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明习俗挂纸

guê3-zua2

《广韻》見母,卦韻,古賣切。潮州話文讀gua3、kua3,白讀guê3。

大多数潮州人都知道“挂”字有[gua3]和[kua3]两个发音,却少知道“挂”还有[guê3过]这个读音,因而常将[guê3过]误写为“挂”的同音字“过”,于是有了“过纸”这个不知所云的写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后。关于此节日缘起,历来众说纷纷。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其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等流亡别国,子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便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停火3天,不吃烟火食,只准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去冬节一百五日”(《荆楚岁时记》),即在清明前一、二日,其主要习俗是拜扫墓茔。大约在元代以后,民间逐渐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也就有了清明起源寒食之说。

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源于清明风。春分后加十五日,清明风至。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称之清明。

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扫墓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3日。

潮汕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称“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为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就叫为“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人清明扫墓都在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提前或拖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敬。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潮汕是著名侨乡。不少潮籍侨胞,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解放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二、食薄饼

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而来的。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三、蒸朴籽粿

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四、食鸟饼

鸟饼是潮汕地区出产的一种饼食,饶平叫“鹿”。因为做出来的样子像展翅欲飞的鸟,故称鸟饼。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白糖、小苏打等。很多人弄不清楚为什么非把它做成一个飞鸟形状,有人形容它比喻大展鸿图的意思。有人形容它形如阳器,再加上里面包冬瓜丁,就认为它也有添财添丁的意味。其实这仅仅是鸟饼的一种理解,也不能说无道理,其实鸟饼的真正来源与寒食节纪念介之推有关。

晋文公为了纪念宁可焚死也不肯出山的介之推,而寒食节,正逢是燕子归来,也是柳树复青的时节,因此晋文公下令插柳于介之推之墓,取意柳为留之意,这就是清明插柳由来,同时命人按照燕子的形状做出一种的面食做为寒食节介之推的祭品,而这种面食的形状与燕子的形状相同,因而取名为“子推燕”,同时也是取意燕子别走,留下来的意思。五、做鼠曲粿

清明祭拜贡品,少不了“鼠曲粿”这种应节粿品。

“鼠曲粿”的做法,是在原料中加入一种叫“鼠曲草”的植物浆液,从面使得“鼠曲粿”出现比较特殊的墨绿色香气以及独特的口感。

为什么要选用“鼠曲草”,而不是其他植物呢?首先,鼠曲草这种一年生植物恰好是在这个季节生长得最旺的,所以选择鼠曲草这种时令野菜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同时,鼠曲草性平,味甘,功能祛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谓之:“是日(三月初三),取鼠曲菜汁作羹,……以厌时气。”

其次,用鼠曲草做出来的粿品的颜色是墨绿色的,很符合清明节庄严的节日气息,而其他大红大发的粿品就明显与这节日氛围格格不入。

最重要的是,清明节前一两天又称为寒食节,两节相隔时间非常近,因此常把清明节和寒食节混为一谈,在中原习俗中,就有规定过寒食节三日内不许动火,而鼠曲粿就是因为有了鼠曲草浆的加入,使得粿皮更加柔软,一旦蒸熟,在不用蒸炸等动火情况下,仍旧能够食用,而且散发着天然鼠曲草的清香,这就是清明节选择“鼠曲粿”的由来。

六、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借上山扫墓之机,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

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此民间习俗自古就有,《岁华记丽谱》曾提及:“郡人踏青游赏,散在四郊。”魏晋时,每到“上巳节”,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嬉乐,带着春食、春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是杜甫笔下长安城郊曲江风景区游人踏青的盛景。至宋代,踏青之风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宋都汴京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盛况。

潮汕古俗三月三日也有踏青之俗,这在方志中有所记载。清乾隆《南澳志》称:“(三月三日)士大夫携酒遨游山水之间,谓之‘踏青’,犹兰亭修禊事也。”清嘉庆《澄海县志》云:“(三月)三日郊游,谓之‘踏青’。”清光绪《潮阳县志》说:“‘上巳’,士民登山踏青,修兰亭禊事。”

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解放前,潮汕清明节孩童还有斗鸡、斗蟋蟀、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和比赛,今已少见。

古则历史悠久,学问深遂。古当然要咸。咸则老酒味香,老醋味醇,潮汕咸古詹韩逸14 

潮汕咸古

咸,皆也。潮汕音为:ham5含,都、所有、全部、等意。

《潮汕咸古》专注于潮汕话的正音正字,并提供《潮汕百科》各种资料下载及更有趣地呈现出潮汕各种文化。这就是“咸古”的含义及宗旨!

赞赏

长按







































白殿风治疗费用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1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