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切麻糖抽索粉重阳庙会

传承经典

关于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示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根据《义乌市文旅局关于推荐申报第七批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通知》(义文旅〔〕号)文件的要求,我局组织开展了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决定对“骆宾王的传说”等39个拟项目名单及进行公示(见附件)。公示时间8月20—28日,对公示项目名单有异议者可以来电或来访向市非遗中心反映情况。市非遗中心?。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怒蛙网络策划机构认为,粽子已成为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人们食粽子似乎已经与最初纪念屈原的意义无关了,更多的是一种增加节日气氛的调味剂。现今义乌民间流传的粽子有五代粽、四角粽、传统粽、乌粽等,基本用猪肉、豆沙、蜜枣、蛋黄等做馅。粽子制作流程包括洗粽叶、泡米、包裹、绑线、焖煮等五道程序。

28.择子豆腐

择子豆腐是用一种叫择子(学名“石栎”)的野果制作而成的传统名点。

择子,是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生长于山上,3~4月份开花结果,果小时青色,中期青黄,果老时呈黑褐色。10月下旬是最佳采摘期,采青了粉少,到11月初就要掉果了。在义乌和东阳等地大多数山上都长有这种灌木,此果如花生米大小,圆头体光滑,有果底壳,形似手枪子弹,山上生长的还有苦褚树的果子也能加工成择子豆腐。

择子豆腐是天热时吃的冷饮食品,制作时取适量择子粉加水搅成浆状,慢慢下到煮开的水里,煮成糊状。再将煮熟的择子糊装入碗盆中,摆凉后泡上冷开水,就成了择子豆腐。吃时取一块将其划成小块,在一碗中加入醋和少许红糖或白糖,以甜而可口为适,再滴进几滴薄荷,吃起来口感清凉,能降温防暑。

29.六月饼制作技艺

六月饼是义乌市赤岸镇三角毛店村人民在过六月六传统民俗节日时的主要食品。由面粉加少量的食用盐和水,通过揉、和、挤、压、切、擀、烙、叠、过、蒸等多道工序而成。除了保留了原麦的营养和香味,还增加了持久耐放度,使六月饼在炎夏的自然环境下放几天不变质。六月饼的制作经由三角毛店村民代代相传,各道环节的技艺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包括厚度、圆度等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在加水揉和的过程中,水的量直接影响着六月饼的质量。同时,食用盐放的比例也是相当有讲究的,多了擀不开,少了又挺不住,在擀制的过程中,轻重缓急都对饼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漫长的一个实践过程才能真正把制作六月饼的手艺学到手。六月饼擀制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烙,这也是一门技术活。时间和火候都相当考验人,尤其是火候,温度高了烙过头,六月饼带苦味,温度低了,时间太短,六月饼的口感也不好。所以,制作好一张六月饼,需要制作者很大的耐心和传统的技艺,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制作出来,可以上桌供给客人食用的。

30.清明粿制作技艺

清明粿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粿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

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汁。他突然冒出计策,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了。以追溯南朝梁代清明粿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

义乌的清明粿制作非常普遍,并且家喻户晓,历史悠久,很多农户只需在家里制作,就可以将美味健康的艾果送到人们的餐桌上。

31.上溪牛杂汤

上溪牛杂汤,古时俗称“上溪牛血汤”,历史悠久。上溪一带农民把它编成顺口溜:“夏吃牛血汤,出汗不口干;冬吃牛血汤,眠熟到天亮”。寓意为:上溪“牛杂汤”是一种含健康养生价值的极好的养生药膳,由于脂肪含量低,含人体必需的维他命、氨基酸、钙、铁等微量元素,健胃益脾,强身健体,既经济实惠,又养生保健,深受人们喜爱。

历史上,上溪牛市场名列金华地区三大牛市场交易之首(义乌上溪、兰溪女埠、东阳黄田畈),依附于03省道和上溪农贸市场规模大,影响广,人货两旺,交通便利的诸多优势,名声远扬。同时,上溪有个较大的宰牛场,造就了当地一批牛屠夫,一般牛屠夫家内食坊就是上等原汁原味上溪“牛杂汤”的原发地。制作“牛杂汤”要完成选牛、宰牛、剥皮、肢体分解、内脏处理等多道工序,然后将牛杂放入大锅中煮熟煮透,煮成脱骨,捞起牛肉、牛杂、牛血等,这时大锅里剩下全部是牛肉汤,香气扑鼻,然后把牛骨头刮下来的散丁与牛汤,按配比量调配好,就成牛杂汤,即刻进行现场售卖,农耕时代二分钱一碗牛杂汤。一锅牛杂汤能香飘四邻八村,人们手拿海碗,排队喝牛血汤,场面十分火爆。史上曾以上溪溪滩爿、上溪老街“牛杂汤”食坊最为地道排场,在上溪集贸市场周围分布着数十处上溪“牛杂汤”小食坊,其中数上溪“开贵嫂牛杂汤”食坊最为出名,吃牛杂汤的人,曾在上溪溪滩爿老街排成长队。

32.索粉制作技艺

早在清元年间,陇头朱就有了抽索粉的工艺,据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梅陇里索粉以松软爽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而深受义乌、金华一带群众喜爱。据老一辈人讲,陇头朱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鼎盛时期生产制作索粉的厂有18家之多。

梅陇里索粉质地柔韧,具有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等特点,炎炎夏日,来上一碗凉拌索粉,配上自己喜欢的酱菜,滴几滴麻油,完美地还原了记忆中最纯粹的味道。

梅陇里索粉制作过程复杂,从“选米”、“泡米”、“洗米”、“磨浆”、“挤压”、“捣炼”、“煮米”、“抽粉”、“晾洗”、“晒干”等前后要经十道工序。

33.梨膏糖制作技艺

唐初的政治家魏征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为老夫人开药方。由于药汁苦涩,老夫人怕苦,不肯吃,魏征百般劝慰也没有办法。第二天老夫人告诉魏征,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买梨。可老夫人却因年老,牙齿脱落,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这又使魏征犯了难。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煎梨汁。谁知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汤还舐着嘴唇说:好喝!好喝!魏征见老夫人对煎梨汁汤颇喜欢,因此他每次煎煮梨汁汤时又顺手将一碗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齐煮汁,为了避免老夫人说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征有些疲惫,睡着了。等他睁开眼药汁已成了糖块,魏征随即先尝又香又甜,他立刻将糖块给老夫人品尝,老妇人也很喜欢。就这样吃了近半个月,胃口大开,而且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所以后人称之为梨膏糖。

从此梨膏糖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经中医配方与原始梨膏糖制作有机结合,各类药用养生梨膏糖应运而生。梨膏糖制作技艺也广为传承。

梨膏糖的制作流程,要经过选料、榨汁、煎液、过滤、熬制、收膏、包装等过程,讲究文火熬制、黏稠适中,口感自然。成品有瓶装膏状的梨膏糖和纸包方塘型梨膏糖等,有止咳化痰润肺养生等功效。

民俗

34.莱山开茶节

每年农历3月下旬,莱山村遵循古训,举办盛大而隆重的“开茶节”。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各户代表高举清茶,以茶为媒:一敬天地神明,二敬先祖,三敬人。敬茶仪式后,早已等候在广场上的舞狮队、锣鼓班开始表演。伴随一声:“开茶喽”,茶农鱼贯而入,开启采茶人共同采茶的壮观景象。

“开茶节”现场除了歌舞、茶道表演,还融入国学文化,开展了古诗词朗诵活动。“煮沸麓溪水,同饮莱山茶。”在锣鼓的喧闹声与人群的欢呼声中,数百名中外嘉宾和游客身穿汉服,一起开采新茶。随后,观看茶叶手工制作技艺,品茗春茶,共同见证这一流传数百年的“开茶节”盛况。

35.三山庙会

三山庙位于朱店村东一公里处的五指山中指下小山陇,是三山大官得道处所,殿柱上题有“官是宋封遗蹟”,可见历史之悠久。据传,宋代有一位按察司姓刘名德俊,山东人氏,一表人才,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廉洁,嫌恶如仇,奉旨来江南察访民情,沿途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及鱼肉百姓的土豪劣绅,得到了百姓的绝佳口碑,但因得罪贵权,被小人报复而丢失官印。他看透了仕途险恶,无意为官,就身挑货郎,干起了买卖营生,穿街走巷,居无定所,来到了凤林乡王村(朱店),被此地优美景色所吸引,定居凤林,行善积德,感动上天,成为得道高人,被封为三山大官,成四乡之主,现庙内尚留有“归隐三山建庙以居”之碑。

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日,是三山大官的生日,故在这一天,四邻八乡的百姓都会齐集庙里举行朝拜三山大官,感恩其为国护民之功德,所以许多虔诚的百姓头天就在庙里过夜,守夜陪伴过生日,称为“靠山”,并做了精致的佛斗,供奉在三山大官前,隔日焚化,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36.杨梅节

浙江在三国时已栽培杨梅,至今有年历史。清嘉庆《义乌县志》载:“杨梅即仇子。有红、紫、白三种,白曰圣僧。”《义乌市志》载:“杨梅是赤岸的传统特产,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种植…以毛店乡山盆、下水碓两村最多,其次上清溪、里城、毛店皆有栽植,种在山脚地边”。

“山盆下水碓,杨梅整大堆。”每年的端午到夏至,是杨梅的上市季节,也意味着杨梅种植户将迎来盛大的丰收。从清光绪年间开始,杨梅种植户自发组织了杨梅节来庆祝这一共同的盛事,迄今已有多年。据99岁高龄的王海华回忆:“以前的杨梅节比过春节还要热闹,不仅要邀请所有的亲朋好友来摘杨梅、吃杨梅,还要置办好酒好菜,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增进感情。”

杨梅节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各家各户把最好的杨梅拿到祠堂里敬献先祖,在长者的带领下诵读家规家训。再进行杨梅品鉴,评选出‘杨梅王’。此外,午饭后晒场上要‘做戏’(一般是婺剧演出,现有歌舞等表演),周围村子的人都来凑热闹,村里就像过大年一样。

37.后金宅夏至节习俗

后金宅的夏至节,有着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包括祭拜神明、吃夏至饼、亲朋好友团聚、“潜龙会”表演等。

当日上午,每家每户带上夏至饼和豆腐、猪肉、美酒,携老扶幼来到村后的土地殿,恭敬地献上祭品,点上香烛,祭拜土地爷和土地婆,祈求风调雨顺、田丰水美。随后,再来到自家的水田里,祭拜田公田婆,祈盼五谷丰登、年年丰收。中午,蒸上一笼夏至饼,炒上一桌好菜,亲朋好友团聚一起,品尝美味,感受丰收的喜悦。午饭后,村里的“潜龙会”开始“水龙”表演,即一种老式的消防演习,既可以检查公共消防器材是否完好,训练村消防队员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观赏性。

后金宅村不管是小媳妇还是大姑娘,人人都有一手做夏至饼的好手艺。夏至饼制作的过程并不复杂,难在面粉要和“透”,大小如圆盘,厚薄要均匀,烘烤好几道,才能做出洁白、柔软、养胃的夏至饼。烤熟后的夏至饼,即成为一种干粮,能保存较长时间,既可作为款待客人的主食,又能作为劳作时的食物,更适合长时间旅途食用。

38.曹村重阳庙会

宗端拱二年(公元年),曹村始祖曹绍自金华含乡迁居义乌稠岩(德胜岩)之下,历时千余载,繁衍生息成千余人村庄,村名曹村。元末明初,曹村及周围村民为纪念宋朝清官胡则而在德胜岩山上建庙祭拜,感恩其免除百姓赋税。每年重阳佳节,都在曹村举行盛大庙会。一为纪念感恩胡则。二为庆祝,金秋九月,丰收的季节,收获一年辛苦的劳动成果,喜悦盈怀。三为祈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幸福。农历初七到初九三天庙会,精彩纷呈,既有大量的山货木器竹器等展卖,互通有无;更有各种民间技艺,各种小吃美食荟萃于曹村庙会。特色活动有曹村斗牛、龙虎大旗、斗台演戏、物资交流、登山上庙等。

初八是最热闹的一天,各村轮流迎案到德胜岩曹村,旗牌开道,锣鼓随行,人流随迎案越聚越多一起到曹村赶庙会。还有龙虎大旗、踩高跷、打滚叉、舞藤牌、叠罗汉、翻九楼等精彩的民间艺术在庙会上展演,吸引了大量观众。重阳佳节少不了好吃的各种小吃。特色美食:糖葫芦、小笼包、叫花鸡、手擀面,特别是曹村肉饼,曹村牛杂汤香飘万里,为最具特色的美食。

39.迎铁应侯

下驴殿(又名八保殿)位于宗塘乡八保村马龙山(现江东街道永胜社区殿下自然村处),大殿供奉一位面乌须黑肤铁应候,俗称铁相公。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下驴殿,县东七里马龙山上,神曰铁相公。不知何时人。按《征献略》陈侯,以行称百廿五,邑之横溪人。赤脸睁目,昂鼻长鬣,刚棱雄赳,猛气逼人。少贸易折本,囊空无所向。猎于山,生擒白额虎归。殁后显灵。明时盗发,用铳斗者怯,侯以阴兵翼之,诛其魁,捣穴歼之,封铁应侯。”

据传,铁应候原是浦江横溪人,以打铁为生。他在马龙山附近定居,打制的农具用起来得心应手,价格公道,且侠义心肠,经常帮助穷苦之人,受到大家的爱戴。许多年后,铁应候去世了,八保村(今永胜、梅湖、五爱等八个村)的村民感恩其乐善好施和精良的打铁技艺,奉之为神,立庙祭祀。每逢干旱的年代,农作物干枯,田土晒得干裂,只要向他求雨,总是求必应。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彩旗飘扬,鞭炮声响,村民们从下驴殿将铁应候塑像迎出,抬到八保村的田畈轮流巡游,以求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迎铁应候这项民俗文化活动已延续了余年。传统迎驾时,四把长号先锋开号,十六枚火铳向天轰鸣,大锣鸣锣开道,二人手持回避、肃静牌,八支旗队紧跟随后,一副烛光腊架,八后生抬护送铁应候塑像,阵容威严(后逐渐增加为五位神仙,即铁应候、土地公、云相公、朱相公、胡公)。

编辑

张丹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5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