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意
1、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江南北,天气清澈明朗,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桃李绽放,万物欣欣向荣,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到处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2、《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之德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祭奠祖先,感恩和体会先人的哺育之情;缅怀先贤纪念先烈,学习他们的智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懂得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所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对祖宗的智慧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以先辈为镜,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并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糟粕文化,保留可借鉴的智慧和精华的文化,弘扬正能量。向先人学习,结合时代的创新,再把智慧教导给后辈子孙,践行智慧传承的人生使命。
清明之病
01、咳嗽
清明前后,冷暖空气势力相当,气候干燥,气温多变,过敏原增多,孩子的防御能力差,容易引起儿童咳嗽而患上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02、嗜睡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并且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身体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了。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爱打哈欠,总觉得睡不够。
03、拉肚子
在寒冷的冬天,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我们的身体就是靠这样的“冬藏”以减少能量外散来保暖。在“冬藏”的时候,整个身体处于“收涩”状态,很多垃圾都不能及时排出去。待到春暖花开“春生”之时,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随之扩张。在清明前后,身体通过“泻”的方式来清空整个冬天残留在体内的的垃圾和内火,以达到身体“清明”的效果。
清明节之前还有一个寒食节。很多地方有寒食的习惯,通过寒食或者生食让身体清明。
当然,也不排除受凉、食物过敏、消化不良、病毒感染等情况。
理论上,清明前后拉肚子,在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不急于就医。如果严重,医院。
清明之养
1、心情舒畅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火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使人暴躁易怒,也是高血压的易发期。所以应尽可能保持心情舒畅。
2、舒活筋骨
宜早睡早起,多到户外运动,如晨练、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
3、衣着宽松
春捂秋冻,到清明是一个节点,过了清明就不宜再进行“春捂”,特别是对于新陈代谢比较快的人们而言,如果还进行过度的“春捂”只会引发“春火”。
4、慎食发物
清明时节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就是指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宜多食用的蔬菜、水果如:红萝卜、竹蔗水、枸杞、猪肝、荠菜、芥菜、山药等柔肝养肺的食品。
清明之草——鼠曲草
别名:清明草。
传说:
古时有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叫孩政,生得灵巧异常。一年三月,他到野外拔猪草。看见田野山边长了许多绿茸茸开黄花的草儿,闪着晶莹的晨露,密生洁白的纤毛,散发出缕缕清香,原来这就是鼠曲草。他采回这种草,突发奇想,把它和在粳米粿里去舂,并捏成绿绿的八仙形象,人们纷纷仿效叫好。这事让知县知道了,便将这种粿进贡给皇上。那年三月,皇帝本有痼疾,吃了这粿后,居然好了,龙心大悦,拍案称奇。
功效:
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用法:
1、治一切咳嗽:鼠曲草10g,苏子9g,款冬花10g,熟地黄20g,焙研末。
2、治咳嗽痰多:鼠曲草全草、冰糖各适量。同煎服。
3、治毒疮初起:鲜鼠曲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另取鼠曲草适量水煎服。
4、内热上火,烦躁不安:鼠曲草30g,龙葵10g,蔊菜15g,红枣4个,生姜3片。水煎服。
5、降血压:鼠曲草一把,水煎服。
药膳
1、清明粿
从田间采集后,选摘芯叶入锅熬煮,沥去涩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烂。再以糯米粉掺和揉制成团块,作为粿皮。再将团块分成小块,捏成圆饼,中包粿馅,馅有咸、甜、双烹数种。甜馅有花生糖;咸馅有糯米饭加香菇、肉丁、虾米、花生仁、香料等;双烹则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包制粿馅之后入木模压印,垫在蕉叶上入蒸笼蒸熟。
功效: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等药用价值,喘息咳嗽、消化道溃疡、风湿性疼痛等功效。
2、鼠曲粿炖排骨
做法:鼠曲草适量,排骨适量。
功效:降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