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明天)上午10点30分
湄潭鱼泉首届桃花风铃节开幕式
特别声明:本活动不需要任何门票
每年清明节前后,只要我们上坡就会带个包包去打清明菜做清明粑。我二姨都在挂清时打清明菜,我很喜欢“撵”她的路(跟她去),每次和二姨上坡,她都会给我点路费,其实就是零花钱而已。今天,小编带着回忆为大家介绍清明粑。它又叫黄草粑,制作历史已有余年,是贵州地区一道传统小吃。而制作清明粑的原材料——清明菜,又名佛耳草、鼠曲草、燕子花。黄灿灿的花儿,淡绿色的叶子,且枝干上长满了白色厚棉毛,味道清香。小编很喜欢闻清明菜那股奇异的味道,在清香里带着一股清凉。摘够一定量的清明菜后,将之拿回来挑选洗净,再烧水滤掉苦汁,注意此时的火候非常重要,火太大会把它煮烂,火太小会煮不熟,当清明菜的颜色在锅里变深绿后,把它舀在甑子里漏掉多余的水份,再待冷却后于菜板上切得细碎待用。清明菜切细碎后倒进“碓窝”(石头制作的凹槽)里,然后再把煮熟的糯米倒在里面,再用竹棒和木棒揉捻,这活就跟打糍粑差不多,小时候我喜欢“冲行势”(指出头)总是要去打两棒,我爸爸很宠我,不仅让我打而且还叫我念顺口溜:“嘿作~嘿作~打糍粑,你一棒,我一棒……”
渐渐的老家没有了碓窝,所以我们打清明粑、糍粑时都只能在大锑盆里,还要一个人帮忙固定锑盆避免它翻到。清明粑还可以用“汤粑面”(糯米粉)制作,将糯米面调和成粘稠状,再加入切细的清明菜,最后用手使劲揉搓,面团到处可见清明菜的点缀即可。
不管是用糯米还是糯米粉制作,最后都会成为淡青色的团子。然后再捏出一个个小小的清明粑,大多数家里都是妈妈捏,但我家却是爸爸弄,并且他弄出来的粑粑“圆啾啾”的(形状规则),很好看。各个地方的清明粑做法不一样,我们湄潭大都是做成一个圆形,而在江西景德镇一带则会做成饺子的形状。有些地方还习惯在里面“包芯子”(佐料、臊子),小编喜欢吃包了豆腐块或者酸豆角的清明粑;而有些则什么都不弄,保留它原本的清香。小时候看见大人在制作清明粑,就吵着闹着要拿个“团团”(糯米糍或面团)来搓,我妈妈都会吼着说:“这个姑娘儿,硬是‘千翻’,来嘛,拿去搓嘛。一会儿你“国人”吃你搓的哈,手‘黑黢黢’的,我怕吃得。”清明粑搓好、包好芯子后,就将它放在“甑饼”里,再用蒸笼或铁锅蒸将之蒸熟。
清明粑除了蒸着吃,还可以烙着吃,在平底锅里倒点油,再把清明粑放进去,待烙至焦黄后,稍微烙起点锅巴后便可食用了。香喷喷的味道,糯啾啾的口感,夹杂着清明菜的香气,小编又饿了。其实,关于清明粑,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相传明朝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难之变”后从南京流落到贵州省,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终日念经朝佛。长顺当地的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迹白云山并削发为僧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都会上山朝佛。每次上白云山朝佛当地老百姓们都会带上大家认为最好吃的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尝大家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从此,清明粑逐渐成为当百姓欢度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尔后,清明粑传至安顺、花溪等周边地区。(资料来源于网络)清明节快到了,各位粉丝吃清明粑了么?如果吃了,向小编炫耀一下吧!如果没吃,就赶快去山上采清明菜吧!
图片来源:网络
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肤色
,为爱相亲,寻找我们的另一半
4月9日,拥抱翠芽27°,我在兴隆等你相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