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已有年的历史;而甜麦塌饼在江南,至少也已吃了年。就如其名,它其貌不扬,不中看,但是吃过的人无不喜欢。咬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和甜糯,说不清是土地的气息,还是作物成长散发的香味。想来,也许这就是江南土地春夏之交的特有气息吧……
甜麦塌饼,又叫芽麦塌饼、甜麦园子、芽麦园子等,顾名思义就是甜甜的、软塌塌的。清明吃甜麦塌饼的习俗范围很小,在嘉兴的桐乡一带大家基本都能知晓,但超出了这个范围,不光是杭州、上海人不太清楚,恐怕就连嘉兴范围内也未必都能知晓。
有人说,这是老底子传下来的规矩,寒食清明那几天民间禁止烟火,是不可以动家伙烧饭的,所以民间有了啜食冷糕团的习惯,而甜麦塌饼,也像粽子、青团、茧子圆子一样,成了清明里的百姓们必吃的食物。不管它到底怎么来的,这个绿油油、软塌塌,其貌不扬,但甜味十足的饼,早已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味道。年一过,小伙伴们就头颈伸得丝瓜长,盼着过清明,吃甜麦塌饼,因为一年四季只有这个时节才可以吃到。
制作甜麦塌饼,因为都是纯手工做,做工有些复杂,所以费时费力。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有:芽麦、草头、粳米粉、糯米粉。芽麦甜麦塌饼吃起来又甜又软又糯,主要就是得益于芽麦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能把淀粉转化为糖(麦芽糖)和糊精,产生甜味,并发酵,使米饼变得十分柔软,具有开胃、健脾、消食等功能。
在清明前半个月,就要把麦子放在水中浸透,洗净后放在竹箩中,上面盖上一点干净的稻草,摆放在暖和的阴暗地方,待上面铺盖的稻草干时,再浇上一点水,八天十天后,麦子在箩内发芽。再过几天,白白的麦芽长到半寸长时,把它拿出,放在太阳下晒,一直晒到干燥,再把它磨成粉,收藏好。
草头鼠耳草,也叫佛耳草、鼠曲草等其他很多名字,可以祛风散热,化痰止咳,是治疗咳嗽的常用中。
把鼠曲草的嫩头掐断,可看到断层面有丝丝的白色纤维,绒毛一样,很像棉花的纤维,所以崇福的乡下也叫它“棉线头草”。这种草纤维使得甜麦塌饼嚼起来有一定的韧性,只有在每年的清明时节,才能在农村的宅前屋后、田头路边找到。正是因为它,才只有在清明时节才能吃到甜麦塌饼。
此草长出时,一簇簇,一朵朵的像厚实滋润的手掌,张开了欢迎你。去田头地角一转,不消一刻,就挑得满满的一竹篮。
还有一种草头叫泥胡菜,乡下也叫它白覆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比起鼠曲草,泥胡菜的纤维更粗、更硬,如果鼠耳草是糯米,那泥胡菜就相当于粳米。
开花后它变成这样
做正宗地道的甜麦塌饼,一定要将鼠曲草和泥胡菜按比例搭配,一般是:7分鼠耳草+3分泥胡菜,鼠耳草太多则太烂,不成形,泥胡菜太多则太硬,口感不绵柔。
把两种草头都采回家,理清洗干净,上锅蒸熟,沥去略带苦味的汁水,最后捏成拳头般大小的一个个碧绿菜团。
米粉粳米和糯米都要选用前一年刚收的稻谷打出的米,在制作甜麦塌饼的当天淘净晾干,再在当日做之前去磨成米粉,这样做出饼中能吃出稻米的清香。而粳米和糯米掺合的比例也要控制在10:2左右,粳米多了口感会太松,吃起来不Q弹,糯米多了又会太粘牙,还难以消化。
制作将草头蒸熟沥干,和米粉混合,揉成青色面团。把和好后的面团揪成块,放在蒸架上蒸熟,取出,等到面团有点凉了后,加入麦芽粉揉均匀;面团揪成小团子后揉圆摁扁,如要做有馅儿的,则包入豆沙、核桃等馅料后再摁扁。
平底锅内加些菜油,放入摁扁的饼,中小火煎到两面有点焦色就可以拿出;如果喜欢更甜一点,还可以另外用锅,将糖水煮到粘稠后淋在饼上,这样甜麦塌饼就做好了。
刚出锅的甜麦塌饼,香味扑鼻,颜色已变成墨绿色,表面因为那菜油的煎炒而油光黄亮,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糯而不腻,有着春日野菜的清香,麦芽的甜味,糯米的糯软,真的是一道很好的点心。
亲爱的各位微友,桐乡市石门湾梨花节系列活动之“石门镇第三届麦芽塌饼制作传承活动”,明天下午1点,就将在石门镇殷家漾村梨园梦境广场举行,本次活动报名非常火爆,虽然有部分家庭比较遗憾,没有报名成功,但是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前去观摩,一起品尝芽麦塌饼!
号外!您还可以参加明天上午进行的石门镇“田园乡村生态行”活动。3月27日下午,“美丽梨园,放飞梦想”家庭风筝比赛活动和“童心童趣·重温传统民间游戏”亲子游园活动也会在殷家漾村梨园梦境广场举行。目前,放风筝比赛还有少数名额,欢迎大家踊跃报名,记得带上您的漂亮风筝!
美丽石门欢迎大家哦!
上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