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节日?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首先,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再加上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其中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
其次,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而且根据自然规律,在这个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但古人却认为这是“龙”的功劳,因此人们通过庆祝“龙头节”敬龙祈雨,希望让老天保佑丰收。
庙前习俗
在庙前,只有吕坊、黄屋岭一带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最好的节俗就是白头婆做粄。
▲野生状态的白头婆。
“白头婆”是一种生长于田间地头的野草,学名叫“清明菜”,连城南部一带叫“白头婆”。清明菜为菊科植物鼠耳草的嫩苗,又名佛耳草,亦名鼠耳草,江苏苏南地区叫“寒食菜”,福建称白芒草、黄花曲草。
▲二月二正逢庙前墟,山里的农妇自摘挑到街上卖的清明菜,看着鲜嫩。
清明菜富含脂类物质、挥发油、大量胡萝卜素及少量B族维生素、鼠曲草素、硝酸钾、氯化钾等,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据现代科学研究分析,药理实验及临床应用表名明:清明菜的浓煎液治疗慢性气管炎疗效显著,另据资料报道,清明菜还具有抗菌消炎、降压止痛、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对治疗高血压、消化道溃疡、风湿性疼痛等,均具有较好疗效。江浙闽地区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捣烂后拌入米粉中做团,作成各种美食,香糯可口。
▲用白头婆捣烂后和米粉揉搓而成的米团。
▲蒸熟后的白头婆粄。
想吃吗?到吕坊、黄屋岭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做,不过小编提醒一句:白头婆粄虽好吃,味道香,韧性好,但因是性寒凉,故寒凉体质的人要少吃,以免肠胃不适。
吃过庙前的白头婆粄,总要去走走看看,今天好看的,应该是连城莒溪镇壁州村的“南宋灯笼文化节”,一起去看看(以下内容来源《连城网》和《大连城》):
连城莒溪壁州年南宋灯笼文化节
璧洲古村的“游灯笼”活动历史悠久,是从南宋户部尚书“吴十六郎公”南迁到璧洲开基后,一直传承下来的风俗活动,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主题来了!年前的南宋灯笼长什么样?本周末(周六和周日两天),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璧洲古村落内,一场穿越时空的“灯笼”盛会,将带您梦回南宋,品味原汁原味的南宋“游灯笼”。
浪漫的风车、整片的花海
喜欢追逐春天脚步
寻找春天色彩的你绝对不容错过哦!
清风阵
主题来了!年前的南宋灯笼长什么样?这个周末,连城莒溪璧洲古村落,一场穿越时空的“灯笼”盛会,带您梦回南宋,品味原汁原味的南宋“游灯笼”。
那么,年前独具特色的“南宋灯笼”,究竟长什么样?
油菜花田
宋服美女和小伙们,带你穿越回南宋....
游公太,游行方阵体现了璧洲民俗的特色,尤其是高脚戏,踩着高跷,身着艳丽的古代服饰,时而齐声放歌、时而翩然起舞,身手敏捷、舞姿优美,让人不由自主的紧随其脚步,好热闹!
特色美食庙会,现场都是人人人人...
黄梅戏
整个活动,完整保留着南宋时期制造灯笼的精湛技艺,以及出游规制,被民间称为“南宋灯笼活化石”。
看了连城各地的民俗活动,顿觉我们连城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民俗世界,看了连城的民俗,吃着连城的美食,感觉都没必要再去其他地方看了。不过,小编也顺便网络搜索了一下其他地方的“二月二”风俗。
各地习俗
二月二是个特殊的日子,再看看全国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
吃龙食
二月二吃饼,曰“龙鳞饼”;二月二吃面,曰“龙须面”;还有“龙耳饺子”“龙眼馄饨”“龙子饭”等。许多普通的食品,都借龙来命名,大概都是为了感谢龙的恩德,感谢龙为人间带来甘雨,带来食物,带来生命。
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乡间又有“剃龙头”之俗。老百姓在过大年前,都要剃头,所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正月里,一般不剃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人们都要理发剃头,大约也是为讨个吉利,沾一些龙的吉祥喜气。二月二剃龙头,可能还有“期望成龙”,希望状元及第,有一个美好前程的寓意。
开笔礼: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熏虫儿
从明朝起,民间就流行“熏虫儿”的习俗。二月二这一天,人们把元旦祭祖所用的饼或新做的馅饼用油炸来吃,用炸油的气味来熏床或炕,把将要复苏的“虫儿”熏死,来祛除病灾,保障健康。一般人家在这天还要清扫房屋。俗谚说:“二月二日扫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引龙
在晋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
接“姑娘”
在苏北,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踏青
宋朝时二月二叫“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
看了这些,虽然也没有亲眼看过,感觉也是五彩斑斓,缤纷世界,但和我们连城的二月二相比,那才叫“眼亮心舒”!不知各位网友,你的二月二过得怎样?可以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的二月二。
庙前庙前文化大观园
号
长按左边
感谢您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病厦门那一家医院可以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