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清明习俗知多少

又是一年春草绿,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的起源——介子推的传说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每到清明时节,福建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扫墓祭祀先祖。可在福建扫墓时节还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清明食俗”也有所不同。

闽东地区

宁德等地祭扫时间常从清明持续至谷雨时节。祭墓一般有“扫墓”“祭墓”“拜墓”三个程序,女性不上坟头的旧俗沿袭至今。

宁德、南平顺昌:乌稔饭

乌稔饭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莆田:清明龟

在福建莆仙各地一到清明节,凡在异乡者,都要尽量回乡祭祖扫墓。期间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因为外形酷似龟状,所以叫做清明龟。

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闽西地区

客家人通常在春节后扫墓。龙岩永定扫墓在正月期间,上杭县则为农历三月三前后。他们有时一整村就一个姓,源于同一个祖宗,祭扫活动非常热闹。通常孕妇和年龄小的孩子不能扫墓,压墓纸必须由男孩来做,称“跟龙”(音),意即龙的子孙,表达子孙满堂的愿望。

龙岩: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闽南地区

泉州德化全县和永春、安溪、泉港的局部等山区于冬至扫墓。漳州部分地区新墓和与旧墓的祭扫日期分开。祭扫新葬之地叫“培墓”,连续三年择吉日祭扫;祭扫旧墓称“巡风水”,一般在清明前后的10天。漳州部分农村地区在冬至前后,也有人选在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扫墓。

漳州:润饼

说起清明美食,闽南人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润饼菜”。

润饼菜的内馅原料大多以应季的时令食材为选择,如胡萝卜此时最甜,蒜仔、韭菜、芫荽又最适口。

泉州:麦馅粿

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旧时泉州劳动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成了泉州清明节的一样传统食物——麦馅粿。

麦馅粿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外皮呈绿色,甜的外皮呈褐色

闽北地区

南平樟湖人在中秋扫墓,顺昌人有白露扫墓的习惯。俗话说:“八月闲,扫墓爿”。八月初一至十五还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樟湖人特别注重给祖宗、父母先人扫墓,并必须在十五之前完成扫墓,否则为大不敬。各姓氏宗族、家族祭祖多为春、秋二祭,即春分、秋分二度祭祖。秋祭之时还在祠堂摆席设宴,族中老幼扶携而来,登堂会食。座次别尊卑分长幼。

邵武:白包糍

清明节前后,在邵武还有一部分的家庭,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做白包糍。以前,每到清明,邵武市很多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包糍。包糍状似水饺,包馅所用之皮不是面粉,而是大米和水曲混制而成。

制作白包糍十分费力,没有力气是吃不到的

武夷山:鼠曲粿

“鼠曲稞”即清明稞。是武夷山人精工细作而成的绝妙点心。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鼠曲草捣烂,取用草汁和入米浆,蒸熟,包上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馅,做成各种颜色。农村还有不包馅做成砖块大小的粿,特点是保存时间长。

闽中地区

三明尤溪人清明不扫墓,他们有专门的扫墓节。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农村各族选其中一天集中族人祭扫祖墓。扫墓结束后,就地摆开酒席,食用祭祖的祭品。有的村民则会把祭品带回家办酒席。此中秋扫墓习俗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独有,据传与郑成功“反清复明”有关。

泰宁: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编辑/小仙

文/福建画报

图/邱灿旺吴军丁立凡大海峡图片库

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来源:福建史志、福建画报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6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