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去
清明最早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定为冬至后的第天,根据《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因此,清明最初是作为一个时序的标志,是人们对于物候的一个记载,而后来会演变成为是踏青的一个好时节,则是与上巳节有关。
民俗爱好者余义万:
上巳节是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举行。上巳节主要的活动内容就是祓禊。它是人们经过一年的蛰伏以后,在这个时间,刚好天气慢慢回暖,就一群人约着,找一个高山流水,溪水、河水清洁的地方,在那里沐浴洗澡,意思是去除一年来的污垢、晦气。洗澡以后,人们身体舒适,而且这个时节,正是桃红柳绿的时候,洗完澡以后就相约去看桃花、去看梨花、去看青草,就变成了踏青。
到了宋朝,上巳节的内容就正式融合在清明节里,因此,“清明”就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与上巳节的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春耕时节
一朝春醒
万物清明
清明前后,万物吐故纳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在这个时候,多种果树进入花期,黄淮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水稻也开始播种。
晋江种粮大户吕建波:
我们有句俗语叫做“清明伾播播谷雨,收成无够饲老鼠”,意思就是说清明时节如果没有播种完,等到谷雨再来做,收成是连老鼠都养不活。
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最初的作用就是对春耕春种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在这个时节里,也有不少相关的农谚,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说这个时令特别适合耕种,农民们要抓紧时间春耕。
清明南风
夏水较多
清明北风
夏水较少
不只是清明时节的天气,清明时候的风对未来天气及收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谚有“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所以农民们对清明这天的风向也尤为关心。
从去年的八月份播种,一直到今年的四月份收成,经历了八个月的漫长等待,农民们就可以迎来胡萝卜的丰收季节了。
旭日农场负责人李金生:
有句俗语叫做,“清明谷雨,寒死虎母”,这段时间,气候比较多变,所以一些农作物,我们会尽量赶在清明前采收。
戳小视频,主持人带你拔萝卜
清明食俗
闽南人在清明的食俗很丰富,比如还有作为小吃的清明粿,它的别名也叫“黑包粿”“脚目粿”。
之所以叫“脚目粿”,据说是因为它的形状和人的脚目相似而得名,并且还有吃了就能增加脚力的说法。
吃清明粿是寒食节的吃俗,以前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人们无法生火做饭,就会做一些凉的糕粿来填饱肚子,后来寒食节合并进清明节以后,自然就成为了清明节的一种吃俗。
清明粿为什么要做成绿色的?
民俗爱好者余义万:
清明粿很有特色,它是绿色的,绿色有什么含义呢?一个是讨绿水青山之意,还有一个,我们在祭扫祖先的时候,敬祖先的时候,绿色会显得庄重。
传说在清朝时,农民起义军,太平军起义了,拥护者很多,这时候,清兵就四处追杀太平军。这时候,陈太平(太平天国“忠王”)无处可逃,就躲到了山林水田里,躲起来后,清兵就把路口封锁起来,不让人送粮食给他,想把他活活饿死。
农民对太平军是比较拥护的,就想办法把这种糕粿做成绿色的,掺糯米,掺艾草或者鼠曲草再做成绿色的粿,然后放在篮子里,上面盖上青草,加装要上山扫墓,那绿色的粿混在草里比较难发现,再偷偷地送去给太平军吃。
戳小视频,了解清明粿的制作过程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
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慎终追远,扫墓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沿袭自寒食节,成型于唐朝。
早期的时候,献纸的形式比较简单,就是点香敬土地公以后,在亲人的墓前清除杂草,然后盖上新土,献上纸钱。还有一个“描红”是一定要的,用红朱漆将墓碑上的字描清楚,叫做“描红”。
还有各大姓氏,陈氏,林氏,许氏,肖氏的,很多姓氏会有春冬二祭,春祭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来祭祖,很热闹,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个叫做春祭。
现在由于时代的演变,网络世界非常先进,所以网上祭扫的人有很多,网上祭扫的方式和我们现在的方式也一样,献一束鲜花,写诗寄托哀思。
另外,利用清明节,机关、学校会组织工作人员、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寄托哀思。
互动话题
今天的问题是,清明粿的粿皮一般是用哪种草本植物做呢?如果你知道答案,可以在我们的上班时间拨打热线电话来进行互动,我们会抽出一名幸运粉丝,送出由爱乡亲提供的奖品一份。
编导
颜铭
摄像
洪良集、许建乐、王清松
编辑
黄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