切现吃的,吃起来相对“硬”了点,狗肉特有的腥味也比较明显,我不喜欢这样的口味。所以,后来我们引用了狗肉火锅的吃法。就是将卤狗肉重新放到砂锅里炖一下,再添加大蒜骨、番茄、生姜、冰糖或豆方一起慢火炖。这样炖出来的狗肉比所城的鲜炖狗肉香,比卤狗肉软烂无茬,百吃不腻。东里卤狗肉不比猪脚饭那么出名,也不比卤鹅肉那样大众化,但真正懂得品尝狗肉美味的人,对狗肉那是念念不忘的。而在东里、溪南、莲华等这些地方,要吃上正宗卤狗肉,就只有到东里的这三个摊档了。听说樟林中山路也有一家,但没尝过,不知口味如何。不过狗肉虽然美味,却始终有人不敢吃。有些人是因为信仰,有些人是因为它是宠物,心理这个关过不去。各个国家对吃狗肉的观点也大有不同,韩国比较流行吃狗肉,但西方国家就多数视为禁忌。我国在修改《反虐待动物法》中,“禁食猫狗肉”条款也曾经成为争议焦点,不过至今仍无定论。对于吃货们来说,就先不管争议如何了,想吃就吃吧。特别是对于男人来说,狗肉配烈酒,这是多么强悍的一种搭配啊!10、猪肠胀糯米猪肠胀糯米是潮汕地区的一种美食,据查,它以揭阳普宁一带最为出名。但是,潮汕各地普遍有的小吃,一般樟林东里也都有。因此,猪肠胀糯米这种小吃在樟林东里也就占有了一席之地。猪大肠对于北方人来说,食用方法一般是采用干炒、辣炒、红焖等方式,上到桌面来显得普通,甚至对于吃不惯肠臭味的人来说,这样的口味显得有点低俗。但是,聪明的潮汕人对美食最考究,将普通的猪大肠灌上糯米后制成“猪肠胀糯米”,就变成佳肴上品了。其形状、香味不仅能惹得人食欲大振,更因其身价品位倍增,而可登上酒店、宴席的大雅之堂。顾名思义,猪肠胀糯米就是用猪肠子灌入配制好的糯米馅料制成的。小时候,我母亲就喜欢自己制作猪肠胀糯米。灌制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将猪肠子清洗干净,切成一段一段。然后将一端的嘴口用竹签插紧,将配制好的馅料,从猪肠的另一端灌入,再将这一端的嘴口用竹签插紧,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就好。猪肠胀糯米的馅料,主要是用糯米、花生米、五花肉、香菇、虾米、莲子(或栗子)切丁等食材一起搅拌均匀,再加上适量的水配制而成的。当然,这几个步骤看似简单,但也是有考究的。首先,在灌入馅料时,不能灌太饱,八九成就好,以免煮熟的糯米和花生米膨胀,爆破肠衣。我妈是粗人,以前在做猪肠胀糯米时就常把猪肠撑破,弄得满锅都是糯米。最标准是做到皮薄馅饱,圆鼓鼓的。所以,樟林男人多以“猪肠胀糯米”来形容发胖了的中年女子小肚隆起,衣着太紧,肉嘟嘟的样子。其次,馅料的水一定要适当,水多了,糯米煮熟会稀糊;水少了,糯米、花生米等便煮不熟,吃起来会有颗粒和粉末的感觉。吃猪肠胀糯米时,是要将其切成片,装在盘子里的,再浇上特制的甜酱。这样吃起来,口味更佳,不容易腻。有些人将猪肠胀糯米切成片后,再用一个平底铁鼎,放入食用油或猪油进行煎烙,烙好了一面,要翻过来再烙另一面,烙好之后再浇上甜酱吃,那将更加香脆适口,叫人越吃越想吃。也说不清猪肠胀糯米中,糯米是主角还是猪大肠是主角,反正它们就像一对甜蜜夫妻融合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互相衬托。一口咬下去,猪肠的肉香,糯米的甜香和香菇、虾米、板栗等配料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风味独特,口感香美,特别惹人喜好。现如今,在樟林东里要买猪肠胀糯米还真难找。原来樟林下市有一个摊档,不知现在有没有。而东里美园路南湖桥原来有一家,听说现在搬到东福路音碟店前面,找个时间应该去一饱口福。当然,贤惠的女人们,也可自己动手做,这种小吃DIY是不难的!11、五香牛肉五香牛肉不是东里的传统小食,所以说起五香牛肉,可能有些人还不知其形状味道,也不知东里哪里有卖。但是,本章为什么要介绍五香牛肉呢?因为,东里有一家常年经营五香牛肉的摊档。它就是位于苏北老校道中段的牛杂粿条铺。据了解,东里辖内确实只有这家人在卖五香牛肉。五香牛肉属北方食品,制作方式我不熟悉,而东里因为仅此一家,所以味道也无从对比。不过这家人的五香牛肉能够备受“吃货”们青睐,常年顾客不断,主要也是因为他们的五香牛肉色彩红润,香味浓厚,令人回味深长。这家人除了卖五香牛肉,同时也卖牛杂、牛肉丸粿条。店家是一对五六十岁的夫妻,从多年来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看,男店主也是有点“古浪”。一方面是,顾客光临时,他都好像不甚欢迎,爱理不理;另一方面,他们每天做买卖的时间不长,都是下午至晚上那么个时间,不像有的摊档那样起早摸黑。总的印象是,他们做买卖,有点“食饱饭买包”的感觉。说到他们的这种经营方式,倒是符合东里人的普遍特点。办实业也好、经商也好,多数东里人的特点是“小满则足、小富则安”。这个得从九十年代那段时期说起,当年很多人赶上东里针织行业的旺盛或是集体企业的改制,有的办针织、有的做小五金,都顺利的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是很多人赚上第一桶金后,不是考虑扩大生产、拓展生意,而是“不贷、不借”,保持原来的规模在生产经营。甚至有些人赚到钱后就转型,买个铺面经营“烟茶酒”,做着“养老式”的小生意。也就是说,赚到钱后,东里多数人就会有“食饱饭买包”的心态。所以,东里这个工业重镇,一直以来难以产生大龙头企业,也没有真正的大富人,但是,达到“小富、小康”的人却很多。最好的佐证是,九十年代末期,社会经济萧条,社会资金紧缺,但那时东里的居民存款达到好几亿元,只比澄城少。东里人的这种特点,说得不好听的,是固步自封、小农思想严重;说得好听的,是知足常乐、心理淡定。话说回来,凡是做买卖被人认为“古浪”的人,肯定有他的可取之处。这家人也一样,他们家的牛杂粿条汤其实也是很美味的,环境及饭碗也属于比较干净的。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他们独有的五香牛肉。有人说,食五香牛肉,能够补气血、健脾胃。是否真的有这功效咱无法验证,但是,五香牛肉宜酒宜饭,有些厨师还将它作为冷盘摆上宴席酒桌。要吃五香牛肉,切刀的功夫很重要。必须把肉切得厚薄均匀,并摆放整齐,才显得精致、诱人。前面说了,猪头粽适合配啤酒,卤狗肉适合配烈酒,那么我认为,五香牛肉则是啤酒、白酒、洋酒皆适合,它就是一种佐酒的上佳菜品!12、码头海鲜码头,是指东里溪的搬运前码头、青窗前的六狮码头以及西洋、龙潭两个村的小码头。码头海鲜,就是指在这些码头经营的海鲜摊档。海鲜虽然不是东里特有的美食,但是,海鲜摊档在码头经营,借着东里溪凉爽空气和怡人风光,便使得“码头海鲜”成为了东里一道独特的美食风景线。这几个码头的海鲜摊档中,数青窗前的六狮码头海鲜店最有特色。店家在水上搭起了露天的亲水餐厅,餐厅中摆放了五六台餐桌,同时,还经营着两只大游艇,游艇二楼甲板上也可摆放三四台餐桌,夏日傍晚时分,食客们纷纷到这里观溪水、吹凉风、吃海鲜,甚是惬意。由于亲水餐厅是由浮船搭建起来的,所以吃的过程总会稍微摇晃,再加上眼前如山水画般的夕阳晚霞、山影水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喝酒吃饭,那是粗茶淡饭也美味、酒未下肚人已醉。而在西洋、龙潭这两个小码头的海鲜摊档,也经营得很火热。店家们在东里溪沿岸摆放了一排排的餐桌,坐在这里吃海鲜,沙土、树荫、过溪风融合在一起,环境显得十足的原生态。所以每到日落时,这里便吸引了隆都、莲华、溪南以及东里本地的众多食客来品尝海鲜。“码头海鲜”特别是搬运前和青窗前这两个码头的海鲜店,其实是因东里十几年来新兴的旅游项目“东里游船”而出名。早在九十年代末期,东里溪上就开始出现了专门载游客观赏风景的简易游船。后来,随着游船业的不断发展,游船的设施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许多游船都有两层,设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独立大厅,一间休息室和卫生间,甲板上有一道梯可登上二层甲板尽览两岸风光。船上还配有卡拉OK、工夫茶具和烧烤、火锅等用具供游客使用。再后来,精明的商家就在码头开起了海鲜店,为那些想租船聚餐的游客提供美味饭菜。就这样,码头海鲜在东里游船的带动下,生意红火,经常吸引来汕头、潮州、饶平等周边县市的游客,每年夏天至中秋节前后,东里的这两个码头便热闹非凡。而“码头海鲜”经营的品种其实极为平常,都是普通的鱼、虾、蟹及鲜鱿、虾姑、薄壳、田螺等。不过,由于生意好,这些摊档的海鲜都很新鲜。对于海鲜类食品来说,新鲜就是最好的品质,所以给顾客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每次去那里吃海鲜,我必点的菜是“炒薄壳”。薄壳是潮汕地区十分普通的贝类海产品,因壳薄故名。其形状很像葵瓜子,故也称海瓜子。所以薄壳跟瓜子一样,吃的不是肉,而是味道。炒薄壳离不开几样必备的配料:蒜头切粒、辣椒切丝以及“金不换”。尤其是“金不换”,它是薄壳的灵魂,离开了它,薄壳就索然无味了。炒薄壳的过程是十分美妙的,当蒜头粒、辣椒丝在热油中吱吱发响时,将新鲜干净的薄壳倒进去,翻炒数下,薄壳便一个个争相打开,嫩黄鲜美的薄壳肉随即发出诱人的香味,总让人忍不住先偷捏几个过过嘴瘾。在码头吃海鲜,因为餐厅是露天的,环境是原生态的,所以最合适的是邀上三五好友,点满一桌海鲜,抱来一箱冻啤,品美食、斗啤酒,酣畅时也可光着膀子吆喝着、欢快着,绝对不用担心吵到别人。当然,也可一两家人聚餐吃饭,聊天叙旧。总之那种地方不适合谈事或谈情,因为餐桌之间是“不设防”的。而如果你不满足于岸边观景,那就包上整艘游艇吧,唤来艄公,启动马达,带上美食,往南溪、隆都方向驶去。一边体验乘船出航的快意感觉,一边观赏韩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一边沐浴徐徐溪风,一边品味海鲜美食。那个时刻,一切的功利浮躁都会沉淀下来,一切的烦恼困扰均将抛于脑后……编后语
东里、樟林美食何其多,但本文只是按照个人喜爱和口味,有取舍的予以介绍。当然,本人不是美食家,也不是厨艺师,对美食的介绍,也就有些显得词不达意、不痛不痒了,甚至有些还可能出现专业性错误,请读者见谅。虽为介绍东里美食,实是介绍美食背后的文化及当地的风情,以此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念想和热爱,而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