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家
南
N
Home
S
A
回
次
家
开车时间
05:20开
13车14号
票价幸福无价
一经认证全国有效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
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新春佳节,小编采访了身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博雅学子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家乡春节期间的习俗吧。
小编木南斗胆献上一曲《步步高》~
东北篇
正在灌腊肠(不是红肠)的小伙伴告诉小编,东北过年很多的特色食物都是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密切相关的。像酸菜、冻梨、冻柿子都是便于保存的食物。而现在,东北的物质资源和全国一样了,这些特色食物的延续更多的是因为文化传统。
满族的小伙伴和小编分享了她们那里“挂钱”的风俗。在大年三十贴在门楣上。在清朝时,人们是按照自己是哪个旗的来挂的。如果有乞丐,就会找自己所属的那个旗去要饭。师姐说,在以前,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过年就是为了多吃点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而现在,因为人们的分隔,物质的丰富,春节更多的是团圆。
中原篇
山西南部的特有缠绕方法
麻花是山西南部经常吃的一种特色食物,最著名的是山西稷山的麻花。多股面条交织缠绕,经过油炸以后金黄透亮,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待。但技术难度很大,麻花大师需要多年练习。
正在打扫厨房的北京的小伙伴和小编分享了一个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了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小编丝毫没看见前面顺口的地方在哪里_(:з」∠)_)
家在河南一心只顾吃的小编在二十三那天晚饭是“火烧豆腐汤”,过年的时候家里还会蒸“枣馍”。人们会早早地买好两条大鱼,用盐腌过晒在院子或阳台上。阳光下鱼的身体透着光。过年时要“炸菜”,炸莲菜,炸肉块,炸鱼块。院子里支个大锅,咕嘟咕嘟的卤肉香气勾得邻里的小孩子都跑来了。
江南篇
家在“江北”的江南人士黄老师最近沉迷做菜,从其票圈颇能看出其地之风俗。清代厉秀芳所撰《真州竹枝词引》记载,“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当地过年喜爱“冬腊风腌”,从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我的祖父祖母》中谈到的腌咸菜、风公鸡等皆可看出,黄老师在票圈带来的则是青鱼鲞,咸肉。
◆◆◆◆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南方人”的沐霖告诉小编她们家里过年主要就是做圆子,猪肠,猪舌头,荷包蛋……过年的时候,街上有很多套圈儿打枪的,和其他好玩的东西,非常热闹。
◆◆◆◆
岭南篇
鼠头粿
现居佛山又兼具广州特质的潮汕人(小编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余着同学告诉我们,在佛山这边元宵节要走通济桥。广州人过年要吃盆菜,潮汕那边吃卤水鹅和甜粿。
正宗潮汕人蔡同学证实了余着同学的说法,过年时他们家会自己卤鹅。还要做鼠壳粿。用鼠曲草的嫩芽榨出的汁液和米粉混合制成,用香蕉叶垫着,蒸熟或煎了吃,有鼠曲草的香味。
实际上,吃粿可能是南北共有的一种习俗。无独有偶,家在山东的勤光和景创师兄也晒出了粿,不过是染成了更为喜庆的红色,多以甜饭扣模制成。
在此恭祝
亲爱的读者们,各地的博雅人
除夕快乐!
福福狗年大吉!
(某位老师的新年瑞兽)
编辑:小瓜
排版:二清
校对:粽子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