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0日晴
一夜大风之后,天像是被人用大笤帚扫过一般,蓝得晃眼。今天气温只有零下6度,憋很久没出门,实在忍不住要出来透透气了。
天气虽然很冷,好在没风,感觉不到冷。这就好像是用热水泡脚一样,脚在书里静止不动,是感受不到水温的,只要动起来,简直要烫死人。所以此刻只要刮上一股风,不管穿了什么,都宛若在裸奔。
准备去大栅栏逛逛。北京人管“大栅栏”叫“大拾烂儿”,而不是“大炸蓝”。作为一个外地人,我读“大拾烂儿”总是读不好,就好像说英语一样,总怕发音不准露怯,但又不能直接读“大炸蓝”,读出来自己都觉得尴尬。好在现在在网上说话多,我就是用“dazhalan”拼出来的这几个字,谁又知道呢。
去“大栅栏”需要坐,这趟车我太熟悉了,几年前天天坐这趟车上下班。那时候每天在车上都能遇到有趣的闲事,如今似乎也没了,大家闷头坐着,发呆或者玩手机。售票员懒懒的,报站名特别糊弄,几乎一个字都听不明白。多亏我每一站都很熟悉,也能猜出个八九分。
来早了,“大栅栏”还没什么人,冷清的像来了一个假的“大栅栏”一样。掐指算了算,这应该是我第四次来这里了。
第一次是年,小姨把我送来北京安置好,然后我们来“大栅栏”,在瑞蚨祥给她在北京的太极拳朋友冯老买了一套打拳时穿的白色丝绸衣服以示贿赂,拜托他多关照我。记得花了五百块。
第二次是98年末,春节前夕。初次从北京回家,每月八百块工资所剩无几,想买点像样的礼物有点困难。就在“大栅栏”闲逛,看到有个摊子上卖抓绒的花秋衣,一件十块钱,于是上前激动地买了好几件。还给以前在老家上班时的老总在路边买了一套茶具,叮呤咣当一大盒,看起来很高级,也是十块钱。并不是我心大,是真的穷。
第三次,是年,和深圳的一个网友,在这里的全聚德吃了一顿烤鸭。
然后就是今天。
天冷了就老想上厕所,一到这附近我就开始找厕所,无意间看到了这个卤煮店。昨晚我在大众点评搜了附近的小吃,并锁定了门框卤煮店,没想到还没好好找,却在这一下子就碰到了,不免窃喜。
去完厕所,立马神清气爽,于是我直奔主题,去马聚源看帽子。
马聚源
马聚源,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年)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用以向别人炫富,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
这张照片是十年前圣诞节前后和鼠曲草,思多以及豆子开花去教会时拍的,看思多的瓜皮帽不错,抢过来试戴了一番。这帽子就是马聚源的。
这张是几年前在鼠曲草家,试戴鼠曲草的瓜皮帽,也是马聚源的。戴着比思多那个小一些。很喜欢这个瓜皮帽,找了很多年也没有找到类似的(也是没仔细去找)。所以决定去马聚源总店看看。
马聚源总店和步瀛斋在一起,步瀛斋在一楼,马聚源在二层。
这是一顶缎面的帽子,没有绒面的厚实暖和,看起来却更加精致讲究。
店里几个六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在试戴土匪那种毛帽子,叽叽喳喳的,她们问我:“布面的好还是皮子的好?”我说:“当然皮子的好了,更像山大王嘛。”于是她们就买了一顶皮子的高兴地走了。
我也终于买到了心心念念近十年的那顶帽子。回来自己盘了一个黑色的疙瘩,把上面红色的揪揪换了。
六必居
买完帽子,去六必居买酱菜。说实话,我对六必居酱菜的味道不是特别喜欢,感觉总体偏甜味,不太习惯。但好容易来一趟,不买点不甘心啊,再说很多食物,要习惯起来也并非难事,回去加工一下也是不错的。
我根据导航,来到六必居附近,然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难道知道我要来,又拆了或者搬走了?忽然看到路边有个留着胡子的大爷,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拿着两个核桃在玩,显然就是附近的居民。我赶紧过去问道:“大爷请问一下六必居在哪呀?”大爷看了我一眼,并不讲话,傲然地抬起下巴,冲对面一扬。我顺着方向,看到巨大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在眼前。有多近呢,近得我都拍不全了。
只怪这一带建筑风格太相似,这些招牌和建筑已融为一体,竟分不出哪里是哪里了。
掀开门帘,一股酱菜味道扑面而来,瞬间有点饿了。首先看到的是一盆圆滚滚的东西,我心里暗道:“这不是无花果么!六必居就是与众不同啊,连无花果也用来酱,这吃起来到底是甜还是咸呢?”待近了一闻,却是蒜的味道,原来是酱独头蒜。
买了酱独头蒜和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脆脆的螺丝转,我们叫滴溜。小时候还听过一个相关的谜语,谜面是:“小葱没皮,吃起来像脆梨。”谜底就是滴溜。
门框卤煮
买完酱菜终于饿了,迫不及待地返回想去找最初看到的那家门框卤煮。然而七绕八拐之后早就忘记返回的路了,只好打开导航。顺着导航走到了目的地之后,发现并不是刚才的那家,却是另一家卤煮店,也叫门框卤煮。到底哪家才是真的啊。。。。。。
上网搜了一下大众点评,发现这两家都不是,应该是分店或者山寨的小店。真正的门框卤煮总店,却悄悄地掩藏在冷清窄小到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通过的门框胡同内。
说起卤煮,这些年在北京,我也吃过很多家了,然而真正让人吃了感觉过瘾的,却不多。印象里最好吃的一家,是位于石景山区金顶街附近一个大坡底下的小肠陈卤煮店。我去过三四次,每次去都吃得荡气回肠。卤煮好吃不好吃,我觉得除了那股味道够足之外,关键还要看里面饼的口感如何。
这个门框卤煮店的卤煮算得上很地道了,味道不错,里面的饼煮的很入味,吃起来非常筋道,完全没有有的店里煮久了发软的口感。可惜胃口太小,吃完饼基本就饱了。
炸灌肠也不错,切的大小薄厚都参差不齐,豆子说这才是正宗灌肠应该具备的特点。
这家店店面很小,里面也就只有五六张小小的方桌,然后后面就是一眼看得见的后厨。墙角放这一个电磁炉,上面坐着一个大茶壶,里面是白开水,谁要是不爱喝饮料,渴了可以自己拿杯子去倒来喝。
很喜欢这样的小店,进去也少有人热情地搭理你,随意自在,仿佛在家里一般。
王麻子剪刀
吃完饭继续在街上无目的地闲逛,然后就看到了王麻子剪刀店。尽管已经有几把剪刀了,但还是忍不住进去看了看。
外面看上去店铺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进去里面却出乎意料的简陋。店里光线灰暗,简单的柜台里,像博物馆一样陈列着几把剪刀。又好像是到了镇上的剪刀铺。一男一女两个六十岁左右的售货员,不亢不卑地招呼着我这个唯一的顾客。买了一把我常用的那种裁剪刀,又买了一把超级迷你的用来剪线头的小剪刀。临走时,又看到另一把造型传统,样子古朴的黑色剪刀,心里一喜,便说:“咦?这个我喜欢!”女售货员慈祥地看着我,微笑着说:“那是修脚指甲的。”
瑞蚨祥
出了王麻子店,正纠结要去哪里,看到鼠曲草在群里说你不去瑞蚨祥看看布料么?抬头张望了一下,看到瑞蚨祥就在边上。
“瑞蚨祥”——高级定制的中国领导品牌,年(清同治元年)创建于济南,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丝绸第一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消费者信赖的著名品牌”等多项殊荣。
所以这里大部分都是丝绸布料,丝绸里我最喜欢的是香云纱,颜色低调却不沉闷,手感绵软实在。几年前给一位客户手工缝制过一件,很遗憾的发现这个布料过于密实,并不适合手缝。
二层的展柜里有一些花样盘扣样本,很美,做法也很复杂。对于这种华丽造型的物品,欣赏一下就够了,要真的买来,还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
这个花绣了一半,针还插在上面,让人忍不住想要过去把它绣完。边上写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但还是很没素质地偷拍了一张远景。这种绣花,很费神费时,定制的话,价格也高。几千到几万根据复杂程度而定。
一个大妈看我在看价格,便怂恿道:“等你结婚时订一套呗,贵是贵了点,但一辈子就一次,现在不穿啥时候穿!”
说起来这些衣服做工也真的很讲究,但款式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先不说我已经结过婚了,就算再给我一次结婚的机会,我也不会上这里来定制衣服。也不是实用不实用的问题,只是不太喜欢的话,收藏起来也没什么乐趣。
大妈很健谈,此时已经从衣服聊到她家的琐事,这样下去,聊到天黑也是有可能的。我赶紧找了一个借口,溜了。
二楼还摆放了一些过去做衣服的物件,就是一个小展厅。确实如鼠曲草说的,很有看头。
出了门,在门口又遇到方才的那个大妈。她见到我,高兴地过来,和我吐槽边上几个游客的衣服,一副要和我一起逛街的架势。我迅速掏出手机,一边假装玩手机一边往相反的方向扬长而去。
大约是淡季的缘故,大栅栏到了中午人还是不多,每个店铺都很冷清,路边刚出锅的烧卖、炸糕、糯米糕在寒风里冒着热气,然而刚才吃太饱,居然没有想去买来吃的欲望。
天气太冷,就算是没有风,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寒气的威力,冷空气就静静地在人在四周包裹着,随时等待一阵风吹来,把你穿透。在街上蹓跶了半天,冻得有点意识模糊,一条路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居然迷路了。手机被冻得关了一次机,勉强开机,导航到车站,直接回家了。
早上出门时曾经吹牛逼说不冷,那么此刻想说,什么是冷呢?冷不冷就是在户外持续待上那么半天,再下结论。受得了是能受得了,但寒冷封印了人的意识,便没有了闲逛玩乐的心思了。
这样的天气里,还有什么比窝在温暖的屋子里喝着热茶吃着点心看看书刷刷电视剧更有吸引力的事儿呢。
海里的泡沫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