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愿望是当一个诗人
把生活过成诗
曲径通幽山林食纪
大家好,我是山林食纪的作者,致力于用影像传承古早风俗和质朴文化的田园摄影师,我来自福建一个闽南和客家相融的县城。
我痴迷古旧器物,徜徉山林美食之间,我坚信食物本身就是历史的承载,讲述一场场岁月变革,一次次时光迁徙,满满的人情味,还有母亲、童年和梦想。
平日我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厦门,间歇性隐居深山的老家中,和父母过着与世隔绝的诗酒田园生活。
父母晚育,父亲36岁时我才出生,比起大部分人我拥有父母的时间都短,于是我想要更多的陪伴他们,感激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感谢摄影这种诗意的表达,让我找到了满足愿望的生活方式。
(播放音乐,让看照片的过程更美好)
“我的老家,在距离厦门两三百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家里院子,栽种了各种果蔬,饭食想吃什么,即刻去地里新鲜采摘,没有施肥也没有农药,全凭大自然馈赠的果蔬也是健康到不行。
爷爷的老屋子里随意的一块木板,都经历了几十年风霜雨雪洗礼,曾经的旧碗木箸,山里不知名的野草花植,母亲做的一道家常小菜,就组成了我的拍摄内容。
归园田居,
清晨总是很早起床,
徒步山林,山中宁谧,
野生花植遍地丛生。
漫野的山莓殷红。
方言叫「暗pe」,
小时候常把它们和蛇果混淆。
来日倚窗前,仍怜慈母味。
最是素朴简,远望可当归。
古食器,器精而美,
纹透而明,古时匠心,可见一斑。
食之原初,最为珍馐,
馔于山林,以养食纪。
“我很喜欢日本电影《小森林》,我想我和女主市子的区别,就是我有幸有父母相伴吧。
在县城长大的我们,从大学开始就无法在父母身边久留。也许因为出身农村,加上自己浓重的家庭观念,我真的想要给父母更多更实在的陪伴,我深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亲年轻时的布履
爷爷奶奶辈的生活用品
布衫是爷爷四十年钱的衣服,
老人家上了岁数已经不记得自己有这件衣服了。
布衫是奶奶手工缝制的,奶奶过世已经八年。
父母做的酒糯兔肉包,
最初的记忆是儿时,
奶奶尚在人世,春节做了这道菜肴——
入口软糯,其中裹着兔肉,微淡适口的酒香。
草粿-逢年过节,外婆家总会做很多草粿。
鼠曲草热水捞出,揉捏干后剁碎,
和入蒸熟的大米中,捶打,再手制成型。
粥饭不易,醇香丰年。
“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接触摄影,从最初入门,到人像,到如今的静物美食,将自己感兴趣的古文化情结转变成一张张影像。选择相机之前,我是文字工作者,文字也是很有力量的承载,配合影像,我找到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很享受。
美食之于我,也是生活的影射。特别是当下正是黄金单身,对于美食投以更大寄托,践行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当然,也可能源于对母亲的崇拜。母亲的手艺非常好,任何简单朴素的食材经由她手,总能出彩到让人感动。
白萝卜切条儿,晒成了干,佐以红糟炒制,
母亲那个年代,物质贫乏,
酿红酒剩下的酒曲,总能搭配各种菜式。
母亲做的红酒糯米饭
儿时家境贫寒,饭桌上都有一份酸菜,
夹着几许红艳的辣椒,油黑的酸菜散出母亲的味道。
绿豆饼,可以讲述故事的食物,
自带父亲母亲的温度,
莫名能触到孩提时期,或喜乐或淡愁的闪回。
麻辣豆干
猪油软糖
土鸡蛋
“我时常想,我们的下一代,是不是再难看到这些古早的风俗习性了?答案是肯定的,当下,父母一辈基本上是最后最全的传承,倘若他们未来先后绝尘,而我们早已习惯一封红包解千愁,时代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革新了。下一代下下一代就会在博物馆里想象从前这些让人费解的风俗习性,想象古早吃食的口味……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之喜、
子孙弥月、登门拜访……
皆需一枚红蛋以表喜庆之仪。
火共,方言直译,
儿时最重要的年节零嘴。
喜庆的日子里,吃食总是最多的,
过去,物质匮乏,大家都捉襟见肘,
只在年节才能吃上肉味等丰盛之食。
其中一味,三角菇。
家有乔迁之喜亦或添男丁之吉庆,
宴请亲朋,则制豆饭。
原址翻建等乔迁新居之喜,待到良辰吉时,
携米斗(内含米粮和钥匙)+算盘+杆秤入门,
寓意锁住粮油、聪明伶俐、称心如意等。
不论红白喜事,
家中厅堂正位都需要摆放仪式感非常浓烈的贡盒,
虔诚的摆放上要敬拜的食物。
“我时常想象李白杜甫一代杰出的诗人,江上泛舟,花田饮酒之境,蜂蝶萦绕,才情洋溢——于是我也想要打造出这样的场景,即兴赋诗,扛起旧旧的木凳就去家附近的花田里拍摄,或是去山顶的水库,一个酒壶、一杯水酒,几朵绿植,画面感随即来了。
晚红,又名红提。
让我想到细雨斜阳,迟暮归途,
我们总在路上,步履不停。
良人何处,云谁之思。
天自赏晴,斜阳亦暖。
天下大同,食里乾坤,
山林清渺,避世浮沉。
一派青山景色幽,
半卷诗心半卷书。
“如今,对于远方的希冀,除了不忘初心,就是希望自己留下更多有故事的影像作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传承文化做一点事儿。
而对于脚下,愿做个单纯的凡人,把生活过好,陪伴父母左右,有缘时结婚生子,就是顺遂了。
我在图虫,
欢迎交流:)??????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