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日,宜踏青宜扫墓。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要祭祖、扫墓,以此怀念已故的亲人。
小镇的清明,是热闹且庄重的。主家商榷好祭祖扫墓的时间,以此保证家庭成员都能回来参加。过了一个春节,家人们以清明的名义再次相聚在老家。
清明时节最忙碌也最繁琐的事准备青团,在小镇也称“青饼”。
青团是清明祭祖必不可少的食物,早在清朝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便有记载青圆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其中袁枚提到的青草,据说是艾草,在小镇用的则是鼠曲草,周身长满白色绒毛,以绿叶黄花为主,矮生在田野之间。
一般在清明前几天,家中老人会提着篮子采摘刚嫩的鼠曲草,此时未完全开花,正好适做青团。在小镇里,你说鼠曲草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是你说“摘青去”,肯定大家都能反应过来。
采好了鲜嫩的青,挑拣、洗净是样大工程,需要一家子坐下细细拣选,有时这样简单的程序也会交给小朋友来做,让他们参与感受时节气氛。再是放在锅里和水煮开,捞出来沥干后,放到捣球中,充分捣烂,这样的青掺到粉里能给口感加分不少。
一个青团的好吃与否跟皮的质感是分不开的,皮如若是软糯适中的则青团就成功了一半。这样重要的活计是交给家中老人的,她们只一揉便能知晓这皮是否合用。
老人将捣烂的青和和好的面团放在捣球中二次加工,从捣球中起出的面团粘糯且味香。
这时家中腌制三月有余的咸菜便派上用场了,切成细碎,配上新鲜的春笋、豆干等放入锅中炒熟,冷却,等着嵌入和好的粉中。
粉团子滚成陀螺的形状,往下挤压,做成漏斗的形状,往里面嵌入拌好的馅料,一个个圆滚滚的青团子就等着入锅了。
关于青团,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年轻人叫金兰,家中贫困,但是他懒惰骄横,不尊重母亲。但是朝廷有令,家中若有田地荒废,是要处死的。奈何父亲早故,母亲体弱,金兰只好下地干活。
一日,金兰在田地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场景,幡然醒悟,决心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正巧母亲送饭来,金兰主动迎上去,母亲误以为是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于是投河自尽。金兰见此情景,立刻跳入水中救母,但是只摸到一块木板,于是他将木板供奉堂前。
金兰很悔恨,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篮子的地方长出的野草,也就是青采回去,做成苦饼。慢慢地,清明上坟吃青饼慢慢成了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再往前追溯,吃青饼的风俗就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小镇的清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虔诚的思念。
往往制好青团,是要先和祭品一同带上墓前祭祖的,待到仪式完毕,才能开动食用,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扫墓也是小镇清明的重要习俗。
所谓扫墓是去先人墓前清扫落叶、祭拜、求得先人的保佑。正值四月,山野野杜鹃开遍当大人们在行祭拜礼时,小朋友便会越过山野,攀折野杜鹃,回来后供奉在先人墓前,以表思念。
在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直至今天,小镇清明还是延续了这样的扫墓习俗,程序不改更显尊重。
百来年过去,小镇清明如常,刚天亮便能听到捶青的声音,沉重且低吟,仿佛远处的墓钟敲响清明的序幕。待到天大亮,便能闻到青饼的味儿,每年就等着这一口吃的。
躲在远方中的小镇,躲在清明时节间的美味,馋的远方游子思乡归家。
.04.05周四.清明宜缅怀
如果想哭,可试试对嘉宾满座,说个笑话纪念我。
——《活着多好》
鱼佬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