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如故

清明馃

年年艾叶青,岁岁馃泛香。

清明馃是时令美食。顾名思义,“馃”字前头冠以“清明”,是清明时节才有的尝鲜之物。

清明馃作祭品,相传与介子推有关。当年,晋文公犒赏功臣,偏偏漏赏了介之推。介之推一气之下便隐居深山不仕。晋文公出于无奈,命人烧山,不幸将他烧死。为了纪念昔日功臣,晋文公定下规矩,将介子推忌日的前一天叫做“寒食节”──严禁生火做饭。但人们又不能在这一天不吃饭,于是干脆在寒食节的前一天蒸熟米馃,以免次日挨饿。

清明馃又名青团。据考证,青团始于唐代。《清嘉禄》记载:“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吴门竹枝词》也说:“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

清明馃生青碧绿,柔糯甜咸。其原料除了糯米和少量粳米外,还必须掺入“青”──越地方言,相应之植物有“清明草”和“蓬蒿”两种。

清明草

清明草,别名“山绵”,学名“鼠曲草”,常以田间地头为家。用它做馃,口感绵软。但识得之人少之又少。倒是“蓬蒿”──艾草,“天下谁人不知君”。

嫩艾为食,有乡野的味道。老熟时节,恰逢端午。乡下人便整株割来,和菖蒲一起插在门楣上。“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得人称老虎头。”知堂老人所记的风俗,正是吴越之地小丫儿眼里的端午节。

艾草

艾草和山绵皆属菊科植物,多纤维,叶片背面有白白的如棉絮般的茸毛,剁细取其浆泥。玉色的米粉一遇“青”之浆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也许,此乃“青”之由来。

“青”的采制要历经采青、拣青、煮青、斩青、蒸青5道工序。青采与拣青,类似挖野菜、刈猪草,农家孩子个个都会。而煮青与斩青,就是把拣拾过的青入沸水焯一焯,加入适量的“蓬灰(草木灰)水”。焯青比生青更加鲜活。

“蒸”是传统工艺。农家“蒸青”通常用铁镬和蒸笼,虽说风味依旧,却无锅炉便捷省时。米粉和青蒸熟之后,入臼搡捣──类似于舂年糕,是个力气活。青与米粉一旦融为一体,青色米团便又软又韧。

艾青,馃香。清明馃有无馅与有馅之分。扯一坨青米团,压入预制的模具,就是无馅清明馃──忌用油煎炸,只需在鏊面煨一煨,直接用白糖或者砂糖沾着吃。

有馅者,有甜也有咸。甜的,一般是加了白糖和猪油的红豆沙,甜而不腻,香甜可口。也有用芝麻粉和砂糖做馅的,但芝麻之浓香会冲淡艾之清香,反而适得其反。当然,此乃个人体验。

咸的清明馃,多以春笋、豆腐干、雪菜和肉末为馅。清明前后,馅料充裕,多多益善。只是,所有馅料都要用猪油炒熟,放凉后才能包馃。上桌前,用笼屉复蒸。揭锅的那一个瞬间,像极了春风中最灵幻的那一阵,将湿润田野中最馥郁的那一缕花香带了进来,沁人心脾,不经意将春天的绝美挥发到了极致。

艾草全株可供药用。“越人熏之以艾”。老艾晒干捆扎,燃之可驱蚊蝇。还有,把陈年艾叶搓成细细一条,点燃一端,靠近身体某一穴位,便是中医之“炙”。《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本草纲目》更是视艾为宝:“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世间之物,识之是宝,不识是草,又岂止是艾。金华市金东畈田蒋是我国著名诗人蒋海澄的故乡。他尽管才华横溢,却因早年爱说真话,屡被当局所不容,一生受尽磨难。他以“艾青”为名,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不朽诗篇,是否因了“艾”之品性?

艾草无言,惟有香如故。

作者:三川

来源:市场导报

原标题:艾香如故

感受生活

领悟财富

赞赏

长按







































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3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