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饮食与养生寒食节,吃寒食。寒食,顾名思义,便是冷食、凉食的意思。宋人陈钦甫记述到:“秦人称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过节也。齐人呼为‘冷烟节’。”这个节日里吃寒食的持续时间,也就是节期,因朝代的更迭而多有变迁。据东汉初桓谭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后汉书》中提到:“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可见在东汉初期寒食节禁火、寒食的节俗为期是五天,而到了东汉后期节期延长至了一个月。但无论是东汉初期还是东汉后期,寒食节都在“隆冬”,有着近乎残忍的习俗。三国魏武帝曹操认为北方本就是冷寒之地,盛冬去火,是残损民命,不合圣贤之意,曾下令《明罚令》取消这一节俗,对违者严加惩处。多般宣讲与措施后,民间对待寒食节的态度更为理性,寒食习俗中严苛部分也有所纠改。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寒食节改在春季,且节期缩短为三日,第一天为大寒日,第二天为官寒食,第三天为小寒食;至唐中后期偶有四日的节期规定,但多为三日,并延续至今天。
如今寒食节虽不如旧时那么热闹,但熟食冷餐携带方便,储放便宜,这种饮食方式仍是不少人在仲春时节踏青探春、扫墓祀亲时的首选。现在,南北两地的寒食食品多以蒸煮的糕米为主。如浙江的青饼、条子糕等,江苏的青精饭、麦青团、糯米糖藕等,台湾、福建地区的菠菠粿、青米团、焦曲团等;山东的冷饽饽、冷高粱米饭、冷煎饼等;最重视寒食节的山西地区,除晋南地区的凉面、凉糕、凉面,晋北地区的青精饭、炒奇、炒面外,蒸寒燕便是必不可少一个特色食品,其造型多变,色彩繁丽,易保存,自食送人两相宜,甚至慢慢演化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品。
从饮食养生上来讲,春季气候多变,却又雨频风燥,湿气重,易困脾,易患呼吸道疾病。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春季应“及时雨脾胃,止虚寒泄痢”。因此春季饮食宜温,养护脾胃,助阳散热。纵观各地的寒食食品,多以糥米、面粉为主材料,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的功效,面粉则养心益肾、活血健脾。另外,糕点配料也多有补益作用,如“青团”虽因地方物产不同,有艾叶、鼠曲草、浆麦草、苎麻叶、时新蔬菜等分别,但都是有益补功效之物。艾叶性温,可散寒袪湿;鼠曲草性平,具有止咳平喘,袪风湿等功效。另辅食有枣、花生、莲子、芝麻、桂圆等,枣类补中益气、健脾补胃,莲子味甘、清心醒脾、补中养神,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桂圆甘味归脾,能益人智。因而从制作材料来看,寒食符合春季气候特征,亦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有利于养生和疾病的防治。但若放凉后冷食,仍是伤脾胃的做法。因此,建议大家在这春困之季,还是多多温热就餐,益气健脾,养血蓄精,不宜过多食用生冷寒杂之物,应浅尝辄止。
寒食节可以说是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传统节令,季节更替之时,禁火改火,即寓意着新生的开始;上墓踏春相结合,亦是追贤思孝的最好形式;各类传统节令美食渊源流长,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寒食节这个“禁烟断火”的节日,在今天也极具现实意义,清明时节春躁天干山火多发,同时人们扫墓拜祭的火烛常失当失查,易生人为火灾。江苏无锡就曾倡导“清明禁火”,力争让“清明”真正回归传统生态与低碳。因此,大家在静候本周末清明节假期时,也可以多多了解一下寒食节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