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妈妈打来电话,叫我回家去吃清明粿。忽然惊觉,原来季节的更替如此叫人措手不及,原来冬天不知不觉间已经远去。
“清明粿”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大抵是因为它是时近清明才有的特色食品吧,自然而然,它也是清明节供品之一。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小鸟欢快的叽喳声中,小草也悄悄地探出头来。每到这个季节,荠菜、苦叶菜、马兰头、水芹菜……各色野菜疯也似的生长。那些绿得可人的嫩芽儿,吸引了无数“吃货”,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在田间地头采摘野菜——当然,采野菜的目的早已经从充饥变成尝鲜。
用来制作清明粿的是一种俗称“蓬”的野菜。“蓬”有两种,它们的学名分别叫做“野艾蒿”和“鼠曲草”。我也并不明白这两种长相各异的野菜,它们为什么会都叫做“蓬”。
野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呈羽状全裂,茎和枝上有稀疏的灰白色丝状短柔毛,掐断后有一股特殊的艾叶清香味。野艾蒿具有理气行血,逐寒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消肿止血等功能。
鼠曲草叶子呈匙状或叫倒卵状,茎叶表面密被灰白色绵毛,掐断后绵毛呈蛛丝状可被拉伸,会开黄色的小花。茎叶入药,主治痹寒寒热,能止咳平喘,调中益气,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因为粿皮加入了“蓬”,所以清明粿吃起来糯滑绵韧,有一股浓郁的艾叶清香,而且它能益气健肺,和缓脾胃,温经去寒。也正因为用“野艾蒿”、“鼠曲草”制作的清明粿既可满足口腹之需,又有医疗保健作用,清明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制作清明粿并不算难,只是制作粿皮很有些繁琐罢了。小时候,每看到“蓬”,肚里的馋虫就直往上爬,不需要大人吩咐,我们就主动挎上篮子,到田间、林边、坡上…去摘“蓬”。我们将采集来的野艾蒿和鼠曲草嫩芽清洗干净,放到锅里略煮,然后取出来挤去水分,把它细细剁碎捣烂。再取糯米粉,把两者混合,使劲儿揉搓成米团,数量多的时候就用石臼来捣。因加入“蓬”而呈碧绿色的米团揉好后,妈妈会用擀面杖把米团擀成薄薄的一大张,然后把一个小碗倒扣在皮上,用纳鞋底的角钻顺着碗沿轻轻一划,一张圆圆的粿皮就出来了,这样制作粿皮又快又匀,很是方便。清明粿的馅料或甜或咸。甜的一般来说都是红豆沙,咸的可就依各人喜好而定了。当然,在我们小时候还要看各自的经济条件,最简单的是咸菜豆腐,讲究点的加上笋丝或肉末。
记得当年我在丽水进修时,曾吃到一个同事家的清明粿,有一种松花粉馅儿的,据说是丽水特有,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带着清香的淡黄色的松花粉,味道是如此独特、清新,至今还叫我念念不忘。我们把清明粿做成不同的样子来区分馅料的甜咸——包成月饼式的是甜的,捏成饺子式的是咸的,不过比做饺子更讲究,还给勾勒出一道道花边呢。我们烧起大锅,架上蒸屉,在屉底铺垫上一层“粿叶”(学名貌似叫黄槿树叶)。铺粿叶一是免得清明粿蒸熟后粘锅,二是增加香味。看,蒸屉上整齐摆放着的清明粿,形态是那样的可爱,颜色是那样的诱人。不等清明粿出锅,一阵阵混合着“蓬”独特的清香的食物鲜香,已随着腾腾的热气飘散开来,把我们都吸引在灶台边,垂涎欲滴。等一揭开锅,直冲鼻端的香味让我们忘了烫手,迫不及待就夹起一个塞进嘴里,于是被烫得呲牙咧嘴。
在反季节蔬菜、水果当道的今天,野艾蒿有了专门的种植,吃清明粿,也不再限于清明节前后,一年四季都在点缀着老百姓的餐桌。当然,如今的清明粿已越做越好吃,越做花样越多,馅料更是品种繁多。而我,还是更喜欢顺应节令,在清明前后吃清明粿。春天,是阳气初生之季,而这些揉进了时令野菜的点心正符合了中医“不时不食”的健康饮食之道。(“不时不食”,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春天的阳气微微初生,不像夏季那么隆盛,需要精心养护。所以,从春季开始到夏初,在自然界少阳之气生发之时,要顺应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而在春天摄取这些天然草本精华,可以清热解毒,祛寒健脾,将身体调节到合适的状态以迎接夏天的到来。
从时令的角度来说,这些粗料细做的糕点可以在清明节用以祭祀祖先,之后大家分而食之,领受先辈的祝福,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流程。小小清明粿,它包含的不单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和韵味,更包含着追思亲人、缅怀先辈的感恩之情。将饮食与文化相结合,一个民族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这,不就是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智慧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