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纷纷
清明时节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清明节的来历
QingMi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现在大力推动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积极组织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古时候称探春、迎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是郊游的大好时机。传说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时期,这个习俗尤为兴盛。
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清明节的美食
青团
清明吃青团子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惯。做青团子不同地区用的食材也不大一样,我们当地人做青团子喜欢用嫩艾或者小棘姆草,还有的地区会用鼠曲草、浆麦草来做,也都各有风味,这些野菜食材,也是春天不可错过的美食,这个季节吃最合适不过了,做成青团子包入自己喜欢的馅料,色泽碧绿,看着就非常有食欲,外皮软糯,里面的鲜香香甜,当零食吃是小朋友的最爱。是很多地区清明必吃的一道美食之一。而且春天吃嫩艾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好吃,还有健康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艾饭
艾粄是南方客家人清明必吃的美食之一,同样也是用的艾草来做的,口感清香软糯,包入自己喜欢的馅料,只是造型上跟青团子不太一样,会用特殊的叶子包裹起来,防止粘黏在一起,有的地区会用芭蕉叶来包,也都各有风味,也是一道清明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而且在老一辈的客家人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所以说吃艾粄不仅好吃,还有一整年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
清明饭
清明饭就是用各种春天的野草搭配在一起做的,常用的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等。搭配蒸好的米饭或者糯米饭一起拌匀了吃,一口咬下去都是春天的味道。这些春天吃的野菜多吃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也是清明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
细雨踏青日
思怀故人时
春风表心意
鲜花寄思情
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防护哦
随身带好口罩~
图文/宋婉婷
审核/赵吉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