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浠言编辑部
四月的浠水,味道是属于软芡粑和枞菇的。清明临近,时雨纷纷。每到这个季节,除了缅怀故人,浠水的孩子们也都会吃到软芡粑。软芡粑是一种时令食品。软芡,学名鼠曲草,又名清明菜。3月至4月间,软芡会野生在田间地头。从惊蛰至清明间的软芡,是最适合做软芡粑的。
这时的软芡茎嫩叶滑、清翠欲滴,清香袭人。清明之后,软芡就会开花,茎叶随之变老,做出来的软芡粑也就没那么好吃了。
做软芡粑,也不是那么容易。采摘好新鲜的软芡之后,回家洗净晾干。拿上头一天泡好的糯米和洗干净晾干的软芡到碓臼里分别捣碎。碓臼这个工具也是比较古老的了,在乡村比较常见,主要用来舂米、捣碎食物、打糍粑。一般一个村子里会有几个,大家共用着,不用的时候,都是用石板或其他东西覆盖好,以免灰尘飘进去,下一次再用时就会很省心。捣碎之后就是揉面了,舂好的糯米粉拌上软芡糊糊,面团很快就变成了很好看的翡翠色。揉好的面揪成小团子用手搓搓,然后拉开,里面裹上肉馅儿或者芝麻糖馅儿后用手压成圆圆的,最后下锅烙,烙的时候控制好火候,不一会儿就可以吃到清甜的软芡粑了。做好的软芡粑外面焦黄酥硬,里面软糍香溢,咬一口,野菜的清香伴着软糯的口感,令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软芡粑,除了是一种美食,也寄托着浠水人的乡情。热情爱分享的浠水人,每家做好软芡粑之后,都会互相串门送上几个给邻居们,邻居们开心的共享着美食带来的快乐,邻里之情的情谊在这烟火气息中完美升华。或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小时候每年都会吃软芡粑,所以也一直没有觉得软芡粑有多美味。直到长大后,去到外地工作,吃了很多琳琅满目的美食,却总是会在三四月这样特定的季节里,怀念软芡粑这种美食。有人说,我们怀念的其实并不是软芡粑本身,而是软芡粑的家乡味道,以及软芡粑承载的记忆。比如我们的童年。小时候呼朋引伴去田间野外采软芡。一路上欢声笑语,大人们聊些家长里短,小孩子们你追我赶,嘻嘻哈哈。看到了软芡,挑嫩绿的叶子掐下来。大家在谈笑之间,岁月在那个春天慢了下来。软芡粑,也藏着父母细心的爱。一姐妹说,她的妈妈已经给她做了好多软芡粑,放在冰箱里冻起来,等着她五一假期回家吃。她年前因为疫情没法回家,打算五一时开车多公里回家去看看,尝一口盼望已久的美食。四月,除了软芡粑,浠水各个大山里长出的枞菇,也让很多人流连忘返。俗话说,四月八,枞菇发;九月九,枞菇有。枞菇的生长会与别的菌类一样,多有规律,通常多见于背阴面的山脚、山坳,或者是树脚下、草丛中,温度、湿度配合好的地方最适宜枞菇儿的生长,过度干燥和潮湿都不行,所以长期不下雨或积水甚多,枞菇都长不出来。而且枞菇无法人工培植,也不便运输,所以大城市基本很少接触到。
捡枞菇是很多浠水人童年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一来是可以上山玩,二来枞菇的味道实在是太美好了。新鲜捡回的枞菇,个头肥美,味道鲜香,营养价值高。炒菜、煮汤、下面条,随便怎么做都好吃到爆。不过读书工作以后,已经很久没吃到这种美味了。有时候市面上偶遇到,价格也极贵,多在五六十元一斤。四月啊,真是让人怀念家乡味道的季节。想约朋友去捡枞菇,想吃一个热气腾腾的软芡粑。有时候多希望在网上可以买得到这些浠水美食,可惜没找到。×投稿邮箱:x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