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糯江南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8851.html
软糯是江南饮食文化特征之一,不了解江南文化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江南人会对热时细软绵密,放凉即冷硬如蜡的糯米糕团如此热衷。夏丏尊曾在《鲁迅翁杂忆》里说,自己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时,曾同为浙江绍兴人的鲁迅志趣相投,晚上学校摇响寝铃前,总不忘备好鲁迅每夜必须的粮:强盗牌香烟和又甜又糯的条头糕。沪苏浙一带人爱吃糯米食,均与其基因有关。这里自古就是物产丰饶、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的人从风流才子到绝代佳人都有一种内敛式的张扬。江南人温婉秀美,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优雅,也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富足。但江南人骨头的硬度,在历史上也是尽人皆知的。这就是为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最早在这里叫响,也是为什么江南的古民居里,家家户户都会挂梅兰菊竹四条屏。这是江南文化中柔而韧的一面。唐宋以后的“江南”,所指之处大抵就是以苏州、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这里与华北平原之间,天然阻隔着公里的淮河和公里的长江作为天屏障。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不仅阻隔了北人的军事南侵,也形成了北方盛麦、南方足稻的特点。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尤其适宜水稻生长。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的水稻种子,晚一些的马家浜文化里,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了粳稻,从此埋下了苏州人爱吃且会吃糯米食的基因。“软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美妙到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出来的感觉。只轻轻一尝,便知是江南之物了。苏式糕团是江南糕团中的集大成者,春夏秋冬、岁时节令,宗教祭祀,人生大事,从正月的小汤圆可以一直吃到十二月的糖年糕,从春天五色大方糕,夏天的绿豆糕、秋天的重阳糕,吃到冬天的猪油糕,品种动辄上百种,一年四季变换且不重样。如此,周而往复,生生不息。苏州人特别会用糕团来记忆节日时令,好像是人与自然的交互,必须要通过糕团为载体才能得以完成。比如,清人蔡云在《吴歈》中写道:“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龙抬头,苏州人习惯在这一天吃撑腰糕,但吃完撑腰糕,是不是就腰板硬朗,一年四季干活不会腰痛了,这个似乎不太可靠。其实,在吴地风俗中,所谓吃撑腰糕,其实是把去年过年时吃剩下的隔年年糕切成薄片,在油锅中煎炸了吃完。俗称“油煎年糕”。对于这一点,清人许锷讲得更具体了:“新年已去剩年糕,饱啖依然解老饕。从此撑来腰脚健,名山游遍不辞劳。”可见,二月二吃撑腰糕,更多地反映出的江南稻作文化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惜食美德。总之,苏州人给自己找了一万种消灭糯米的理由,撑腰糕只是其一。粘性强、颗粒饱满的糯米是糕点制作的主要原料,但大多数时候为了口感更细腻,会掺入少部分粳米。一般年糕用纯糯米粉;糕团为七成糯米粉、三成粳米粉,不过最具江南特色的青团,则是八成糯米粉、二成粳米粉。青团子在苏州历史悠久,颜色葱绿似碧玉,油亮似翡翠,清香扑鼻。因为放了粳米粉,一般能存放七天之久,不破不裂不硬不变色。《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载:“清明插桃柳枝于户上,食青苎团。”青团子原本是苏州人家在家祭和上坟祭祀时所用祭品之一,但随着祭祖功能逐渐淡薄,更多的青团子反倒都被扫墓的人开开心心地吃到了自己的肚子里。每年,三月清明节前后,是相城蠡口的四季楼糕团店一年里最忙的时间。小店虽不大,但却是糯米爱好者的福地。每天卖掉的青团都要上千个。苏州市里有名的糕团老字号很多,但这些散落在城市周边地带、小街小巷里的糕团小店则更是以各自的绝活手艺立足。四季楼的糕团品种不下百种,店主每天早上五点不到就要开工,七点多就蒸好了撑腰糕、做好了糍毛团、松糕等十多各品种,而且还做好了客人预定的几百个喜饼和定胜糕。店里的糕团全靠手工完成,撑腰糕上的桂花也是用光福窑上的桂花买回来自己腌渍。糖渍桂花其实很不容易做,桂花娇嫩不易定型保持,即使熟手也往往容易失手做废。四季楼的撑腰糕最大的特色就是放凉了也非常好吃,甜香不粘牙,软硬刚刚好。青团具有极强的时令性。很多卖青团子的店门口,都会用小黑板、硬纸板等,或工整或歪扭地写下“一年一度,青团子上市!”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袁枚说的青草,其实各地不一,或用嫩艾叶,艾蒿、泥胡菜、鼠曲草或者叫佛耳草,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还有用一种是立春后10天左右,在河岸、沟渠、田埂边成片生长出来的一种叫浆麦草的野草。因为野草不能人工栽培,都要顺应自然时序的约束生长,时间不到,艾叶和浆麦草等还没长好,草汁的原料不够。时间一过,便又长老了,榨出的汁都有残渣,没了新鲜的味道,口感上会差很多。浆麦草、艾叶还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尤其是艾草,《证类本草》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药食同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方面,这也为青团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从田里割上来的野草,要放在石臼里用砸出碧绿的草汁,或者是用搓衣板不停揉搓出草汁。由于草汁是酸性的,为了保留青草香味并去除其酸性,需调入少量石灰水。只有技艺娴熟的老师傅才能掌握放多少石灰水。

四季楼的青团子选用了麦青与艾草两种草汁来做。古代没有食品添加剂,草汁带有大自然里天然的青绿色。用天然的植物颜色来用作染料,这是世世代代,极为古老的方法。清明前三月三的艾青是最嫩的,颜色也非常翠绿。麦青汁和艾草结合起来,既有青艾的香气,又少了艾草的苦涩。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一方面是给团子增光添彩,另一方面使之互不粘连。待所有工序完工过后,亮晶晶、碧莹莹的青团子便可正式出售了。青团食俗发展至今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足见此食俗生命力之强大。四季楼的青团子馅多量足,一个个被包成了小孩拳头大那么大。农家的手工糕点,虽卖相朴实,费的心思却一点不比老字号糕点少。一块地道的糕团背后,考验的是制作者的体力和耐心。所谓,越是日常事物,越要下极致的功夫,这或许是苏州人推崇的文化真髓。当蓬勃生气的春天来临,撑腰糕搭配着满园春色,青团子搭配着紫玉兰,还有松花团子、麦芽塌饼,这些都是春天的应景之物。咬上一口,清香扑鼻、细腻甜糯,象征着草木长青,也体现了自然轮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8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