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导管内乳头状瘤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826.html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纤维血管茎被覆的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增生,在导管内形成树枝状结构的肿瘤。乳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中央型(位于乳晕下区大导管内)和周围型(源自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由于“乳头状瘤病”这个名称已被用于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及多发性乳头状瘤,较为混乱,因而应避免使用。一般认为中央型乳头状瘤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而外周型乳头状瘤和不典型乳头状瘤轻、中度增加乳腺癌风险。中央型乳头状瘤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单侧乳头血性或浆液溢液(64%-88%),较少形成可触及的包块。外周型乳头状瘤病临床隐匿,极少表现为包块,乳头溢液也少见。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钼靶检查诊断敏感性低,术前诊断主要依靠乳腺导管造影、乳管镜和超声检查。

病例1

患者女性,41岁,发现右侧乳头溢液1个月余。查体:挤压右侧乳房时可见右侧乳头溢出少许暗红色液体,双侧乳房未触及肿块。

超声检查:右侧乳头内侧约3点钟处I级乳管扩张,最宽处内径约0.3cm,其内见0.8cm×0.3cm的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宽,未见明显的蒂。后方回声未见衰减,结节内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钙化灶。CDFI显示:血流信号I级。

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术后病理结果:右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A、超声灰阶显示:扩张大导管内见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宽,未见明显蒂。结节内部回声分布均匀。

B、病理光镜显示:乳腺导管扩张,乳头状瘤边界清晰,有2个粗短的蒂。瘤体与管壁之间见狭小的间隙,而如此狭小的间隙声像图是难以显示的。所以声像图显示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宽。

C、病理光镜显示:瘤体是由覆盖肌上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的纤维脉管束构成的树枝状结构,瘤体内无出血、坏死及钙化灶。所以声像图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分布均匀。

D、CDFI显示:血流信号I级。

病例2

患者女性,48岁,发现左侧乳头溢液2年余。查体:挤压左侧乳房时可见左侧乳头溢出少许暗红色液体,双侧乳房未触及肿块。

超声检查:左侧乳房内下象限约8点钟处1级乳管扩张,最宽处内径约0.42cm,其内见0.6cm×0.4cm的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窄,有蒂。后方回声未见衰减,结节内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钙化灶。CDFI显示:血流信号0级。

超声诊断:左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术后病理结果:左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A、超声灰阶显示:扩张大导管内见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窄,有蒂。结节内部回声分布均匀。

B、病理光镜显示:乳腺导管扩张,乳头状瘤境界清晰,瘤体与管壁之间见纤细的蒂连接。所以声像图显示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窄,有蒂。

C、病理光镜显示:瘤体是由覆盖肌上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的纤细管束构成的树枝状机构,瘤体内无出血、坏死及钙化灶。所以声像图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分布均匀。

D、CDFI显示:血流信号0级。

分析

上述病例均属于典型的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晕下区大导管内,多为单发。声像图显示乳头状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基底部窄,多为蒂。上述病例1中乳头状瘤的蒂较粗短,这种类型的乳头内纤维成分多,呈灰白色,质地较坚实,不易折断。病例2中乳头状瘤的蒂细长,这种类型的乳头内纤维成分少,细长顶端呈颗粒状鲜红色的乳头质脆,容易折断出血,可有恶变倾向。

病例3

患者女性,46岁,发现乳头溢液10个月。查体:挤压右侧乳房时可见右侧乳头溢出少许棕色液体,双侧乳房未触及肿块。

超声检查:右侧乳头外侧约9点钟处2/3级乳管扩张,最宽处内径约0.50cm,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较大者约0.9cm×0.5cm,形态规则,部分结节边界不清,基底部宽,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见数个大小不等的钙化灶。后方回声未见衰减。CDFI显示:血流信号I级。

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术后病理结果:左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A、B超声灰阶显示:扩张2、3级乳管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形态规则,部分结节边界不清基底部宽。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见数个大小不等的钙化灶。

C、D病理光镜显示:C示乳腺导管扩张,乳头导管上皮和间质增生,形成有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D示瘤体与管壁之间见粗短的蒂连接。所以声像图显示导管内多发乳头状结节,部分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见数个大小不等的钙化灶。

E、F、病理光镜显示:E示部分乳头内见出血,梗死及纤维组织变性;F示部分乳头内见钙化灶。所以声像图显示导管内多发乳头状结节,部分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见数个大小不等的钙化灶。

G、CDFI显示:血流信号I级。

分析

上述病例3属于典型的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不同,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呈多发性,起源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可向大的导管延伸,2、3级乳腺导管多见。最重要的是这些病变易癌变。一些病变病理光镜显示钙化灶、出血、梗死、纤维组织变性等,所依声像图显示部分乳头状瘤内部回声不均匀。

尘小七

小七实盘笔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8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