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吴泳在《千秋岁》中有言:“芳草鸣鶗鴂(tíjué,即杜鹃鸟)。野菜飞黄蝶。时易去,愁难说。”
杜鹃在芳草丛中调舌鸣叫,黄蝶在野菜之中翩跹飞舞。时光易逝,心中那满满的愁情却难以向他人言说。
野菜,是田野间星星点点的缀饰,是春季勃勃的生机,同样,它是一种清简生活的象征。而在周作人先生的眼里,这野菜似乎又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那这份特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故乡的野菜》
文/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深度阅读解析
文章的标题为《故乡的野菜》,简洁明了地揭示出作者想要描写的对象为野菜,而且是作者故乡的野菜。那么我们的心中自然也就会有疑问了,作者的故乡为何地呢?作者故乡的野菜与别地的野菜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个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了继续阅读的愿望。而文章上来便使用充满哲理的语句开头,同时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将故乡与邻舍进行类比,以突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介绍完了故乡之后,下文则自然而然就要接着描述故乡的野菜啦~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深度阅读解析
作者人在京城,却因市场上的荠菜而回想起故乡的野菜,进而介绍了浙东的乡土人情。无论乡间还是城里,搜寻挑食荠菜都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紧接着,作者又援引童谣“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和谚语“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大大丰富了文章的色彩,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深度阅读解析
作者这一段对黄花麦果的描写可谓十分传神。仅用简简单单几个字便将其花叶的形态,特征,色彩展现在读者眼前。微圆的叶片交相生长,叶片上细微的白绒毛更显可爱,黄色的小花在梢头开放,一个“簇”字便将花的繁盛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又介绍黄花麦果糕的做法,并通过孩子们的赞美来侧面体现黄花麦果糕的美味,借以传达作者的怀念与喜爱之情。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深度阅读解析
这一段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过往保存古风的传统生活的依恋和怀念,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一些无奈与落寞之情。“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通过现在在北京的生活与过往故乡生活的对比,愈显出作者对儿时,对故乡野菜的无限怀念,而这份深深的怀念,通过这浅浅的文字表达,却更有一种别样的深刻。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深度阅读解析
紫云英的这段描写细致入微。分别从花的颜色,数量,形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白描,同时,作者连用了数个比喻,且点面结合,整体看来,似华美的地毯,此为面;近前看来,又似是蝴蝶、鸡雏,此为点,生动形象。接而通过援引日本《俳句大辞典》中的语句,以未有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来体现紫云英之多,是被人习见的东西。后文更是通过对浙东扫墓的描写,点明了作者以野菜为依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眷恋。而这些风物,却是身处繁华京城却倍感孤独的作者所不能再看到的,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失望,对现代文明的不满以及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赞美,充分升华了本文的主旨。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先生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所写就的一篇冲淡平和,充满雅趣的随笔散文小品。郁达夫曾评价其文体,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浪漫,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从头再读的。”
那么,这篇文章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首先,开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便是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在开头先说自己对故乡没有什么情分,而之后那浓浓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溢出时,便更感觉真实与强烈。
其次,本文章多次引用童谣谚语。
如“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等谚语,这些谚语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风俗雅趣,富有极高的生活气息,自然而又真实。小可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试着留意些类似的谚语,若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话,相信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闪光点。
最后,也就是周作人先生特有的那冲淡平和的文体了。
整篇文章看似平常,如叙家常,十分口语化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自有忘言而辨的真意。作者谈及故乡的野菜,就如数家珍一般,“荠菜、黄花麦果、草紫等等……”记忆这么深刻,正是因为作者对故乡放不下。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秀散文,野菜只是个依托,作者想真正表达的实则是对浙东风物人情的赞美,是那一份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
此外,本文的结构也是十分的严谨,可谓文思缜密。本文共有5段,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总起,后四段分别介绍三种积淀着乡土习俗的野菜。作者首段先写自己对故乡没有“特别的情分”,但那份乡思似遮实露;接着第二段由妻子言市场在卖荠菜,自然地勾起了作者对浙东的追忆,对荠菜的追忆;而第三、第四段作者则介绍了黄花麦果及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与相关风俗等;第五段则是对紫云英及其相关风俗的介绍。
本文中,作者一共介绍了故乡最具地域特色的三种野菜,分别为荠菜、黄花麦果及紫云英。作者对这三种野菜的描写,细细看来,又都有着一些共通之处。作者都是先通过白描的手法来描绘野菜的形状等基本特征,再描写浙东人和野菜的互动(做美食、童谣民谚等),其次又通过文献记载来介绍相关风俗人情。最后,作者则通过“写物”来“抒情”,或提起北京、日本,在现实情境与故乡追忆之中抒发惆怅之感,或直接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抒发思念之情……作者采用这样的结构,逐层递进,感情愈发醇厚,往往更能表达出其对故乡野菜浓得化不开的眷恋及对童年及故乡风俗人情的怀念之情。
野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全文未提一句思乡,却通过对野菜的描写将这份乡情深潜在了淡淡的笔墨之下,留待读者自行品读,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中考链接:
1.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3.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4.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参考答案?
1.(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2.(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3.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4.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5.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