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杂记◎傅书芳
军旅文苑
(图片来自网络)
二月中旬,疫情工作调整,我从联点社区抽调到辖区没有物业的老小区临时卡口,管理居民进出有关工作。
从春寒料峭到春暖花开,二个月时间过去了,临时卡口工作还没有结束。每日的风吹日晒,同事都说我黑了,笑称我像从高原上来。卡点工作虽然辛苦,可在这场全民到全球的战疫中,自己能尽绵薄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内心始终感觉踏实而心安。而长时间、近距离地接触百姓也让我感觉收获甚多。
卡点的帐篷都是二月初临时搭建的,我们给进出的人员扫码、测温,登记。每个卡点同事轮流从早七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9点后各幢楼长锁好门,居民若有事可联系楼长)。如此一来,严防死守,如有外来返工或情况不明者也无一漏洞了。
二月份的甬城,天气寒冷。尽管有早班同事的温馨提示,我穿着长羽绒服,依旧感觉到冷。5个半小时在卡点,下班回家,浑身上下手脚冰凉,嗓子也是哑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温水泡脚然后捂热水袋。我知道,这个时候,体质弱易过敏的我只有做到不着凉,不感冒,才会少添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天我一改平时步行上班的习惯,开车去点位接班,车内带上我最长的羽绒服、棉鞋、暖瓶和热水袋备用,如此,再也不用担心寒冷感冒了。
新马路的卡点一周守下来,三幢楼进出的居民我大多数认识了。老房子一般出租户和老人较多。无任男女老少,进出都非常自觉配合亮码测温登记。一个多月来,这场全民参与的无硝烟的战斗,防疫,己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了。
三幢楼进进出出的人不算多,除了买菜的居民,还有为生计奔波的快递,以及环卫工人,大多数人是安心地宅家,不乱跑。其中有二户人家印象较深。
一户是兄弟俩,都年近花甲,到饭点就买了菜从江东匆匆赶来给近90岁的老母亲做饭和送东西,因钟点工在老家嵊州来不了,兄弟俩就轮班照料。非常时期,老人有自家的孩子日日记挂、餐餐照料,是多么幸福而又心安的事呵。
而另一位30出头的男青年,是一位在甬城务工的租住户,企业没开工,他在家根本呆不住,每天进出好几次,呼朋唤友,还听到他打电话约人去姚江钓鱼。我说这期间不能聚集,更不能违法钓鱼。他毫无顾忌地说特意在网上花多元买了网,去大桥下拉鱼,反正现在城管忙不过来,没有人去抓他们……如此行径,真是让人汗颜。
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包干这块街道的清洁女工每天来这来来去去。她四十岁左右,身材纤细,每天埋头很负责任地打扫她的管辖地。空下来,会坐在路边的石凳上边休息边把她用坏了的扫把一把把重新捆扎好。有时也会与我聊几句。她来自四川。年前丈夫孩子回老家了,她因为工作,本想晚一步回家过年,没想后来就一个人留在宁波回不去了。外面出不去,一人在家又无聊。没上班的日子,公司只能每天发给她60元生活费。她每天一个人在出租屋里盼着上班,上班了每月有多元,尽管辛苦,早上天没亮就要出门,晚上也是7~8点回家。但是做的好还会有一些奖金的。
一周后,因工作需要,我又换到新马路另一个卡点上。这个卡点,正好搭在巷口,有风的天,穿堂风冷得人没地方可躲。春天的脸,孩儿脸,忽冷忽热,说变就变。卡点搭在马路边,天晴还好,只是温度高了中午有些闷,而下雨刮风天,棚内湿漉阴冷。尽管天气反复无常,工作环境艰苦,可我却总是被一件件小事温暖着。比如进进出出的居民一个笑脸,一句你们辛苦了,比如卡点备用的热水袋,还有一位未谋面、不知名的居民,每天早晨在我们上班前给我们准备的一瓶开水……
值守时间最长的是在西草马路的一个卡点上。这个卡点共8幢居民楼,有户居民。每天进出的人和车辆川流不息。房子都建于八十年代,4幢是区政府,2幢港务局1幢锅炉检验所,1幢船检(船泊检验所),当年这些单位都是比较大的辖区单位,九十年代,我从事街道计生工作,与这些辖区单位联系都很密切。
三十多年里,原居民大多数己搬离。小区里多数是外地租住户,留下少数原住户也多数是老年人了。8幢楼房,只独自一个大门,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好在居民中有好几位热心的志愿者,陪我们一起任劳任怨地守护家园。
三月中旬,国内情疫形式也逐渐好转。卡口取消测温,对进小区的人员只检测甬形码。天气也逐渐暖和了,卡口那棵香樟也都换上了新叶,原本宅家的居民也陆陆续续走出家门。
一位93岁的老人,自年前照顾他的保姆年去武汉朋友家后,一直不能回来。老先生不会做饭,只有时不时出去买些方便面回家。老先生腿脚不大方便,可思维清晰。以前从事电码工作,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每次看到他蹒跚的背影,我都宁愿相信,也许他有儿女,或许在国外,或许在其他城市,特殊时候不方便照顾吧。
有时卡点也会碰到有趣的事,让人忍俊不禁。四月初,小区一位百岁老人精神矍铄地与保姆一起出门走出去泡脚,路遇另一位80岁的阿婆。百岁老人开心与她打招呼说,老婆婆好呵!八十岁的阿婆听了后很不服气,赌气地对百岁老人说,喊我老婆婆,那我叫你小姑娘吧。人老了,真如小孩子般可爱呢。
卡口旁边有个居民议事亭,平日居民都喜欢在此看报聊天。疫情下,不提倡聚集,但偶尔也有几位戴着口罩隔着距离闲坐看报的。在一家单位上夜班保安姜师傅,下午就喜欢一个人坐在那发呆。可能是都关的久了,出来透透气也感觉舒服吧。他来自东北,一家4口住在50平方的房子里。每月元的租全让他觉得很贵。五十多岁的老伴,包了会展中心7层楼的清洁卫生,早出晚归。他说尽管辛苦,但比在家好。
另一位外来租住户来自湖南,平时总带着小孙女进进出出。农村人成家早,40多岁的她已是3岁的小女孩的奶奶了。她和丈夫、儿子儿媳及小孙女一家租住这好多年了。她说己在孔浦那边买了二手房了,一家人总算有了自己的窝了。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她拎着满满二大袋野菜回来。我认得那是蕨菜和鼠曲草。如果不是疫情,往年的大好春光的周末,我也喜欢邀三五好友行走在山川田野间。两天后,她热情地拿了用鼠曲草做好的带有湖南乡村特色的菜团地送给我和志愿者,请我们品尝。
春天在卡点的守望中悄悄的来临,门前的香樟开满了碎碎的小花儿清香四溢。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形式好转,大家都复工复产了。单位工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卡点工作也由大家轮值了。一个小小的卡点工作,虽最是平凡的坚守,却也能看出人间百态呵。
军嫂简介
书芳,军嫂,籍贯江西都昌,工作生活于甬城,机关干部。自幼爱好诗词歌赋,十六岁发表诗歌作品。喜爱诗书花,亦爱酱醋茶。
书芳出品:太白山的山胡椒他和她的故事《那山那水,那桥那村》系列之------书画浦江舌尖上的乡愁-----米粑最喜金秋桂花香《那山那水,那桥那村》系列之------象山纪行回家过年------游子们不变的行进疫战一线的他(她)拿起笔,随便写写就行
记录下你人生这场特殊旅行时的心情
投稿请发taogetalk
vip.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