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福清官方新闻平台,每天推送福清最权威信息。
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福清,“清明”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农历节气;二是指风俗节日。清明作为风俗节日,主要活动是扫墓(福清叫祭墓)。
福清的清明扫墓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扫祖先的坟墓外,还有以下这些。
“压纸”:清明时节,一家人在祖先坟前祭拜,再把“纸钱”压在墓桌上。
“添土”:有许多建不起“大墓”的人家,多把祖宗的灵柩草草择地埋葬,称“墓仔”。墓仔因仅堆土成坟,风雨浸蚀难免水土流失,坟堆变小,所以每年清明时节就要给坟墓添土。
“分饼”和“吃蛏蛤”:将光饼夹、蛏、蛤等福清小吃和特产,一面祭祀,一面分给在场的人吃,然后把吃过的蛏、蛤等壳撒于墓埕中,以示“有主之墓”。
而在福清清明祭墓有两样东西不可少:一是光饼;二是蛎饼。
光饼是福清特色食品,外人叫“福清饼”。蛎饼也是福清特色食品,全称“海蛎饼”。蛎饼之所以成为清明节祭墓不可少的食品,那是因为人们赋予它另一个文化意含,把蛎饼比作倭寇,用光饼夹着蛎饼吃象征戚家军包围了倭寇。光饼夹着东西吃称“光饼夹”,光饼夹蛎饼是福清“光饼夹”最普遍的一种,还有光饼夹海苔,光饼夹糟肉、光饼夹炸豆腐等等,形成福清独特的光饼文化。
清明光饼
清明海蛎饼
清明光饼夹
清明节还有一样独特的食物——鼠曲粿。
鼠曲粿是野菜粿,这种野菜叫鼠曲草,别号“鼠耳”,因它的叶子像老鼠耳朵。清明时节,鼠曲草最为肥嫩,采摘下来洗净煮熟,和以糯米粉为皮,包上馅,用木刻粿模成型,蒸熟即成。鼠曲粿为甜食,它的馅通常有四种:番薯钱馅(即地瓜片蒸熟捣成沙泥)、菜头丝馅(即白萝卜切成细丝用花生油炒熟拌上糖)、糯米馅(即糯米干饭拌上糖)、豆沙馅(多用红豆或黑豆煮熟捣成沙泥拌上糖)。
清明鼠曲粿
清明鼠曲粿
福清清明禁忌新丧者应在清明日扫墓,其余则多于节后扫墓,断不可提前扫墓。扫墓结束返回时,还要在墓山上折几束松枝带回家,并插于门楣之上,以避邪气。
福清清明民谣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是这么唱的:“砻砻粟,粟砻砻。糠养猪,米养人。粟头粟尾养鸭母,鸭母生蛋还主人。主人没着厝,骑牛骑马去祭墓……”
这民谣词句仿佛随意拈来,却一气呵成,福清坊间人人皆知,可能是福清流传最广的民谣之一。
这民谣寄托了在十年九旱困境中饱受折磨的父老乡亲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热切期盼,也含蓄表达了他们祭祀、缅怀祖先时的殷殷情意。
福清清明俗语(伓:不)
(蟳:海蟹。卜:要)
(上元:上元节)
(拍:打。曝:晒)
来源/福清市旅游事业局
编辑/品洪
福清市融媒体矩阵
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