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临证经验撷萃
湿邪致病的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及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在于各系统疾病中,既有外感病,又有内伤病,病种繁多。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都可能是因机体不同程度受到湿邪的侵袭而导致,选用恰当的化湿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健脾化湿是常用的化湿法,是运用补益脾气药物以祛除湿邪的治法,健脾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祛除水湿。新安医家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湿病颇具特色,如汪机、孙一奎、余淙、程国彭、王仲奇、王乐匋等在临床中均广泛运用此法。
3、讨论
王键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从医30余载,擅用健脾化湿法治疗临床诸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数载,每见佳案出,受益匪浅。兹引王键教授临证运用健脾化湿法病案数则,探讨其临证经验。
健脾化湿治疗汗证
汗证有自汗、盗汗等,病因主要是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劳烦过度等,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赤水玄珠》中说:“湿胜自汗者,表虚,不任风寒者,周卫汤”。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脾主运化水湿,又主肌肉,如脾阳委顿,健运失司,湿气着滞,卫阳被遏,出现汗证,治疗宜温阳健脾化湿。
案1
患者某,女,36岁,于年10月9日因多汗来诊。既往易于感冒,有甲亢病史。刻诊上半身汗出偏多,舌质淡,苔白腻微黄。每于感冒之后出现两颊、颈项及后背酸痛,需20天方可渐见缓解。伴有胸闷气短,动辄尤甚。治当温阳健脾治其本,化湿通阳治其标。
用药:炙黄芪30g,生白术15g,川桂枝10g,淡干姜10g,茯苓20g,法半夏12g,陈皮15g,制川朴12g,酒炒桑枝20g,羌活、独活各10g,天仙藤12g,杜红花12g,生薏苡仁30g,炒川芎12g,薤白10g,全瓜蒌8g
水煎服,日1剂,共14天。患者于年10月23日复诊,用药2周后汗出较前减少,胸闷气短症状也有所减轻,但舌苔仍腻,脉濡弱。仍宗前法,原方中炙黄芪减为20g,生白术改为炒白术15g,服用月余以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反复。
按语:本案黄某有甲亢病史,现处于缓解期,患者易于受风感冒而汗出,每每病程较长,提示邪气亢盛,正气虚弱不能及时抗邪外出,使正虚邪恋。苔白腻微黄,是有湿滞。脾主运化水湿,又主肌肉,脾阳委顿,健运失司,湿气着滞,卫阳被遏,则诸症作矣。用药炙黄芪、川桂枝、淡干姜、生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等温阳健脾治其本,化湿通阳治其标。复诊生白术改为炒白术,因生白术偏于益气生血,体虚或旧病患者多用,炒白术偏于健脾燥湿。诸药合用,诸症随之而化解。
王键教授在治疗脾虚湿困型汗证时,常用健脾化湿药如生白术、法半夏、茯苓等,也常用炙黄芪、川桂枝以温阳化湿,并以陈皮理气。白术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运动,增强造血功能,利尿;川桂枝能温通血脉,助阳化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炙黄芪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明显耐低温效用;健脾化湿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补气健脾药,难免会有中满、胸闷,需配合理气药以除闷,才能更好地发挥健脾补气的作用,《本草备要》中载:“陈皮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王键教授临证常配陈皮调中快隔,导滞消痰,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王教授认为湿病之本,本于脾虚,湿病阴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阳虚衰,湿气停滞形成内湿,以实脾土为主。
健脾化湿治疗黄带
《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其病缠绵难愈,多反复发作,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盆腔炎、盆腔积液等都可见带下量多。带下之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脉与带脉,又兼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关门不固,致精液下滑。脾不运化、肾阳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理。《妇人大全良方》云:“若伤于足太阴脾之经,则其色黄如烂瓜”。总的治疗原则是健脾化湿,温补肾阳,兼调补冲任。
案2
患者某,女,20岁,年2月19日因带下量多就诊。患者盆腔积液病史3年,近则带下偏多,色黄黏稠,偶见腰脊酸痛,大便质软载腻,夜寐梦多。脉微弦,舌质偏红苔薄。姑从健脾化湿入治。
用药:生白术12g,茯苓20g,怀山药20g,生薏苡仁30g,泽泻10g,白蔹12g,椿樗白皮12g,炙白鸡冠花15g,白木槿花10g,杜仲12g,桑寄生10g,益母草20g,泽兰10g,败酱草18g。水煎服,日一剂,共7天。
年2月26日复诊,诸症轻减,守原法加蒲公英20g,苦参18g水煎服,日一剂,共14天。
年3月12日患者诉月经来潮,Sd即净,无明显不适,易白木槿花、杜仲、桑寄生、益母草、泽兰、败酱草为炙黄芪30g,干地黄10g,全当归10g,炒白芍10g,炒牡丹皮10g,熟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守原法健脾化湿,兼以调和冲任二脉。
患者治疗月余,带下基本正常,收效理想。
按语:本案患者为一未婚在校学生,盆腔积液病史3年,黄带量多,体态偏瘦,面带倦色,应是脾虚日久不能运化水湿。本病病初无热只健脾化湿兼理冲任之气即可,但患者已病3年,湿久必生热,需清肾中火,湿才有去路。又见患者夜寐梦多,舌质偏红,可确定下焦有热。经健脾化湿治疗,疗效显著。
带下为女子常见病,无论何种带下,都与湿邪有关,古有“无虚无湿不成带”之说,虚,是脾肾虚,湿,是因脾失健运,湿邪停聚,下注带脉形成带下。《傅青主女科》有:“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王教授认为带下主要是脾失健运、湿浊内停、下注带脉而成,也可合并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湿浊不化而成带下,本案即是如此。王教授常用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等健脾化湿之剂,配椿樗白皮、白木槿花、白蔹、炙白鸡冠花等清热凉血除湿之药治疗带下病,总有奇效。
健脾化湿治疗面肿
在《黄帝内经》时期,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脾为中心环节。孙一奎载刘宗厚治水,用燥脾导气之剂,“一则若泥土之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生长。一则肺气开泄,渗道通利,水气不濡于脾矣。此证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诸气僨郁,皆属于肺。而与阴阳为病水气之不同,固亦补待开鬼门,洁净府而已也”。朱丹溪也认为水肿由脾虚不能制水,所以水湿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健则自能转运,而水自行。但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为上。
案3
患者某,女,65岁,年8月10日就诊。
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史。近则颜面浮肿,咯痰偏多,色显咖啡样,大便尚可,脉微弦,舌质淡而偏暗,苔薄白而腻,姑从健脾化湿兼以祛痰入治。
用药:陈皮15g,生白术15g,带皮茯苓20g,法半夏10g,桔梗10g,生薏苡仁30g,川桂枝8g,冬瓜皮15g,桑白皮20g,泽泻10g,淡姜衣10g,赤小豆30g,鼠曲草12g,瓜蒌壳10g。水煎服,日一剂,共14天。
年9月4日复诊,自觉面部微浮,腰脊酸痛,甚则波及两足部,脉微濡,舌质淡暗,苔白腻,中部灰黑,从健脾,化痰湿,逐络痹兼而顾之。去桔梗、冬瓜皮、桑白皮、泽泻、赤小豆、鼠曲草、瓜蒌壳,加广郁金12g,杏仁12g,独活12g,杜仲12g,土鳖虫12g,炙金毛狗脊10g,制川朴10g,漂苍术12g,酒炒桑枝20g。水煎服,日一剂,共7天。
年9月11日患者诉诸症轻减明显,舌苔亦渐正常,又加霍香、佩兰各10g以芳香化湿。随访面肿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面肿,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证以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提示气血亏虚、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从健脾化湿兼以祛痰入治。患者又有腰脊酸痛,考虑老年人难免有肾气亏虚,《景岳全书·肿胀》阐述:‘况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加杜仲、炙金毛狗脊以补肾阳。患者由舌质淡而偏暗,苔薄白而腻,叠经治疗逐渐正常。
王教授常以脾为切入点治疗水肿病。正确运用中药利水湿无毒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化湿药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小肠消化功能,促进水液重吸收等。另外王教授认为湿病的辨证要重视舌苔,舌苔的变化反映着脾气的盛衰和胃气的强弱,如苔薄而滑,提示脾虚湿泛,治宜健脾化湿;苔厚腻色白为脾虚湿滞脾胃,宜健脾燥湿,理气和胃;苔厚腻色黄为脾虚湿蕴化热,宜清热燥湿健脾。
经验综上可见,王键教授重视脾在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提倡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临床湿病。他认为湿病之本,本于脾虚,许多湿病是以脾虚湿困为辨证要点,如汗证、水肿、带下、溃疡性结肠炎、痰证、黄疽、淋证等,可依据具体病情以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脾胃功能低下而引起的。因此,在常用治法运用无效的疑难杂症中,可以考虑是否存在脾虚,是否有湿邪存在,可适当运用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取得疗效。
本文原刊于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11月第27卷第11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参考文献请阅原文)
原文作者:李姿慧,王又闻,江爱娟,王键
平台编辑推送
编辑排版:周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