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813/4447619.html
清明之于清明粿正如端午之于粽子、中秋之于月饼,是有很强节日性、时令性的食物。然而,清明粿与后两者的显著不同在于,它并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你在超市很难买到现成的。你怀念的,是妈妈的味道,这种怀念因母亲制作手法的不同而带有更多的私密色彩,乡土气息。而这,也恰恰与清明时节的气质相吻合,天地清明万物生。
作为祭祀食物而衍生出来的清明粿还有个鬼魅的名字叫“还魂粑”。古时人们祭祀回来之后便与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分享“还魂耙”,人们相信吃了这种食物之后便能受到祖先的庇佑与祝福,肉体与灵魂便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年四季平安康健。而如今,清明粿逐渐成为清明这个节日里吃货们竞相追捧的美食。无论是浙江的“青团”还是福建客家人的“艾糍”,它盛产于江南一带,与清明时节的艾蒿有着紧密的关联。
安徽人统称清明粿为“蒿子粑粑”,但在做法上却有南北差异。及至旌德,与周边县市宁国、广德的做法也存在细微的差别。旌德人称清明粿“粿”或者“粑粑”,这两种称谓的差别体现在形状上便一个是团状一个是饼状。做清明粿首先就是要采摘鲜嫩的野艾蒿草或者鼠曲草,诗意一点叫做采青。三四月份的江南田间地头,这两种植物实在是有些随处可见,甚至低贱。而一旦进入做清明粿的时候,它们便顿时“身价飞涨”,成了主妇们争抢的“宝贝”。尤其是嫩嫩的鼠曲草,这种边缘是白色绒毛,长大后开黄色小花,捧在手心里散发出沁人清香的植物,这几年更愈发难觅其踪迹。主妇们有时候也会用其他蒿类代替,或者干脆做白面的清明粿,当然味道上就要稍稍逊色一些。
采来新鲜的艾蒿或鼠曲草的嫩叶,洗干净后放入沸水中焯水,加碱或者小苏打使其不褪色,捞出后挤干水分、切碎捣烂,再放入锅中加水煮成新鲜碧绿的青泥状,加适量米粉,沸水揉成青团。米粉可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2:1的比例掺和而成,也可以自行调配比例,最终成形软糯与否,全凭经验。
清明粿一般有咸味馅和甜味馅。旌德人最爱的就是这咸味的笋子腌菜馅。竹林里鲜嫩欲滴的春笋,酸爽的腌菜,年前的腊肉,刚刚做好的豆腐干,菜园里的大蒜,皆切成细碎的丁状,锅中加油炒熟备用。虽都是随手能够买到或采到的食材,然而组合在一起味道却是极其鲜美。甜味馅的有豆沙馅和芝麻馅,豆沙绵密可口,芝麻香甜袭人,深受老人和孩子喜爱。从揉好的青团摘出一个又一个剂子,捏成碗状,加入备好的咸味馅或者甜味馅,包成团便是“粿”,包成“饼”便是“粑粑”。还有精细的人家做成饺子状或者用模子印出精美的花纹,甚至捏成蝴蝶、天鹅状,俨然成了精致的艺术品。包好的清明粿可以上笼屉蒸熟或者用油煎熟,晾凉后,能保存很长时间。
于是,妈妈奶奶外婆们,便要给在外的游子们送一送、带一带。深陷于钢筋水泥里的城市游子们接到这满含情意的清明粿时,他们便看到了童年的无忧时光,听到了乡间自由的风,也许还会想起某位先人、某位故人……一个节日在时空维度通过食物被拉的很长很长。清明时节做清明粿很早以来便是旌德乡间的一件盛事。做的密集的时候,家家炊烟袅袅,走近一闻香味扑鼻。做的多的人家,常常还会邀上左邻右舍,你剁馅来我揉粉,你包粿来我蒸团。期间家长里短,嬉笑怒骂,好不热闹。小孩子们是这热闹的追逐者,定是要来凑一凑的,当然真正帮上忙的没几个,往你脸上点几道粉,煞有介事地捏几个“没正形”,粿刚出锅时烫得“嘴咧咧”,于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清明便从这祭祀的沉郁里走向欢快。
(图片由邢胜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汪红潮
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