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此刻起,我们一起沿着时光的脚步,顺着流转的节气,来演绎流淌着古人汗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节气民俗、谚语、典故、诗词……
一、吟诗讲古: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即日(这一天),诗人在路上,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花红柳绿、春光明媚时节,可气候也容易突然变化,闽南人讲“春天后母面”讲的是这季节的天气好像是后母(继母)的脸色一样,喜怒无常,讲变就变!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细雨纷纷。
不管纷纷洒洒的春雨如何滋润大地,不管景致多么美,逝者不复!行路思亲之人,身在雨丝中,情景交融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欲断魂。
清明出门遇到雨,闽南人讲“清明谷雨(这是两个节气)寒死虎母”讲的是清明天气仍然相当寒冷,连躲在洞里的老虎,都会被冻死了。可见当时诗人想找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几杯,解解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酒家何处有?
诗人询问路遇的牧童,他将手一指——“遥”,字面意义是远。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
二、节气讲食:
1.寒食
古早时,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俗称“寒食节”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度娘说的“寒食节”的由来。
2.闽南清明食薄饼(春卷)
在闽南地区,一直有清明吃薄饼的习俗,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裹(gao)薄饼,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习俗。
再问问度娘厦门“薄饼”的由来:相传明朝同安人蔡复一,总督云贵湖广军务,他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却屡遭奸臣陷害。他们在皇帝面前推荐蔡复一整理抄写朝廷里历年来的文书,且要蔡复一在四十九天内完成九大箱的文书,否则,当以违抗圣旨论处。
为了完成任务,蔡复一废寝忘食,昼夜双手齐书,难得有歇息吃饭的时间。蔡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张薄薄的面皮,再把各种菜切细,炒成烩菜,然后用面皮把烩菜卷成圆筒状。每天用餐时,蔡夫人双手捧著“薄饼”喂丈夫吃,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搁吃饭。在夫人的照料和协助下,蔡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从此,蔡夫人做“薄饼”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重点介绍厦门口味“薄饼”配料:
3.清明做鼠曲粿(龟)
(图片来自厦门晚报)
鼠曲草晒干洗净泡水熬煮后加点糖打成泥
糯米打成米浆,沥干水分配鼠曲草泥、白糖、花生油揉成面团,然后放大石臼用木锤子砸到面团的拉丝细腻腻的像线一样。
包的时候,里面的馅随各人所好,一般是花生碾碎拌糖做馅料,包好的鼠曲粿在龟印上压平,成型,放蒸笼蒸熟。
凉的鼠曲粿更Q更好吃。
三、节气顾性命(养生):
老人:饮食清谈为主,禁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特别是有呼吸道疾病患者春季易发作;忌生闷气和发脾气。
青少年:春季长得快,加强营养,保证睡眠,同时多通过跑、跳运动刺激生长。
总之,养生之法可以郊游晨运,沐浴阳光,看得开,迎风顺气,随风送忧。
.4.4
(注:文中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转发请标注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