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纠正上一篇出现的一个极荒谬的错误,潮汕的地理位置在广东东部,而非西部....而后呢,潮汕话里夜糜的发音更趋近于“meimuei”。
谢谢晃荡饭,杨泽盈,林小栗等特地发消息来纠错的朋友。
继续我们的潮汕篇,这一期关于“粿”。
通过“粿(guǒ)”字的字形你大概就能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食物。在汉语中与此相近的字还有“粄(bǎn)”,“籺(hé)”等。每一个字所指代的食物,都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在此不多赘述。粿并非潮汕特有,闵南,台湾等地区均有大量存在而且种类丰富。有趣的是,烧饭狗的老家位于浙江中部,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粿的踪迹,比如“红粿”与“清明粿”,前者是用染色红米包裹糖心糯米团蒸制而成的红事甜点,后者即青团。
红粿桃。馅料可以多变,我吃的那只是绿豆蓉馅,咸,豆蓉口感如软沙,无汁。外皮基本无味,口感略粘,弹。红色来自食用色素(请勿敏感)。
粿(也包括籺,粄在内)构架基本无法脱离淀粉,但淀粉源可以是各种富含淀粉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番薯,玉米,土豆,藕,荸荠,葛根等。
水晶粿,馅料百变:红豆,韭菜,玉米,芋...
特写。透明的热加工外皮,一定意味着“淀粉”。
外形上的变化,出现了包子,饺子的特征,命名便变得极其有趣,叫“水晶包水晶饺水晶馄饨”还是“水晶粿”。
请注意图片中上方的暗色物,大名鼎鼎的鼠壳粿(鼠曲粿),外形与桃粿基本无异,但在外皮制作时加入了鼠曲草汁,通常为甜口。
meko妈妈制作的鼠壳粿。
桃粿,粽球,韭菜粿。
制作桃粿所使用的模具。
荷兰薯粿,荷兰薯即土豆。
菜头粿与甜粿,菜头即白萝卜。
甜粿与马蹄糕,糕与粿的一字之差所意味着的可能便是后者的“外来性”。
马蹄即荸荠,马蹄糕由荸荠淀粉加工而来。糕体表面的白色突起为荸荠碎,观察侧面时能感觉到两种层次,推测最上方薄层是在马蹄糕完成后浇入混合马蹄碎的熟淀粉浆而得。购买马蹄糕后老板娘附赠了一袋糖粉,蘸食。
切分甜粿时需要“线割”,因为其极高的粘度会对刀面造成极大阻力。
上一篇见过的粿条粉肠之加工与半成品。
无米粿,无米是指“非米粉制作”。外皮一般为地瓜粉,内容物通常为韭菜,咸,需炸食。
朴籽果,朴籽并非朴树之籽,而是树名为“朴籽”。朴籽粿在制作时加入了朴籽叶汁,因此为绿色。经发酵,蒸制而成。吃起来带着很淡且温和的植物清香,微甜,松软至极。
咸水粿。将米浆倒入小盏中蒸制而成的米糕,本身无味,食用时需要加一些熬煎到质干味香的菜脯碎。摊主熬煎菜脯碎的方式非常有趣:小烛火炉,上面放一只不锈钢杯,倒入菜脯碎与适量油,极温柔的加热。当一批菜脯碎制作完成后,在杯旁离火较远处堆积成小山待用....
鲎粿,另一种神奇的潮汕粿品。传统意义上的鲎粿是需要加入鲎(酱)的,而今因为种种原因鲎的数量已经变得非常稀少,所以不再使用。外层为米浆,内容物为猪肉,虾,坚果等。其加热与保温的方式非常有趣(也极其正确):温油浸--控制其含水量保证口感与大批量制作时防止粘连。点食后剪成小块,淋进一步调味的沙茶酱(通常会添加适量酱油与辣酱).外层米皮的口感扎实,非常有弹性。
温油浸制的水晶粿(球)。馅料分别为甜口的芋蓉与咸口的绿豆蓉。
无米粿,炸制,也因此产生了脆皮和很张扬的香味。内容物为韭菜,比较单纯的韭菜。这种简单的组合与恰当的加工方式对我来说即是完美的食物。
同一家出品的煎饺,馅料是笋丁,其他无需多言。
糕烧番薯和芋头,上撒芝麻碎。
同一锅糕烧形似却又存在各种细节差异的两种食材,你们感受一下。
五果汤,潮汕传统甜汤。这碗其实有六果:百合,银耳,白果,莲子,绿豆,亚答子。亚答子是某种棕榈树的果子,透明,新鲜果实本身几乎没有味道。然而这家用了罐头亚答子,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碗汤的所有原料几乎无味,罐头亚答子有一股明显的糖精味,于是这碗汤也有了的糖精味...
自鲎粿起所有食物来自此家,同样被当地人归类为“上电视以后就不好吃了”的那一批店家。于是,潮汕地区食档的两个重要特点就出现了:“上电视以后就变得不好吃。”和“即便当地人认为变得难吃,水准依然不低。”
与粿相关的,除了以上这些零散小吃之外,还有能够裹腹的粿条,粿汁,炒糕粿等。
粿条,即用米浆蒸制出米皮而后切条。粿条在潮汕地区的呈现是潮汕人民平时食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食物:粿条面。
在汕头路边随便吃的一碗粿条面。由此将其解构为:粿条,汤底,主料,小料,蘸碟。汤底一般为猪清汤。主料自选,此碗为粉肠和猪心。猪心对火候的要求极高,可以测出店家水准。
第二家店,位于澄海,路边小摊却将潮汕饮食的浮夸之风表现得非常到位...
选料部分,丰富程度稍逊于闵南地区的面线糊,也更简单,但细节处理非常高明--不同内脏的切分方式与火候。
其一:粉肠,猪肺,猪肉丸。
其二:蛏子,鱿鱼和蚝。
两者不变的部分是:粿条,猪清汤,葱珠朥(熬青葱花猪油),胡椒,芹菜末。所有料的火候完美。
最浮夸的是,一碗粿条十块钱,主料盖满碗顶还给你六个味碟......六个!分别为:鱼露,普宁豆酱,蒜头朥(熬蒜蓉猪油),蒜蓉辣酱,以及一种较甜,有海腥味的鲜度极高的辣酱(左上一)与一种香料味丰富浓郁的膏状辣酱(右中一)。
第三家,潮州,牛肉粿条面。
牛肉清汤底,粿条,蒜头朥,芹菜末等。主料可以只要牛肉,也可以什么都要(各种牛内脏,牛肉丸等),完美的火候从成品的牛肉肉色便能看出。蘸碟是辣酱。最特别的是碗顶那一小撮南姜。在潮汕地区接触到的新鲜香料最有趣的即是南姜,这种带有明显复杂柠檬香与辣味的植物在潮汕地区被大量使用。
店员正在给内脏刮油(目测为牛肠)。
NEXT:炒糕粿
炒糕粿,将大块米粿切分后加各种辅料调味炒制。
一摊两锅。右侧煎制带出脆皮,左侧调味炒制,避免洗锅,提高效率。
所用辅料相对简单,鸡蛋,绿叶菜,蒜叶碎,番茄等,调味用沙茶。
盛盘后,上铺大量白糖粉,没错!就是白糖粉!甜咸兼备。(也有人会选择蘸食糖分,而非直接撒上去,但一定会有糖!)
一大桶.....糖粉...
粿汁,在潮汕期间只吃了一家24h营业的。
粿汁的最基本元素:米浆与(干)粿汁皮。
配料丰富,以各种卤味为主。
粿汁的制作方式,烧煮米浆而后加入米皮,得到一碗粘稠滚烫的糊状物,呈现两种口感,一种风味。
粿汁本身无味,需要附加卤味和卤汁。卤味随意自选。上图为五花,猪皮,卷章。
这一碗是猪小肚,胰脏和腊肠。小料味蒜头朥和葱花。
小肚,五花,猪皮等口感在熟透的程度上均保留了一定程度嚼劲,胰脏粉烂,店家对火候的控制可见一斑。
小菜:卤水焖苦瓜。苦瓜已经煮透,口感粉软。长时间的加热与卤汁丰富浓郁的味道将“苦”修饰得非常温良友善。
最后,再瞄一些相关。
粿店里的烧麦与紫菜鱼卷。
一种纵向气孔的烤制甜食,纵向气孔往往意味着比较单纯的“淀粉发酵物”。中间味混合坚果馅。
达濠菜市中各种小吃,许多与“祭祀”有关。
汕头调味品店中种类繁多的鱼露。
本篇完,感谢浏览!下期,继续潮汕!
摄影/文案/编辑狗:烧饭狗
地陪狗:Meko/XX/黄婕/郑翔凌
顾问狗:Meko/郑翔凌
视频/陪食狗:晶哥/晶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