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七,人日节
不知不觉都已经正月初七啦,那么大家对正月初七有多少了解呢?快来跟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吧!
1何谓人日?
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作为春节这个大节日中套着的一个小节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中国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2节日来历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中国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3节日文化
1▲女娲造人塑像
晋朝董勋在《问礼俗》曾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正月初七乃是远古神祇女娲创造“人”的日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日”(又称“人胜节”),距今已有余年的漫长历史。
2▲宝颜堂订正版《荆楚岁时记》
隋朝诗人薛道衡在《人日思归》明确表明,正月初七是一个思人敬人、祈福纳吉的日子,而《问礼俗》中提到的“贴人于帐”则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据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楚地百姓在这天会“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这里的人形剪纸即为“人胜”,通过将其贴于屏风或头发上来讨取吉利。由于天气逐渐转暖,文人学士也喜欢在人日当天结伴去郊外踏青,兴致上来便登上高处,乘着春风吟诗作赋、赏梅祈福。
3
▲春之七草
至于七种菜熬制的七宝羹,在古代人看来更是必须食用的节日佳肴。普通百姓一般会取水芹、荠菜、萝卜、芜菁、繁缕、鼠曲草、稻槎菜这七种早春时节常见的新鲜蔬菜熬粥,相传具有祛病除邪的功效。其实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如水芹、荠菜、芜菁等植物都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提神醒脑、杀灭病菌。由于各地饮食偏好及所产植物不同,“七宝羹”的配料均有所变花,甚至还会加入肉类。唐朝时这一习俗传入日本,民众呼之为“七草粥”。如今,日本家庭每年仍会熬煮,但中国已不复见。
4▲面条
到了唐朝,“人日”不仅有祈福禳灾的意义,还增添了思念亲友的愁绪。乡土情结浓厚、重视家庭团圆的古人即便要出门远游,也必须在初七人日之后才可离家。因此人们从不会在初七这天串门拜访,因为许多家庭都会在家进行新年的最后一次团聚,为游子饯别。而留在家中的人,则会吃一碗面条,名曰“收魂面”。春节期间的闲适生活与走亲串友很容易让人颓废慵懒,因此吃这一碗面将人心收拢,以准备春耕劳作。当然,在“人的生日”当天,吃一碗面也有祈求长寿的淳朴渴望。
5▲诗圣杜甫画像
对文人骚客而言,初七除了登高踏青、吟诗赏花外,蜀地还有新的风俗。唐朝诗人高适曾在正月初七写了首诗寄给杜甫,叫做《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收到时并未特别注意,多年后离开四川开始颠沛流离,他在路途中突然翻出这首诗,一时间老泪纵横,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清代光绪年间,何绍基在草堂题写了“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楹联,于是各地文人争相在初七当天凭吊诗圣、题写对联。
虽然现代人对这个节日已经非常陌生,节庆活动也少之又少,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成都地区人日习俗的良好承袭,“人日游草堂”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新年俗。我们相信,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老年俗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读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