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赵××,女,69岁,郑州市人,退休。无药物过敏史。年2月22日初诊。主诉:失眠15年,加重1周。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白天头晕,未服药治疗。1周前失眠症状加重,整夜难以入眠,今来诊,现症见:失眠,咳嗽,咳吐白痰,量不多,饭后打饱嗝,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BP:/94mmHg,HR:72次/分,心律齐。
中医诊断:不寐病(心神不宁)
处方:炒枣仁24g,茯苓神各15g,麦冬15g,橘红12g,清半夏12g,竹茹15g,炒杏仁12g,桔梗15g,柏子仁15g,合欢花20g,夜交藤30g,远志12g,山萸肉30g,刀豆子20g,柿蒂20g,炒莱菔子24g,隔山消15g,甘草6g7剂,水煎服
沐足方:苏木20g,红花15g,鸡血藤30g,川芎30g,豨莶草60g,伸筋草30g,羌活12g3剂,水煎,泡脚
年3月5日复诊:诉失眠有所改善,仍有头晕,头蒙,咳嗽,咳吐白痰,量不多,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BP:/80mmHg,HR:72次/分,心律齐。
处理:2月22日方加鼠曲草20g,前胡15g,炙百部20g7剂,水煎服
沐足方加艾叶15g3剂,水煎,泡脚
按语:明·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其认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本案例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失眠,当属气阴不足,心神不宁,兼有痰浊之证。方中炒枣仁、茯神、远志、夜交藤、柏子仁、合欢花养心安神;橘红、半夏、竹茹、杏仁清热止咳化痰;麦冬滋阴;茯苓健脾化湿,兼有安神之用;山萸肉补益肝肾;隔山消、刀豆子、炒莱菔子、柿蒂和胃除胀满;甘草调和诸药。临床上,有的失眠患者病情极为复杂,尤其是老年患者,久病之人,或长期失眠久治不愈者,往往虚实错杂,多脏同病,或表里同病,治其实则虚者更虚,治其虚则壅滞邪气,多种治法同用,又显药力不专。遇此类病证,王振涛教授多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外洗的方法,内服中药主要治其本,外洗则主要治其标,使标本同治,又不致药力分散。本案即属此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