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常见野菜有很多种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野菜以它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天然无公害等特点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真正的、天然的绿色食品。吃野菜正成为从老一辈的困苦生活标志转变为新一代人们尝新鲜、追求回归自然的一种新时尚。让我们来回味一下这些年我们吃过的野菜吧!一、麦子草
麦子草(图片来源:彩龙社区)
别名:银葛太叶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 形态:叶根生,基部包茎,披针型或广披针形,边缘具小锯齿,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具有毛,夏秋之交,叶腋间抽茎,着升头状花。 采食季节及方法:4月至5月采嫩茎嫩叶,炒吃或煮吃。二、清明菜
清明菜(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别名:年菜、火花菜、鼠曲草、味低喳啦(哈尼族) 生态:二年生本草,多生于道旁田野及埂边。 形态:茎高约10至50厘米,基部分枝多,直立或斜生,全体密披白色的棉毛,幼小时伏地丛生,以后逐渐长出茎叶,叶互生匙形或披针形,边全缘,顶端钝。黄色小头状花排列成伞房花序,苞片膜质光滑,叶面密生众多白色小绒毛,呈灰白色。果瘦,椭园形细小。 采食季节及方法:2月至5月采嫩尖,用开水漂一次,加在米中做饼或做饭吃。三、马蓝头
马蓝头(图片来源:商虎中国)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野间。 形态:茎高不到1米,叶绿色平滑,互生,披针形,有粗锯齿,叶质粗涩,下部的三脉明显,秋天梢上分枝,枝头各生一头状花,带蓝色,无冠毛。 采食季节及方法:3月至4月鲜嫩时采全株用开水烫后,凉拌或炒食四、树头菜
树头菜(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别名:帕贡 生态:灌木,多生于山坡,道旁或村庄附近。 形态:叶为掌状三出复叶,具长柄,叶呈披针形,端尖,平滑质软。花大,直径5—7厘米,初黄绿色,后变成淡紫色,为顶生的伞房花序,花瓣卵形或矩圆形。采食季节及方法:4月至6月采嫩尖,用开水烫煮3—5分钟,再用清水漂去苦味后炒吃,并可做腌菜。五、臭牡丹
臭牡丹(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臭八宝、大红袍 生态:茎高1—2米。叶广卵形,边缘有锯齿,深绿色,有短毛。花柱比花丝短,都冲出花外。果球形,秋季成熟。 采食季节及方法:2月至5月,采嫩叶和花,用开水烫后加盐揉,再用清水漂后炒吃。六、酸浆草
酸浆草(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小酸芽、三叶酸 生态:多年生平卧多枝的草本,生于田野、路边、山坡及山脚。 形态:茎葡匐状长10—50厘米,节生根。叶互生,呈倒心形,无柄,色淡绿。花黄色,花后结圆锥形果实,成熟后裂开,弹出种子。 采食季节及方法:3月至7月采嫩茎嫩叶,用开水烫后炒吃,味酸,可生食。七、棠梨
棠梨(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野棠梨、川梨 生态:落叶乔木,树高数米,枝条有刺,多生在山谷、丛林中。 形态:叶互生,皮质,有卵形或长圆形,有的有毛,有的无毛。伞形总状花序,花白色。果球形,褐色。 采食季节及方法:3月至4月采嫩尖,用开水烫后炒吃,果可生吃,味甜酸。八、野山药
野山药(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粘山药、蛮、蛮崩(傣族)、摸摸芒(哈尼族)、垒机(瑶族)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 形态:茎细长。叶心脏形,对生,花白色,有三翅。地下快根呈肥柱形或细柱形。生有毛须,外面为深黄或淡黄色,内肉为白色有粘液。 采食季节及方法:9月至12月,挖其根块煮吃、炒吃或切片晒干后可保存。
九、折耳根
折耳根(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鱼腥草、狗皮菜、壁虱菜、狗贴耳、佛耳菜、吉耳菜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田埂、荒地及潮湿之沟边。形态:下部的茎葡匐地下,节生须根,上半部茎直立,高达40厘米,无毛。叶互生,心脏形,边全缘。穗状花序,叶对生。花白色,蒴果,茎叶有鱼腥味。 采食季节及方法:3月至8月,采全株洗净炒吃或凉拌。十、水芹菜
水芹菜(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野芹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平坝溪边、水田及其它低凹潮湿的地方。 形态:开花时茎高30—60厘米,扁圆形。叶互生,外表有纵向条纹。花小白色,果实圆柱形,黄棕色。 采食季节及方法:3月至6月采嫩茎、嫩叶,炒食或凉拌。十一、蕨菜
蕨菜(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龙爪菜、拳菜、光棍菜、帕克屯(傣族)、也切(哈尼族)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 形态:茎高0·3—0·9米,羽状复叶,叶拳形,有白色茸毛。叶背面呈褐色斑点,地下有茎横行延伸生长。 采食季节及方法:2月至6月,采新叶用开水烫一下,再炒食或煮汤。十二、臭菜
臭菜(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臭椿、香菜、帕那(傣族)、拖波季扭(哈尼族)、养切(瑶族) 生态:常绿灌木,多生于丘陵地带。 形态:树高1·5—2米。叶对生,叶片很小绿色。茎上有小刺,有一种特殊的臭味。花黄色。 采食季节及方法:2至10月采枝端嫩尖炒吃,味美,傣族地区称为香菜。十三、白花
白花(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白花羊蹄甲、捕到朽、嚜朽、果朽(傣族)、嘟别阿波、嘟别阿楼(哈尼族)、模木楼央膘(瑶族)) 生态:乔木,生于山坡及道旁。 形态:叶革质,园心形,长5—10厘米,有十一条大脉,下面脉上有短毛,先端二裂,裂片达叶全长的三分之一,园头,基脚近截形或深心形。总状花序,腋生兼顶生,花大而芳香。果荚果,荚长20—30厘米,扁平,有锐尖头,长柄。 采食季节及方法:3月至4月,可采花煮汤或炒食。十四、鬼针草
鬼针草(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搓搓菜 生态:一年生草本,多生于田野、荒地旁,尤其是水沟边为多,路旁也有。 形态:茎高0·3至1米;三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倒心脏形或卵形,边缘具不规则细尖齿,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列;头状花序,有长柄,舌状花白色,管状花黄色;果瘦,黑色,顶上有倒毛的硬针刺。 采食季节及方法:7月至9月,采其嫩叶及枝端嫩尖,炒吃。十五、刺苞菜
刺苞菜(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树头菜生态:生长于海拔1,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湿润地区。形态:外形似香椿,是一种刺藤乔木的伞状嫩尖,肥大鲜嫩,多在树头、树梢,而施肥浇灌均是在根部。采食季节及方法:一般多在春季采摘食用。可炒食或凉拌,烹调后鲜嫩诱人,口感极佳,其味苦凉回甜,有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烹饪前应沸水煮3-5分钟,去除苦味,口感更佳。季节性非常强,过了季就老而不可食,做酱菜,腌渍存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食用方法。十六、木瓜(缅芭蕉)花
木瓜花(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满山坡花 生态:落叶乔木,多生于村旁。 形态:干直上如棕榈状,有乳汁。叶大丛生于顶上,叶柄长60厘米以上,中空。花无柄,总状花序。果形似瓜,倒卵形,呈橙黄色。 采食季节及方法:四季均可采花用开水烫后再炒食,果生吃,味极鲜美。十七、车前草
车前草(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别名:蛤蟆叶、帕哑印支(傣族)、跌马阿耶(哈尼族) 生态: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野、路边、沟边及空旷的地方。 形态:叶自短根茎丛生,广卵形或矩圆形,具长柄,上面有槽。花小而多,为直立穗状花序。果卵形以至纺锤形。 采食季节及方法:4月至7月采嫩叶,用开水煮3—5分钟,再用清水漂后炒吃。十八、打破碗碗花
打破碗碗花(图片来自中文百科在线)
生态:灌木,多生于田野、道旁及灌木丛林中。 形态: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上面有密生之毛,下面有长软毛。花簇生枝梢,花瓣长椭圆形,青紫红色。 采食季节及方法:2月至5月,采花瓣用清水漂后炒吃。十九、酸苔菜
酸苔菜(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别名又叫“帕累”。多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平坝及半山坡的杂木林中。是一种常绿小树,高2-4米,嫩叶是红黄色的,有酸涩味。花是粉红色的,有五瓣,花瓣厚且硬,好像腊做的一样。 采食季节及食用方法:全年都可以采其嫩尖及嫩叶,用开水烫软后,再漂洗一次即可炒吃。二十、刺五加
刺五加(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别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针、老虎潦、五加参、俄国参、西伯利亚人参。落叶灌木,其根部和根状茎可入药。采食季节及食用方法:春天采摘嫩芽可食用,是优质的山野菜。可炒吃或凉拌,味苦。来源:云南百科信息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