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电影《万物理论》,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相信“世间万物都必须是纯粹理性的,每一种现象都必须得到证明”。而他的妻子,更原意相信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的:“天地之间的许多事情,比你们哲学里所梦想到的还要多。”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孜孜不倦,寻找万物理论。有的人穷其一生,聆听神的旨意传递神的福音相信这个世界有一个神秘的灵魂。理性就好像食物经过热加工可以安全食用一样,必须而且一定。但,也有人去体会追寻“最初是怎么样”而对食物心怀敬畏。
快要过去的春节七天,似乎也是这样的。本来只是白昼和黑夜,因为有女娲的传说,这七天像地球的初始,禽飞畜奔人欢。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种生物,初一到初六,分别造了鸡、狗、猪、羊、牛、马,这几天,就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在第七天,女娲造人,初七,便是人日。
绝对不是人不重要,才在第七天造。而是人太重要了,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生存”条件之后,才能诞生叫“人”的生命。
鸡司晨。小时候就知道,太阳,是被鸡叫起来。更读到恐怖的故事《半夜鸡叫》,地主为了叫长工早起床不惜钻到奇臭无比的鸡棚学鸡叫,以此来实现“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的目的,也是用心既苦也毒。后来看到成语“闻鸡起舞”,觉得同样是鸡,境界怎么就这样不同呢?前者的勤劳是为了剥削,后者的勤奋是为了建功立业。因为利己和利他的关系,连鸡都不一样神采了。
从来不那么简单。
鸡,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女娲造鸡日,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多的立意。但,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
鸡有那么多美德,确立了初一必须“溢美”。所以,什么都不懂的人,这一天只要“美美”的,就很吉利。
剩饭叫余粮年年有余,不动扫把叫敛财,不往外倒水叫财不外流。总之,新年的第一天,只要美颜美语不动手只动口,就像公鸡赞美太阳!
“喔——喔喔!”——最早最原始最动人的颂词,不行你念念,不发自肺腑,还出不来这个声音呢。
听鲍鹏山先生讲书,说到狗,因为狗是没有安全感的动物,所以,狗对人特别忠诚。
可是,很多人对我说:你养一条狗吧,给你看院子,你住着也安全。
人和狗,到底谁给谁安全?(这样写下去,我都觉得春节七日是契合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
初二为什么是狗日呢?我没能找到更多的资料。倒是看到北方的刘老师画了个财神。
刘老师说北方人迎财神,都是整猪整羊整鸡整鸭还有活鱼。
这是富人家才能迎得起财神。
所以小时候,父母也说:财神爷是欺穷鬼。
其实不是财神欺穷,而是财神没有机会到穷人家,早被富人五花大绑去了。
也有量力而行的。猪羊肉各一方,馒头三碗,汤三盅,茶水一杯。长辈主持,燃灯,拈香,叩首。然后把财神码儿放在院子里的钱粮盆里,用松树枝和芝麻燃了。
“什么叫财神码儿?”
刘老师就笑。
后来我知道了,就是画在纸上的财神。
芝麻是节节高,松树又是为什么呢?狗日和财神有什么关系呢?
成语“鸡犬不宁”,那么初一初二,鸡犬之声相闻,算是田园生活的安逸了吧。
南方有湖羊,也有山羊。
我的曾祖奶奶都不让养。
山羊的叫声,被童话书写得很是娇滴滴的“咩咩咩”,软绵绵细声细气。可是曾祖奶奶却听成“没没没”。她说:每天都它叫“没没没”,叫都叫穷了。
也不许养湖羊,湖羊的叫声是“囡囡,囡囡”。曾祖奶奶说:谁是羊生的,天天被叫“囡”。
好像不仅仅是我曾祖奶奶不爱养羊,我的家乡,是很少有人家养羊的。
大概这种极具消极情绪的思维是很容易泛滥并且被墨守成规。
不过,羊日好像是有这样比较不好的“声口”,所以,广东那些地方,初三日就不太爱出门,怕不小心“生口角”,也避免遇到凶煞。
我回小院的初三日,门神郁垒被风吹得倒了。我把他收起来。
正确的做法是:把门神和松枝一起焚了。“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家是宝盖下面一头猪。
自从人类依族群定居时,猪也比邻而居了。
也有人说,同在一个屋檐下,要像猪一样,好脾气,家就稳固。
在整出西游记里,猪八戒具有神仙的逍遥,又有人间情爱的欢愉。不枉猪生。
有时候被人说:像猪一样。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初四顿顿饱,家肥屋又润。”猪是天天饱,那是多少肥润。吃不饱,就睡觉,改为辟谷了,那又是觉悟。
猪日,也是灶王爷从天上回来的日子。
既然初三羊日就是“个人寻生理”的日子,那么初四,就该做些“寻生理”的准备了。有的老板就会请员工吃饭。没请到的,就是被“炒了鱿鱼”。现在,常常是“用工难”,所以常常有“炒老板鱿鱼”的。
我呢,做饭不勤快,屋顶也有些进水,就天天有一种“被炒鱿鱼”的紧张。
后来,刘老师说:你辞职了,是想做生意的吗?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结果,连猪也没有做成。
初一初二是鸡日狗日。鸡犬相闻,和和美美,属于小人家的“小确幸”。
初三初四是羊日猪日。羊放村头,猪在圈里,就是中户人家的“小康生活”。
到了初五,就是牛日。接下来是马日。大牛高马,不是神力,就是远脚。相当于现在有奔驰宝马的土豪人家了。
初五,开店做生意的铺子,就可以开门营业了。
旧时的巷子,应该是爆竹如豆。
不像现在,惊天动地的欢迎财神。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迎神要早。
牛和财富,似乎美国华尔街上的铜牛雕塑更能说明一些。意大利艺术家狄摩迪卡在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后,创作了这一艺术品。他说:“当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我开始为年轻的美国人创作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他卖了家乡农场的一部分,筹集36万美金,制作了那尊著名的牛雕塑。在年的一个午夜,纽约证交所外竖立起了这尊后来举世闻名的大牛,宣称它是“美国人的力量和勇气”。不过,因为他没有取得许可,这牛,还给扔到了一个公园。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华尔街,都会去抚摸牛角,希望好运。
这才比较像“牛日”。
饥饿贫穷,真是围绕着中国人全部生活的两团阴云。
所以,整个春节,不是吃,就是送穷,要不就是接财神。
就是现在生活富裕了,对于吃,依然是饿的遗传密码占先导。
我妈妈是叫“年饱。”
马日为什么也是送穷呢?
自然是马跑得快跑得远,穷神也送得远。怎么远呢?整个一年都回不来。
有说姜子牙的老婆就是穷神。
可是姜子牙天天去钓鱼,不是因为穷啊。
初六去看了好些书,获得了一些手艺指导。这是另一种送穷吧。
昨天,我接到香港顾姐姐的问候,卡片是这样写的:年初七,人人节日快乐。
哎呀,人日吗,人人的生日。
看过,一笑,也算会心了。
传承中国文化比较忠诚的日本,公历一月七日,会推出一种特别的食品,叫“七草粥”。商家也会在这一天,出售“七草”,洗干净的七草“荠菜、水芹、鼠曲草、佛座、繁缕、芜菁、萝卜”插在米坛子上,是生气勃勃的食物。七草,也不全是草,也有菜蔬。
注重仪式感的日本饮食,也重视从食物中体会自然的生命力。春野出,若菜摘。若菜就是七草。若菜出,也是春天来临的象征。享用七草粥,也象征了消灾、长寿、富贵的意味。
中国人总是以文化长辈自居。可惜,这个长辈是个败家子,什么文化都没有保留下来。等到韩国、日本去申遗了,就跳脚,说人家是“抢”。自己的文化传统都像那个“穷子”一样,褴褛不堪了,还有什么颜面说人家呢。古人说敝帚自珍,在文化上,则有点挥金如土了。
采采制作了“春蔬在野”的明信片,但现在觉得还没有成熟,没有印出来。
人日食草粥,料峭寒风了,看春蔬青翠,很是赏心。
春节美食少作,到了第七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春草,可以清洁肠胃,实在是养生之道。
女娲的意思,应该是:
你是泥做的人啊,你要回到你的土地上去,那里是希望和力量。
采采小语: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
昨天看了电影,《万物理论》。记得一句台词:
是的,曾经爱过。
恩那,爱过,即便是,曾经。
恩,喜欢,就分享采采。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